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本的人文价值取向案例分享

文本的人文价值取向案例分享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必须根基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审视,既然是“人”的教育,价值底线就是教育人“求真、从善、向美”,忽视“人”的存在的价值是无意义的价值。新课程倡导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同样也要求读者需要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本的人文价值取向案例分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文本的价值取向呢?文本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字价值、语言价值、情感价值等,其中情感价值的取向最为主观和深奥,本文所探讨的就是文本的情感价值取向。首先它必须是准确的,虽然新课标提倡多元解读,但多元化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价值正确解读的基础之上。再次它必须是有意义的、思想积极向上,历经实践的考验依然弥足珍贵的文本价值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道德

探寻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我们有必要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甚至从教育的目标来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十项总目标。我们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总目标。总目标第一条就提出“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条中强调“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第四条中要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第七条中关于阅读能力的表述“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出“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什么?是让学生汲取智慧、崇尚真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到最后都落实到了“人”的层面上。那么,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必须根基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审视,既然是“人”的教育,价值底线就是教育人“求真、从善、向美”,忽视“人”的存在的价值是无意义的价值。根据总目标的分析和做人的价值底线,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培育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这同样是文本的意义指向,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靶心”。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各地语文教材版本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不论版本怎样多样发展,教材中所选文本都必须是文质兼美的篇章,因为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必须是实现我国语文教育根本的教育目标,达成语文基本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我国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明确的共同的带有约束性的九条建议,这九条建议是任何版本新教材的编写依据,也是对各版本新教材编排提出的硬性要求。在此“建议”之下编排的教材,无论哪套,绝对是编者凝心聚力的结晶,折射出编者精巧的理念和意图,是编者智慧育人的凭借范本,是发展学生智慧素养的蓝本。因语文兼顾了人文性、工具性高度融合的学科特点,因此编者既要科学地规划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还得合理地规范着教与学的方法。当然文本选择中还很大程度融入了编者的一些思想理念,所以对我们教者在执行文本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合理理解编者和作者意图,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多元解读。这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在解读文本时的一个特殊趋向。

在小学和中学的许多版本教材中都选用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这篇美文,说明这篇文章有它独特的魅力,才能被多版本的教材编者青睐。文本故事很简单,它记述的是一群羚羊猎人的逼赶下,被迫走上了无法逾越的伤心崖,结果在老羚羊的带领下,自发的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用空中接力的方式,把小羚羊渡到了对岸,从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壮举。有人曾把它解读为一篇倡导环保题材的劝谕小说,引导学生要保护自然与动物和平共处;更有甚者把它当成了真实的散文,教化引导学生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还有教师避重就轻、喧宾夺主地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情节不真实的批评上,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果。凡此种种都明显地背离了作者的意图和编者摘选此文的意图,实际上此文作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以及灾难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www.xing528.com)

教材中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解读,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了依靠语文教参解读文本价值,殊不知“教参教参”,本来就只是参考的意思,并非教师的“圣经”。但是实际教学中却总觉得超越不了教参的束缚。此文本正确的解读应该定位为揭示人性的弱点,从这个方向考虑应该是作者本意,而非我们站在社会性角度来解读。所以解读文本不能脱离“人性”。

综上所述,为教者解读教材文本,虽然得讲究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必须合乎创作文本作者的意图,传承作者的思想,务必做到尊重作者和作品,尊重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这“意图”,这“思想”就是文本的价值指向。无论如何解读,无论如何创造都不能偏离这个“意”。蔡元培先生主张:“惟研究乃能赞成,亦惟研究乃能反对。”在研究清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内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更可以有所发明和创新。坚决反对那种没有深入研究作品,浮光掠影式地脱离作品主旨的肤浅解读。

新课程倡导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同样也要求读者需要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教材中许多文本蕴意的深厚,我们读者也许永远无法抵达它意义的尽头,但我们却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定位那个意义,然后引领学生接近那个意义。将读者的视域和文本中暗含的视域进行“视域融合”,然后将它的精神内核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涵养我们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以期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