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城客家人:崇尚文化和教育

石城客家人:崇尚文化和教育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城客家农耕文化除了具有这些文化精髓之外,还受石城地域石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千多年来,石城人世代相守“耕读传家”的准则,继承发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由于石城历来重视教育,自建县以来,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弟。大畲尹家门侧功名石堂下村温氏祖祠功名石在古代,石城人为什么特别崇文重教?

石城客家人:崇尚文化和教育

距县城东南7千米的通天寨,其寨山石高耸,峰峦崔巍。崖下石笋冲天而起,直插云霄。千百年来,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震撼每一个登山赏景之人;那敢于争锋的精神,深深烙在客家人的心坎上,化为勤奋踏实、自强不息的行动。

从古代到近代,石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但客家山民凭着勤奋踏实的传统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语出《左传》),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和为贵,以爱相帮,守住安宁,诚心待人,勤劳做事。石城客家农耕文化除了具有这些文化精髓之外,还受石城地域石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岩岭上柏村“耕读处”

丹溪许氏宗祠石刻门额“秘书名宗”

门额“耕读处”

客家山民身处田野,心挂朝堂。至今在横江镇洋地桃花寨还流传着动人的传说:“燕子尾俩斜(qiá),天子出在小桃花。”这颇有一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英雄气概,与二千多年前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一脉相承。这些客家人从中原迁居石城,他们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兴祠修谱,铭记郡望堂号,目的是弘扬祖德,光大门楣。因此,他们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小农生活的境界,向往着山外的精彩而创造出自己的精彩。“朝为作田郎,暮登天子堂。”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一千多年来,石城人世代相守“耕读传家”的准则,继承发扬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他们珍惜字纸,尊重先生。各大村庄兴办私塾,筹集钱粮奖励莘莘学子。琅琅书声与山间百鸟齐鸣,读书秀才同村野民夫相聚,纵横天下事,诗酒话桑麻,成为当地独特景观。从宋代起,石城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北宋大儒温革(996—1073年,字廷斌,今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人)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岭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由于石城历来重视教育,自建县以来,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弟。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城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www.xing528.com)

今天,我们走进石城千年古村中,不时可以看到一种在外地罕见的景象:在围屋或祖祠堂门前,耸立着一座座“华表”似的巍峨石柱,这就是客家人称之为“楣杆石”(有的地方又叫“石旗杆”“石笔”“功名石”)的特殊建筑物。古代,族中倘有人经过科举获取功名,就要在香火堂大门上镶嵌“户对”,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楣杆,刻上某年某人考中了什么功名、获得第几名等文字,以光宗耀祖,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勤奋读书。客家先民正是有着这种“针尖”的品格,一反“中庸之道”和“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一反“峣峣(yáo)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语出东汉李固《遗黄琼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生态度,一扫“乐于守拙、崇尚稳妥”的保守心理和消沉之暮气,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勇于进取的气魄,寻找生机,开创大业。“功名石”所书写的不正是千年迁徙艰苦创业中淬(cuì)炼出来的自强不息、敢于争先的客家精神吗?

大畲尹家门侧功名石

堂下村温氏祖祠功名石

在古代,石城人为什么特别崇文重教?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