首页 理论教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与人品的化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与人品的化合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yào)水”的比德说,就是基于山水之美与人的品德视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视、相互交流,融为一体,赋予无知觉的自然山水以某种人的品格。在古今许多诗文中,作者以热情洋溢的文辞,大胆丰富的想象,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美与人品的化合

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孕育了我国早期的美学思想,山水比德,天人合一孔子“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yào)水”(《论语·雍也》)的比德说,就是基于山水之美与人的品德视为同一美德,彼此可以相比、相视、相互交流,融为一体,赋予无知觉的自然山水以某种人的品格

古今许多诗文中,作者以热情洋溢的文辞,大胆丰富的想象,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战争年代,以山为屏障,守住关卡隘口,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传出多少英雄的故事。李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太行山燃烧的抗日烽火,至今仍光耀史册,激励后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儒家积极入世精神,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信心,这些名家名句充分表达了不畏艰险、积极奋发有为的精神。

古人在山水巡游探访中,不仅欣赏到山的壮美,更能通过理性的思考,悟出一些道理。如王安石在《石钟山记》一文最后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古文观止》评之曰:“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赏心快目。”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为革除弊政,富国强兵,他坚持变法,推行新政,这与他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作者初游庐山时所作,西林即庐山西琳寺。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揭示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与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联想他们在政治上的恩恩怨怨,文学创作上巅峰对决,你不由地高山仰止,欷歔不已。(www.xing528.com)

儒家遵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在未“达”之前,他们喜欢选择清静的山林,养精蓄锐,伺机而动,以展青云之志。在已“达”或入世而未能如愿之后,他们回归山林,拂净身上的红尘,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其中天人合一的境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展现出一副清丽的山水画,抒发了这位“山中宰相”身处“仙都”悠然自乐的情怀。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梦想幻灭而愤懑中表达了自己不卑不屈的气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寄情山水,排遣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在他们看来,山林不仅是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的安居场所,更是与自由之神相伴的欲界仙都,是精神的乐园。

请概括出文中列举的仁人志士诗文中所表现的精神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