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绘画组的学习及特修课安排

绘画组的学习及特修课安排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绘画组的学习,除按学校统一安排与全校学生一起分别按文化程度编成不同年级,学习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哲学常识、体育(军训)等必修课外,还要学习特修课。绘画组的特修课有素描和艺术技巧理论两大类。从1940年冬起,陶校长决定组织“雾季见习团”到市区学习。1942年夏,绘画组迁至市中区管家巷后,其他各组仍坚持这一学习形式,直到抗战胜利。

绘画组的学习及特修课安排

绘画组的学习,除按学校统一安排与全校学生一起分别按文化程度编成不同年级,学习小学到初中(后来有高中甚至大专)的语文、数学英语哲学常识体育军训)等必修课外,还要学习特修课。绘画组的特修课有素描艺术技巧理论两大类。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刚开始学习时,限于设备,画的是四川土产的坛坛罐罐、玻璃杯、陶器茶具静物素描。1941年夏秋,刘铁华、汪刃锋老师带领我们去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参观,在该校买了一些石膏像后,我们才得以练习石膏像素描。

此次参观学习还有一件令人难忘,使我们深受教益的事。我们这群穷孩子,从草街子到青木关全是步行,天热,又抬着石膏像,当天回不了学校。但学校早有安排,行前陶校长将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歇马场的住址告诉了我们。翦先生深受我们敬重,曾两次到古圣寺讲学。我们十几个抬着石膏像的孩子,高高兴兴地去拜望翦老并借宿。翦老见到我们也非常高兴,赶紧招呼我们休息,和我们亲切交谈,翦师母则忙着安排我们的食宿。翦老问过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后,语重心长地嘱咐:你们有陶老夫子和那么多的好老师,要努力学习啊!

没料到晚饭后,翦老还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欣赏近处的瀑布,他说这里风景优美,你们学绘画该好好欣赏欣赏。我们立即拿出随身带的速写本抓紧速写起来,翦老看着我们聚精会神作画的神情欣慰地笑了。当晩,我们挤住在翦老家,深深感受到翦老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期望,想到慈父般的陶校长为我们想得那么周到,我们真幸福!

我们很喜欢上梅健鹰老师的素描课。他让同学们穿上短衣裤轮流当模特儿练习人体素描。我们画的轮廓、光线、线条有不准确之处,他都及时指出,要求改画。如果一改再改都画不好,他就手把手地教我们或亲自动笔画给大家看。梅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使我们素描基础学得较好。

我们学画的自觉性较高。如上野外写生和速写课,每个同学的速写本不离身;课余时间在校园附近农民家里,随时都可见到我们在速写或给农民画像。古圣寺草街子离嘉陵江边约五里,全校师生经常要到江边往山上搬米,哪怕大家腰酸背痛、汗湿衣裳,也要抓住机会速写。(www.xing528.com)

艺术技巧理论课有艺术论、透视学色彩学构图法、艺用解剖学等。教师选教材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我们学得兴趣极浓。例如,上艺术论课前,教师选好长短、深浅不同的论文交给学生,同学们按自己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选读,并作读书笔记,上课时轮流发言,进行讨论,最后由同学或老师做较系统的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学得扎实。

我们还上名画欣赏课,每欣赏一幅画,老师都要对作者的生平、画的主题思想、构图和技巧特点等作详细讲述。我们曾经上过一堂很有特色的名画欣赏课。梅健鹰老师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他为了让同学们欣赏当代名画家的真品佳作,带领同学们到徐先生寓所拜望,上门求教。那天,徐先生很高兴,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他把在国外画的素描、油画等一箱箱地打开,一张张地展开让同学们欣赏,边指点、边讲解,还耐心地回答了各种问题,整整用去了一天的时间。临别,徐先生还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珍惜宝贵的时光,使同学们深受教益,至今难忘。通过名画欣赏,同学们开了眼界,知道了众多的世界艺术大师及其代表作,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米莱、罗丹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国无产阶级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她的那些激动人心的木刻作品,如《悼念李卜克内西》,既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木刻的战斗作用,又增强了要为无产阶级而战斗的决心。

此外,学校还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这里仅举一例:重庆每年冬春之际有雾,因而抗战时期敌机难以来轰炸,文化界人士就利用这一时机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因此是我们极好的学习机会。从1940年冬起,陶校长决定组织“雾季见习团”到市区学习。

1940年冬的首批“雾季见习团”是由绘画组、戏剧组组成的,借住在人民路(当时的国府路)马鞍山(现市人民大礼堂的山头)上一间一楼一底的房子里,每天除在此练习素描外,主要是观赏当时由木刻家协会、漫画家协会所举办的木刻、漫画展览,以及其他画家们的画展。

同时,我们还与戏剧组同学一起观赏了很多话剧公演和音乐会,如当年演出的《雾重庆》《乐园进行曲》《大地回春》《北京人》《棠棣之花》《天国春秋》《钦差大臣》《雷雨》《猴儿大王》《日出》《屈原》《安魂曲》《秋子》等名剧,都是各演出单位免费让我们去观赏学习的,从而使同学们受到艺术的熏陶。1942年夏,绘画组迁至市中区管家巷后,其他各组仍坚持这一学习形式,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1月校本部迁到红岩村后,因没有必要再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学习才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