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书法与文化:崇尚意趣的艺术成果

宋代书法与文化:崇尚意趣的艺术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崇尚意趣的宋代书法与文化(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许道宁擅画山水,学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体。苏轼是开启“尚意”书风的杰出人物。范仲淹的文风与政治主张相一致,反对浮华。时年44岁正值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其岳父杜衍,一度为相,与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被保守派奸相贾昌朝诬为朋党,韩琦、范仲淹、杜衍一起罢职;诬陷苏舜钦盗窃名贵字画,论罪罢官,流寓苏州。

宋代书法与文化:崇尚意趣的艺术成果

(九)崇尚意趣的宋代书法文化

(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

许道宁擅画山水,学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体。长于画林木平远、野水,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在北宋最享有盛名的山水画家黄庭坚激赏他醉后所作的画,在《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中写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异时踏门闯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即八九。醉拾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生动地展示了许道宁醉中作画的神情举止,及画技的高超。本图绘覆盖大雪的高山寒林,画中山峦起伏,皴笔很少,山头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萧寂。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

“宋人尚意”。苏轼是开启“尚意”书风的杰出人物。其《黄州寒食诗》为其“意造”的典型代表作:时轻时重的笔触,欹侧不拘的结体,疏密错杂的布白,都与诗句内容相吻合,传达出作者因政治倾轧而被贬黄州的愤慨、屈辱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黄庭坚不斤斤于其点画是否合乎法度,而注重点画表现出的感情,在他看来,只要点画有情,病处也美,这与苏轼的“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若合一契。

1.赵匡胤兵变陈桥

公元959年,后周皇帝周世宗去世,年仅7岁的幼子柴宗顺继位。960年殿前都检点(皇城禁卫军司令)赵匡胤与部下定计,谎报军情说,北汉入侵,赵匡胤带兵出征至开封北面40里陈桥驿,假装酒醉卧于军帐,深夜五更,部下赵匡义(赵匡胤的二弟,后为宋太宗)、赵普、罗彦瓘,率领军士涌入赵匡胤寝所嚷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把皇帝的黄色龙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的篡权闹剧。赵匡胤登上帝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赵匡胤登上帝位后,发兵灭掉北方和南方的各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至此,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结束,人们生活得以安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

赵匡胤画像

2.范仲淹岳阳记楼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随着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声名远扬(右图)。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江苏吴县人(在今江苏吴县木渎天平山有其坐像和祠堂),北宋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韩琦(宰相)一起主持政治改革。他们提出政治改革的10项方案,史称“庆历新政”,其改革历时仅几十天,因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

范仲淹行书《边事帖》

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古人常将此书比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范仲淹的文风与政治主张相一致,反对浮华。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操一直为后代人所崇敬。

3.蔡君谟知泉州修桥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大半生在朝为官,一度出知泉州和杭州,为官勤政。任泉州知州时修复泉州万安桥,为百姓称道立碑纪念。蔡襄日日临池,历来所有的书体他几乎临遍,而且都能达到相当水平。善楷书,尤精行书,《澄心堂纸帖》是他行书中的极品,温润超轶,雍容华贵(前面已介绍)。

蔡襄行草书《自书诗卷》

此帖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4岁正值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此帖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4.苏舜钦寓苏筑沧浪

苏舜钦(公元1008—1049年)字子美,宋仁宗景佑元年及进士第,曾任光禄寺主簿(掌管酒食宴饮,主管手下的文书),集贤校理(收集整理书籍字画的官员)等职。其岳父杜衍,一度为相,与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被保守派奸相贾昌朝诬为朋党,韩琦、范仲淹、杜衍一起罢职;诬陷苏舜钦盗窃名贵字画,论罪罢官,流寓苏州。于是苏舜钦在苏州用四万贯钱买下苏州市东南一洼地,筑沧浪亭

苏舜钦好收藏,以草书驰名,是蔡襄之前独步一时的人物,其草书《怀素·〈自叙帖〉前六行》得怀素圆劲沉稳之韵味,其书风影响过北宋的书风,就是蔡襄、米芾早年的草书,也有苏舜钦的成分。

苏舜钦草书《怀素自叙帖》

苏轼画像

《自叙帖》怀素草书,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5.苏东坡独领文坛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他以光彩夺目的文采和才华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激赏,说道:“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宋仁宗看了他的御试(皇帝出题监考)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极欣赏,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另一个指苏轼的弟弟苏辙)果真,苏轼后来成为宋朝的文坛巨擘,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湖州派”之重要人物。苏轼涉猎的领域如此之广,而在各个领域又能同时取得突出的成就,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但是苏轼未被宋仁宗言中,没有成为宰相,一生仕途坎坷,官位最高时曾任礼部尚书,大多时间被贬到外地做官,像走马灯似的到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几个州,担任判官(知州的助手)和知州。也曾坐过130天的监狱,险些丢了性命,57岁被贬到中国南方最偏僻贫穷的地方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死于大赦回家的路上。

(明)崔子忠《苏轼留带图》

画的是苏轼与僧人佛印法师的故事。苏东坡还写了三首诗记这件事,题目叫《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其中有“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然。锦袍销落应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等句。

苏轼以出类拔萃的才能换来的是大半生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固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从主观上来说,苏轼性格直率,喜欢用诗词描写社会真实生活,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他开始时与司马光一起反对王安石偏激的改革措施,而后又反对司马光保守政策,这决定了他两面不讨好而陷于孤立的境地。

6.黄州东坡苏轼种菜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前面已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押解汴京(今开封市)囚禁在御史台监狱,罪名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指代皇帝)。立罪的证据之一是苏轼在湖州的诗:《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狱吏逼供苏轼诗中影射朝廷官吏,说:“弄潮之人,贪官府彩头,致使一些弄潮人溺死。”诬陷苏轼攻击皇帝:“东海若知明主意……”。立罪证明之二是苏轼的诗《吴中田妇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说该诗描写百姓生活困苦,赋税深重,夸大其辞。

权监察御史(相当于代理监察部长)舒亶一伙人严刑逼供,要把苏轼定成死罪。苏轼估计自己活不成了,在狱中给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世未了因。”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运笔古拙内涵,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这时曹太后,退职宰相张方平等元老重臣纷纷出来营救,最后还是退职的王安石出来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才使这场轰动全国的“乌台诗案”(因御史台衙门里的树上常有大群乌鸦,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以王安石一言而决,从轻发落,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任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相当于水利部下属一个司的副司长),充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地方军事助理),本州岛安置(被看管起来)。

在黄州苏轼的生活十分拮据,官府供给的每月四千五百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法子,只好在黄州旧城东垦了一块荒地种菜,苏轼自取其名为“东坡居士”。《黄州食帖》就写于此时,录写了自作五言诗两首,字迹前小后大,由工整到奔放,如钱塘海潮,来自天边一线,渐推渐近,喷珠溅沫,到达海塘,惊涛拍岸,动人心魄,把作者从压抑到愤慨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作了充分的表现,难怪后人极其推崇这一墨迹,把它称之为“天下第三行书”。该墨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由于和王安石的矛盾,被朝廷贬谪,但不久又受重用,被皇上任命于翰林院。一夜忽被皇后召见,向他解释原委,并重申对他的信任,尔后皇后派人送苏轼回翰林院,并让侍从摘下自己座椅上方悬挂的一对金莲灯为他照明。此图表现的正是这一情节。人物用线细利率直,带速写之意。画风趋于豪放纵宕一类。画面无作者题款,传为张路作。

(明)张路《苏轼回翰林院图》

苏东坡胸襟开阔,性情放达,在流放黄州四年时间里,游历了黄冈附近的山水,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为中国文化史绘就光辉的一页。

苏轼《赤壁赋》意境

张择端画像

7.张择端作画绘清明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全长525厘米,高25.5厘米。右上图是该画的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闲适的情景。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汴河的漕运(运送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是北宋京城的经济命线。北宋初年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汴河上的运输极其繁忙。

《清明上河图》以高度概括的技法描摹了汴京繁荣热闹的场景,刻画精细逼真,场面宏大宽广,歌颂了宋初的“清明盛世”。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小卡片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8.书画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为端王。宋哲宗死,哲宗无子,18岁的端王登上皇位。宋徽宗潜心书画,无心政治。是他把北宋的绘画推向了唯求形似,精于体物的极致。宋徽宗赵佶综采褚遂良、薛稷的瘦硬笔法和黄庭坚宽博的体势,创造了具有个人特点的“瘦金书”,笔画细瘦如筋,挺拔有力,气韵生动,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的书卷气的一种书体。从古至今喜爱书法的皇帝不乏其人,而称得上书法家的只有宋徽宗一人而已。

赵佶画像

(宋)赵佶《听琴图》

《听琴图》为宋徽宗所画,弹琴者为他本人,而右边穿红衣服者为奸相蔡京,画面上三人神情专注,倾心欣赏音乐,笔法细秀,着色精丽。图右上角有宋徽宗的题名《听琴图》,上方有蔡京的题诗。

徽宗先后重用蔡京、童贯、王黻、高俅等奸臣,排斥打击异己,造成北宋后期政治的极度黑暗。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运花石纲,建造园林,致使民不聊生。他又迷信道教,大造道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把政局搞得乌烟瘴气,金兵南侵,他只能束手就擒。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克汴京,宋徽宗及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恒和后妃宫女、大臣两千多人被金兵掳去。父子两人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北宋政权就断送在这位痴迷艺术荒于政治的昏君和他手下一班佞臣权奸手中。

9.黄学士宜州作汗青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自幼聪颖,19岁中进士,诗与苏东坡齐名,只是在苏东坡的光环之下,不能辉映其光彩。黄庭坚与才子张耒、晃补之、秦观投师苏轼,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在政见、诗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受苏东坡影响,苏东坡受到打击迫害,“苏门四学士”同样受到牵连,黄庭坚派贬宜州(今广西宜山),生活穷苦,甚至无钱买笔,就用鸡毛制笔,60岁客死他乡。书法上他曾师从周越、苏舜钦,以禅入书,创出自己的风格。存世的墨迹,有他晚年的行书代表作品《松风阁诗》,中宫紧密,向外拓展。草书的代表作《诸上座帖》,跌宕欹侧、屈伸缠绕,气吞山河。

黄庭坚画像

小卡片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释文]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

勿言俱异域,饮啄几回同。

寄贺兰img361

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 诗帖》(www.xing528.com)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释文]

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 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 斧斤所赦令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 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 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

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 山川光晖为我妍 野僧旱饥不能饘 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 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 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

舟载诸友长周旋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蕴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10.一代书颠——米襄阳

米芾(1051—1107年)字符章,号襄阳漫士,人称“米襄阳”,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母亲曾是英宗皇后高氏(徽宗皇帝的祖母)的乳娘,因为恩泽所及,他得以补官任书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礼部管礼仪、科举考试,员外郎是礼部下属的一个司的副长官)。他的画自成一派,被称为“米家山水”,他的字自成一体,追求书法艺术的韵外之意,崇尚平淡天真、萧散简远的意趣。

《珊瑚帖》是米芾的得意之作,从该帖笔意中可以看出,米芾得名画宝物的狂喜之情,记述文辞时写到珊瑚一支不仅仅加大力度,还画了一枝珊瑚,得意之极。画完以后,拿想来欣赏一番,余意未尽,自题诗一首。从字及画,我们仿佛看到他手舞足蹈的狂喜之态(前面已介绍)。

米芾画像

米芾行书《研山铭》

《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启功先生曾经说:“我此生见不到米芾的《研山铭》,将死不瞑目!”还说:“《研山铭》帖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启功.书法概论[M],1986)

米芾喜收藏。据传,有一次宋徽宗正在绘画写字,他看见皇帝的一枚名贵端砚,赞叹不已,很想得之。徽宗猜到米芾的心思,就把这端砚送给了他。米芾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一迭声地说:“谢皇上,谢皇上!”一把脱下衣服,连砚带墨,淋淋漓漓地包好,手舞足蹈走了出去。徽宗指着米芾的背影说:真是一个“米颠”。从此大家都叫他“米颠”。

11.文湖州泼墨画虬竹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苏轼的表兄弟。宋神宗皇祐元年(1049年)登进士第。宋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去湖州任知州的途上病卒,虽未到湖州任职,但赢得湖州竹画源首领之名,人称“文湖州”。

文同的《墨竹图》画了倒垂竹枝一竿茎干虬曲圆浑,形象逼真,笔法谨严,枝叶繁茂,浓淡两色,如灯取影。

(宋)文同《墨竹图》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文同《跋范仲淹·道服赞》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12.毕img370和泥烤活字

中国古代的印刷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约在隋朝,距今约有1300多年。

雕版印刷是这样的:找一块平整而有一定厚度的木板,把近乎透明的书稿的正面与木板相贴,然后用刻刀刻去空白的地方,得到了与原稿一样的阳文,然后用墨刷在雕版上印刷,一块雕版只能印一页书,如果要印一本100页的书,就得刻100块这样的雕版,是很费工费力,但比手工抄写进步多了。

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就是把字刻在一小块一小块的泥坯上,然后晾干烧烤,使之像陶瓷那样坚硬,排版时把一个个活字嵌在木板的一个个小方格子里,就可以上墨印书了。印完第一页后,把活字取下来,再排第二版印在第二页,这样活字就能用好几次。哪一个坏了,再做一个也很简便。后来有人用木活字、铅活字,更加坚固耐用了,这种印刷方法叫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活字印刷示意图

13.康王南渡鸟惊弓  岳飞尽忠啸长天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此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正在河北,侥幸逃过一劫。于是康王带领一班文武渡过长江,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政权,史称南宋,庙号为宋高宗。

赵构画像

(宋)江参《千里江山图》(局部)

公元1130年,金国大将兀术率兵追击宋高宗到达明州(今浙江宁波)宋高宗又从海上逃到温州。金兵下海追赶300里,因遇大风而退,宋高宗返回,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江参《千里江山图》(全图)

赵构行书《赐岳飞书》

根据内容推断,《赐岳飞书》约书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前后,为高宗早年所书。无论从整体的布局上,还是从笔法的意态上,均具王羲之《兰亭序》的神韵和智永的特色,并能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的风貌,显示出“秀异而独立”、精彩润朗的艺术风格。其点画中的撇与捺挺健有力,秀色可人,绝无剑拔驽张之态。结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体在行与行之间可窥其铁画银钩,又时以侧锋取势之主观追求。全篇竖成行横无列,行间参差,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朗宽稳,虽字字不相连属,然以气贯通,颇有书卷之气。成为有宋一代皇帝书家之精萃者。

岳飞(1104—1142年)字鹏举,祖籍相州(今河南)汤阴,出生贫苦,父亲早丧,靠母亲纺纱、替人洗衣度日。岳飞幼时好学,得名师指点,练就一身武艺。金兵进犯南京,岳飞投入名将宗泽手下,屡立战功,从士兵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抗金名将。

宋高宗绍兴初年(公元1131年)岳飞率师驻扎江州(今江西九江)遥望北方,祖国大好河山被金兵的铁蹄蹂躏,满腔愤慨写下了《满江红》词一首“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字字铁声声金,一身正气冲云天。

公元1141年岳飞在河南郾城大破金兵,正当乘胜北进之时,秦桧以高宗名义连发12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岳飞悲痛万分,痛惜“十年立功,毁于一旦”。成千百姓跪于道路两旁,号啕大哭。岳飞挥泪惜别,返临安。1142年1月,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把一代忠良杀害于临安风波亭。

岳飞画像

岳飞行草《书谢眺诗》(局部)

岳飞书南北朝诗人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共111字,书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以行楷书开始,行草体相杂,点画圆和朴厚、笔飞墨舞,颇具功力。

14.雾朦朦米家山水  淡约约严州水仙

米友仁(1072—1153年)米芾之子,字符晖,与其父米芾一起开创“米家山水”画派。

“米家山水”的特点:专画云山、雨霁,不拘形式勾皴,多层烘托,横点排比,以求含蓄空蒙,并利用生宣纸特性,使积,皱、渍、渲等水墨技巧。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潇湘奇观图》为米友仁代表作,描绘的是江上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

小卡片

米友仁,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玉,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曾受高宗赵构之命鉴定法书。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颇有影响。

赵孟坚(1199—约1264年)字子固,嘉兴海盐人。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及进士第,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太守。赵孟坚书法较多狂态,气魄博大,善画梅、兰、竹、石水墨,尤精白描水仙,传世水墨画有《水仙图》《墨兰图》。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

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是赵氏画兰的代表作。

15.错,错,错,陆游弃妻顺母  瞒,瞒,瞒,唐婉泪洒沈园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24年(公元1154年)应试礼部,名列前茅。因文章论述北伐,被秦桧除名。秦桧死,孝宗即位,才被起用。陆游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反对议和,主张北伐。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死时还在伤感“不见九州岛同”。他的希望“北定中原”终究没能实现。

陆游画像

陆游《自书钗头凤石刻》

陆游词风格多样,他的豪放词多为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而他的婉约词却写得凄厉委婉。

陆游初娶舅父之女唐琬,夫妻恩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位侄女,迫使陆游与她离婚,离婚后唐琬改嫁赵士程。一次春游,陆游与唐琬夫妇在绍兴城南的沈园相遇,唐琬征得丈夫同意谴人送酒馔致意陆游。陆游情思翻涌,就在沈园的墙上写了《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img384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上阙表述了相思难相逢的愁绪,述说了母亲迫其离婚的痛楚,“错,错,错。”下阙以唐琬的口吻写了唐琬的愁苦,劝慰陆游前世姻缘人难定,今生无幸别伤情,“莫,莫,莫。”真是无一字不天成,情真意切。唐琬读了这首词,百感交集,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三难三瞒,可以看出唐琬内心的绞痛,却难以表达,只能“瞒,瞒,瞒。”这是世界最深切的悲伤、夺命的痛,不久唐琬就抑郁而死了。这一唱一和,是心与心的对接,是情和情的融合,百世流芳,绝唱千古。

陆游的书法也与他的诗词风格一样,沉雄而郁勃,字里行间流露出那种饱受精神压抑而一吐为快的强烈感情。《自书诗卷》用笔沉郁厚重,点画多姿,情感喷涌。

陆游《自书诗卷》,全卷书诗八首,均曾收入《剑南诗稿》第五十五卷。据卷末交待,此卷书于嘉泰四年(1204年)一月三十日,作者时年79岁,已告退归故里,系与村中父老过从所作,书体潇洒遒劲,气势磅礴,豪迈不减当年。

陆游《自书诗卷》(局部)

16.元世祖挥兵南下  文天祥名垂青史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庐陵(今江西安吉)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勤王。1276年任南宋皇朝右丞相兼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受宋瑞宗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拘至镇江,后逃脱再举兵抵抗,终因奸臣当道,朝政腐败,寡不敌众,败退广东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感其节气和爱其才能,屡次劝其投降,文天祥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1283年1月,忽必烈劝降不成,遂杀了文天祥。

文天祥的书法以小楷知名,尤以小篆最精。《谢昌元座右辞》是1273年37岁时所作,内容是应朋友谢昌元所请而书。字迹秀挺清高,洒脱自然,凛凛正气,爽爽风神。

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