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拥抱全人发展:探索个人价值取向

拥抱全人发展:探索个人价值取向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人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观”和“全人观”。此种“发展观”充分揭示了人的发展依赖人的活动,而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真理。概而言之,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全人”,不是“学科”的辅助。

拥抱全人发展:探索个人价值取向

坚持学科辅助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观在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上应该说比经验中心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观更合理一些。它看到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也看到了长期被置于“课堂”、“课程”以外的学生活动的价值,进而发现并主张把这些活动应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这相对于杜威将活动放到首位、知识学习仅仅作为活动的附属物而言,显得更现实一些。但是,仅仅立足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辅助关系研制活动课程是不够的。尽管它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等作为支撑点,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太合理的解释,如从学生的认识上讲,自然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因为他与人类的认识不同,不能事事直接经验,如此等等,依次逻辑推演,就可以把活动课程视为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我们都无法说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孰主孰次?谁辅助谁?如果说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一种“辅助”关系,就自然会说“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可是,欧美教育革新运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验中心价值取向的基本哲学立场是“自然主义经验论”,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认为,“美国的实用主义嘲笑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赞扬的是经验,而且也仅仅是经验”(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34页。),这话完全适宜于杜威。杜威既不赞成唯物,也不赞成唯心,只赞成经验,他要用“经验”去统一心与物,用列宁的话说,就是杜威想把哲学上的一切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都“不了了之”(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44—151页。)。在这种自然主义经验论支配下,杜威所强调的“活动”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活动要求,这是一个生物学事实,是无须追问为什么的,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有着实质的区别。杜威也总是在活动前面放上个体或个人字样,尽管他也强调一些“共同”的社会活动,但他实质上是将个人活动放在第一位,而把社会活动放在了第二位。杜威所说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生理需要;杜威所指的活动性质主要是现实性,在他看来,明确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是不可能的,而工业革命以来的150年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世间事情的大量增加”,学生无法通过课本学完,唯有重视儿童本身的现实生活活动。尽管杜威在《儿童与课程》等著作中无意否定学科课程,而只是想革学科的“命”,但在经验中心价值倾向支配下的课程实践还是出现了以“活动”代替“学科”的倾向和事实。

“全人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观”和“全人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条基本原理,即社会的发展总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自身活动中不断自我创造的结果,而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以及人自身活动过程中能动与受动的统一,这种统一必须以人的活动的发展为中介,离开了人的活动的发展,不可能有“社会的人”、“现实的人”甚至“历史的人”的存在。从此原理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人的发展与活动的发展的一致性,也即马克思所说“人类个体是什么样的,这同他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页。)。生产什么即人的活动内容,怎样生产代表了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水平,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此种“发展观”充分揭示了人的发展依赖人的活动,而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真理。以此发展观看待活动课程,可以避免经验中心和学科辅助价值取向的不足,使活动课程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解释,还可以纠正课程实践领域诸多不合理的做法,譬如,为活动而活动、认为“唱一唱、跳一跳”就是活动课程等等。

人可能或者充分地得到发展,然而,发展的标准或目的是什么?过去教育领域高举全面发展的旗帜,却出现了“平均发展”、“片面发展”、“升学即发展”、“高分即发展”等现象,因此,确立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次: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首先是生产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人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注:张同善:《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显然,人的发展就是人的身体、精神以及多方面能力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用当今流行的名词“素质”来理解,就是要发展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素质,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人”发展成“人”。用“全人观”解释活动课程,既可以避免经验中心价值取向所认为的活动是为了经验的狭隘的目的观,又可以区别于学科辅助价值取向以“学科”而不是以“全人”为参照系思考活动课程存在的机械认识观,还可以为我国目前活动课程的实施指出一个方向,即活动课程的实施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为竞赛而竞赛,为表演而表演。(www.xing528.com)

概而言之,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全人”,不是“学科”的辅助。发展需要经验,但不等于经验,可以经由经验,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的情意状态和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活动是发展的途径,发展是活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