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曲类型之【耍孩儿】

北曲类型之【耍孩儿】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曲类型是这一曲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类型,而且在诸宫调、北杂剧等多种音乐及文学体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明代的教派宝卷之中,此种类型的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广泛影响力。此外,明代宝卷中还有运用北曲变化形式的实例。可见,在宝卷之中,北曲系统也是被运用,只是和俗曲类型的相比,它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

北曲类型之【耍孩儿】

北曲类型是【耍孩儿】这一曲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类型,而且在诸宫调、北杂剧等多种音乐文学体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明代的教派宝卷之中,此种类型的【耍孩儿】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耍孩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广泛影响力。

明宝卷、民国十七年(1928)精抄本《佛说无为金丹拣要科仪宝卷》在其中的“大圆明光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中有包含北曲中吕套曲以及中吕套常用的【耍孩儿】。此部宝卷中该套曲的具体连缀形式为:【中吕?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上小楼】—【满庭芳】—【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三煞】—【四煞】—【五煞】—【六煞】—【七煞】—【八煞】—【九煞】—【十煞】—【十一煞】—【十二煞】—【尾声】。其中第一支【耍孩儿】为九句体,即“四句+三句+二句”,前四句为“四字+七字+七字+五字”,押“支思韵”,最后两句为“三字+四字”分逗的七字句。之后均为八句体【煞】,词段划分和俗曲类型之【耍孩儿】一致,只不过最后两句不是“三字+四字”分逗的七字句,而是两个四字句。

可以看出,该部宝卷中的【耍孩儿】属于北曲系统,这不仅体现在其文辞格律特征上,而且还体现在北曲中吕套曲牌常见的连缀程式上,而且在【耍孩儿】之后也往往跟随多支【煞】。但像这部宝卷之中连续跟随十支【煞】的情形也属少见,可见该部作者的才情绝非等闲之辈,他将北曲中吕套中的连缀程式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其后的【煞】从二开始计算,也就体现了【耍孩儿】和【煞】之间的一致性,说明【煞】虽然在曲谱文献中多被列为一支独立曲牌,但在文辞格律方面与其前【耍孩儿】的紧密联系和高度相似性。笔者认为,与其说【煞】是区别于【耍孩儿】的另一支曲牌,不如说是北曲【耍孩儿】的主要变体形式之一;与其说北曲【耍孩儿】是在明代过渡到俗曲类型的【耍孩儿】,不如说二者之间是以【煞】作为桥梁的。【煞】在北曲中早已形成的、多曲连缀的形式被俗曲类型【耍孩儿】较好地传承了下来,而【煞】文辞格律和北曲类型【耍孩儿】的近似性以及和俗曲类型【耍孩儿】的相似性使二者最终没有了隔膜,而以八句三段体的文辞形态成为俗曲类型【耍孩儿】的典型形式。(www.xing528.com)

此外,明代宝卷中还有运用北曲【耍孩儿】变化形式的实例。《消释下生叹世宝卷》的“供养三宝布施早修品第十六”中包含【耍孩儿】四支,均为九句体。这当是仿照北曲系统【耍孩儿】形成的,但北曲系统之中的【耍孩儿】往往在第一支使用九句体(四句+二句+三句)之后,跟随的多个【煞】均采用八句体(三句+二句+三句) ,绝少出现多支九句体【耍孩儿】连用的情形。而该作品中的【耍孩儿】却出现了“三句+四句+二句”的形式,看来作者仅仅了解此类【耍孩儿】句数的基本特征,并非真正掌握其词段、词句等内部程式。可见,在宝卷之中,北曲系统【耍孩儿】也是被运用,只是和俗曲类型的【耍孩儿】相比,它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