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城千年古村:三溪文化底蕴深厚

石城千年古村:三溪文化底蕴深厚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客家先辈在这里聚族而居,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建祠修谱明世系,苦心经营几千年,一个个大小古村落散布在全县各地,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古朴厚重,熠熠生辉。石城千年古村落,以前有“三溪”之说,即长溪、秋溪和丹溪,原因是这些古村落处在山间小盆地,面积相对比较大,人口多,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石城县各大姓氏基本上完成新族谱的编修。

石城千年古村:三溪文化底蕴深厚

石城是南迁汉民天然栖息地。这里四处崇山峻岭,河流盆塅穿缀其间,物产丰富,宛如世外桃源,千百年来百姓在近乎闭塞中安居乐业,长盛不衰。石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客家先辈在这里聚族而居,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建祠修谱明世系,苦心经营几千年,一个个大小古村落散布在全县各地,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古朴厚重,熠熠生辉。

石城千年古村落,以前有“三溪”之说,即长溪、秋溪和丹溪,原因是这些古村落处在山间小盆地,面积相对比较大,人口多,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文化底蕴深厚。其实这些千年古村落随处可见,如“古村两进士,丹溪红土地”的丹溪村,“祠堂林立耀门庭,一门四将成佳话”的长溪村,“千年古村落,十里荷花香”的罗溪村,“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故里”堂下村,“古韵悠长,浪漫诗意”的上柏村。这些千年古村落或宗祠巍峨,古色古香;或书香盈邸,人杰地灵,它们各具特色,魅力无穷。

在千年古村中,最先耀入眼帘的是各大宗祠。宗祠,亦通称祠堂或家庙,是各姓氏奉祀祖先神位的建筑。其门坊一般都用高大完整的麻条石做门框,门额上镶嵌刻有郡望堂号的石碑,作为家族的标志,代表着血统、历史与荣誉。有的大门两侧还摆放有石狮子,以镇宅护佑平安。这些祠堂除祭祀祖先之外,它还是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是处理族中大小事务的议事厅,也是年节演戏的娱乐空间和招待宾客的社交场所。正因为祠堂是一个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具有多功能性,客家人非常重视祠堂的建设和保护,往往倾同宗人力和财力,把它修建得富丽堂皇,成为千年古村中最具客家文化魅力的亮丽风景

丹溪许氏宗祠门额“秘书名宗”

与祠堂相媲美的是宗祠楹联,它是石城客家文化的一大珍宝。石城人文鼎盛,吟联作对蔚然成风,祠堂的神龛、门边、楹柱上均书漆或镌刻有对联。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对联是高田堂下村宋代温革、李觏所题的对联,而屏山陈坊村的陈氏宗祠,从建祠至今,留下的对联数量之多,俨然成为宗族历史对联之大观。这些对联,其内容或赞颂祖宗功德,或歌咏祠堂佳境,或追溯家族源流,或激励族人子孙,它们集语言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使古老的祠堂文化意蕴显得更加深厚,传递出石城客家人尊祖敬宗、感恩思源、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

屏山陈坊村陈氏宗祠

屏山陈坊景宣公祠对联

千年古村中,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是客家人的谱牒和家训,它是保持千年古村繁荣昌盛的宗治根基,维系族人同心同德的重要纽带。每一个姓氏都有其形成的时间、地点和原因,还有繁衍、发展、分支、演变、迁徙的历史,以及先祖坟茔安葬的地方,这些内容通过族谱记载下来。先秦宗法制度,在秦汉以后一直有遗迹存在,由汉到唐,崇尚门阀谱系,但这种谱牒只局限于天子豪门贵族,并未对普通百姓开放。宋代理学家多提恢复宗法,百姓修谱才逐渐盛行开来。客家人千里迁徙,身处客地,难忘祖宗历史,更要维护族人团结,以共同面对新的环境,因而他们非常热衷修谱。

改革开放以来,石城县各大姓氏基本上完成新族谱的编修。被誉为“中华修谱第一人”邱家儒先生,还在深圳成立“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各县成立分会,以“尊祖敬宗、爱国爱乡、忠诚服务、无私奉献”为宗旨,提出“研谱修谱、修祠修墓、兴教育贤”三大任务,全国(含港澳台及海外丘氏华人)统一字派,对接世系,编修《中华丘氏大宗谱》。目前已完成总谱及分谱近五百部,真可谓工程浩大,不遗余力。对于谱牒的作用,宋代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1020—1077年)有过精辟的论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牍,尤有遗风。谱牍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因此,谱牍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丘氏大宗谱(www.xing528.com)

《许氏族谱》记载许褒事略

同时,一个家族的繁荣发展,人才辈出,必然与他们的良好家教有关。传承良好的家风,必然要有好的家训。家训即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如宋代诗人、哲学家、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的《朱子家训》传颂千古: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聆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愤而报横越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食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若能恪守其家训,人必高贵,家业何愁不兴?

在千年古村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石城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

石城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原因,一是与客族性格豪爽有关。迁徙之民如果没有开朗豪爽的气概,是难以在异地他乡开拓发展的。豪爽则不斤斤计较,容易结交真诚的朋友,不被鸡毛蒜皮小事所困,集中精力干大事;豪爽则不畏艰难险阻,面对挫折一笑了之。如此心胸开阔之人,岂不热情好客?二是与同情怜悯之心有关。迁徙之民深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朝难”的体验,品味过创业艰难的滋味,深味生老病死的欢笑与痛苦,以己度人,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穷帮穷,富济穷,同甘共苦,其热情好客也就成了共同的民俗意识。三是与崇尚礼仪风尚有关。客家人继承古代中原先辈文化传统,尊师重教,遵循儒学文明礼仪。即使自己生活再困难再拮据,也不能失去亲朋送往迎来的礼节,在家族内部虽俭省,但对外则一定讲排场,不能降低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文明程度。

石城客家人热情好客富有感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管是否相识,行路之人路过人家,常常会有人叫你进来歇歇脚,喝喝茶休息一下。在乡村,无论谁家宰了猪,就要给左邻右舍送碗猪血猪肉,还要小嘬一餐。新年正月,村中无论哪家来客拜年,左邻右舍总会提酒携菜上门,争相款待。遇到生日或其他喜庆,全村人和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先是请吃擂茶或送煮寿面,然后大摆宴席,不醉不归。今日,石城人做酒(摆宴席),绝不收礼,成为闻名天下的良好风尚。这些风土人情,是石城客家人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也是“有福同享,有肉同吃”的互助博爱精神的体现。

石城有哪些千年古村落?各具什么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