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环保视角再生墨盒案分析及优化探讨

基于环保视角再生墨盒案分析及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再生墨盒案”的判决结果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再生墨盒案的判决结果会限制修理、再生行业以及与接口技术、兼容技术相关的企业的发展。日本最高法院作出支持佳能诉讼请求的判决后,佳能表示,今后将继续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且将为促进环境保护继续努力,积极回收。“再生墨盒案”的判决阻碍了墨盒的循环使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潮流不符。

基于环保视角再生墨盒案分析及优化探讨

关于Recycle Assist销售回收墨盒促进环保的主张,日本知识财产高等法庭庭长筱原胜美指出:“若优先考虑环保理念,第三方可以随意侵害佳能专利技术。如此,确可在短时间内促进佳能墨盒的二次使用,有益于环保。但从长远看,则将抑制佳能公司对新技术的研发与投资。因此,若专利权的行使有悖于环保理念,亦不应视为权利滥用。”[17]本研究认为,优先考虑环保利益,可以促使佳能公司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投资。就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再生墨盒案”的判决结果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首先,阻碍创新。专利法为激励创新,因此给予专利权人一定时间的垄断权。其本质目的在于以限制竞争为代价,促成更大程度上的有效竞争和创造,而非单纯地加强对专利权人利益的保护。打印机的一次性墨盒完全可以用连续供墨系统[18]来代替。空墨盒配以永久芯片的供墨系统,这可解决不断更换墨盒的麻烦,减少了墨盒的反复购买。从理论上而言,任何一种打印机都能安装连续供墨系统,但受利益的驱使,原装墨盒厂商都不愿这么做。据业内人士透露,打印机厂商往往采用低价销售打印机、而在其墨盒等耗材上获利的商业模式。这一商业模式本身浪费资源。

基于销售一次性墨盒以获利的商业模式,回收再生墨盒当然会影响打印机厂商正品墨盒的销路(如表6-2),进而使其利益受损,这是引发诉讼的根本原因。全球的打印机市场基本上已经被佳能、惠普爱普生等国际大厂所垄断,这些巨头的打印机设备的售价非常便宜,主要通过销售打印耗材来获取利润。生产兼容耗材的企业逐渐壮大后,已经严重冲击了这些打印巨头的利润。为了谋取竞争优势、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专利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再生墨盒案的判决结果会限制修理、再生行业以及与接口技术、兼容技术相关的企业的发展。[19]这会阻碍技术创新,特别是环境友好技术的创新,与专利制度的初衷相悖。

表6-2 各厂商及回收公司的日本墨盒市场占有率

  说明:据日本调查公司BCN的调查,打印机厂商的正品墨盒的日本市场占有率,已由2006年10月的90%下降至2007年10月的87.8%,而再生墨盒在此1年间的占有率已自7.5%上升为9.6%。资料来源:夏佩娟.再生墨盒专利侵权诉讼案佳能终审获胜[EB/OL].[2008-04--01].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7/200804/t20080401_353596.html.(www.xing528.com)

其次,污染环境。日本最高法院作出支持佳能诉讼请求的判决后,佳能表示,今后将继续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且将为促进环境保护继续努力,积极回收。[20]这表明,佳能也承认原装墨盒报废污染环境,所以要积极回收。但这种回收力度显然值得怀疑,因为公众的力量远远大于公司个体的力量。原装墨盒中残留的余墨及自身的报废都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污染。大量被扔掉的打印耗材多数直接倒进垃圾堆,对人体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很大,并吞噬人类的生存空间。据有关部门调查,每只废旧墨盒中残留着10%~40%的墨水,如被释放到土壤中,将对地下水和土地造成污染。为了防止通用耗材厂商对自己的芯片进行破解,原装耗材厂商有意将自己的芯片进行改造,以至于很多时候,在墨盒墨水的容量还剩1/3时,打印机便提示墨盒已无墨水。其目的只是为了阻止兼容墨盒的竞争,最后并未彻底解决通用耗材与原装耗材的利益纠纷,反倒带来了一大堆环境污染问题。[21]

最后,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墨盒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实践,符合资源“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原则。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打印逐渐成为潮流。早在1994年,美国就把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和激光打印机的硒鼓的再生利用写入环保法中;在欧洲,2002年底,欧盟也用投票的形式通过新的电子垃圾回收法律,禁止打印机生产商在墨盒中加入防碍循环使用的一体化芯片,拒绝一次性打印墨盒。[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3条[23]也体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再生墨盒案”的判决阻碍了墨盒的循环使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潮流不符。

总之,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将填充墨水的行为定性为再造,不利于环境保护,阻碍了环境技术创新,有碍社会整体发展,限制了配套服务市场的竞争,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