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乡村电影文化态势:从与时俱进到疏离悖反

新时期乡村电影文化态势:从与时俱进到疏离悖反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即,新时期以来的乡村电影创作体现了现代文化精神从激进张扬到保守式微的过程。总的来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之所以真实的少,虚假造作的多,动人的少,无关痛痒的多,除去其他各种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创作者的文化精神未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而与世浮沉甚至随风俯仰的创作过多。新时期以来的乡村电影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时代文化精神的建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偏颇。

新时期乡村电影文化态势:从与时俱进到疏离悖反

进入新时期以后的乡村电影创作,从共时层面来看,出现了艺术电影与主旋律电影的分化格局。艺术性电影采用“桎梏”“理想”与“家园”叙事模式,从综合文化反思的角度审视历史乡土人性禁锢以及现实乡村的人文现象。主旋律式乡村电影则在沿袭“道路”与“风尚”叙事模式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及相应的道德风尚变迁的角度观照现实乡村的发展及其社会问题。而从历时层面来看,虽然这些作品的审视角度与主题旨归各有不同,但相同时期的创作往往体现了相对一致的创作文化精神。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电影创作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精神,而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创作开始回避形而上的文化思考、疏离时代精神甚至出现与社会历史文化趋向相悖反的文化立场。也即,新时期以来的乡村电影创作体现了现代文化精神从激进张扬到保守式微的过程。

正如桂青山所指出的,“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文化主导是批判专制,解放思想,张扬被长久压抑的人性,摆脱捆绑身心的束缚,渴望现代健全的国家体制,追求健康积极的生命实现……对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检查与反思,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又一轮接触与体味,其结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3]这一时期,以第四、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为代表的乡村电影创作是在批判文化痼疾、启蒙现代精神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有的作品通过或寓言或传奇的乡村言说,如《乡音》《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出嫁女》等,“张扬着千百年来被压抑、被束缚的健康人性,颠覆着‘从来如此’‘天经地义’的专制文化与病态人生……进而呼唤着清醒、健康、积极、自然的人性境界与生命觉悟”;有的作品则通过或写实或概括的乡村社会相,如《人生》《老井》《野山》《乡民》等,“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生存艰难以及因之产生的人性变异,或准确把握当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与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所有这些文本都蕴含着严肃的、形而上的社会反思与生命觉悟,体现了与时俱进以及积极介入现实社会文化建构的创作精神与激进取向,并对整整一代中国人冲出传统愚昧、树立现代自我与生命意识的时代历程起到了应有的文化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秋菊打官司》《二嫫》等少数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80年代的创作文化精神。而进入90年代以后的绝大多数乡村电影作品,则逐渐失去了或启蒙或批判或建构的激进文化立场,退避到相对温和的伦理风尚话语的讲述之中,或者止于形而下的琐碎生活表象的真实记录而拒绝对社会文化出路予以形而上的审慎思考与积极建构。于是,在现实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断走向深入的时代,在现代国民意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并亟待进一步健全的时代,乡村电影创作却不约不同地回避社会现实的复杂矛盾,回避宏大的社会历史话语,从而与具有强烈现代文化意识的时代精神相疏离。如果说十七年时期以及整个20世纪80年代创作者们往往有着明确的文化立场与坚定的文化信念,有着解构传统建构新文化的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那么,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创作则普遍存在文化精神的游移与茫然。正如桂青山所言,这一时期的文本在文化取向上“徘徊而不乏摸索,探寻又往往茫然;在文化多元化的纷纭表象中,则显现着根基的飘游与定向不稳”[4]。如《秋菊打官司》《法官老张轶事》《被告山杠爷》等影片尽管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问题,但却都在不知所以然的迷惑与茫然中结束;《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则明显显现出趋附主流话语的造作;《我的父亲母亲》《那人那山那狗》等,虽然也有严肃的艺术追求,但抽掉了现实生活复杂内容之后的故事显得抽象而空洞,只是在“艺术境界”中追求极致,而与实际的时代大潮脱离较远。总的来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同创作者在市场化生存的压力下,依托各自不同的文化策略营造不同影像风格的努力,而文化精神上的疏离、游移乃至悖反则是其共同之处。(www.xing528.com)

总的来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之所以真实的少,虚假造作的多,动人的少,无关痛痒的多,除去其他各种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创作者的文化精神未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势,而与世浮沉甚至随风俯仰的创作过多。少数优秀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其与时俱进、真实健康的创作文化精神。而影响当前乡村电影创作的根本病症也正在于时代精神的缺失与背离,以及社会生活真实反映的疲软或虚假。

时代性的人文共鸣是任何影片吸引观众不可或缺的基因。桂青山指出,“人文共鸣”是指影视作品所体现的人文内涵能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被感染、打动,进而产生形而上的“同情”。[5]影视创作必须把握时代的神经、历史的主弦、民众的脉搏、社会的心律,必须具有与社会人生、时代历史相契合的人性深度与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并获得观众的认可。新时期以来的乡村电影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时代文化精神的建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偏颇。对于这些更为具体的创作文化问题,本书将在第三节结合其文化意蕴的建构问题专门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