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明翰学派对英美文化研究的发展

伯明翰学派对英美文化研究的发展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所述的文化研究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英美文化研究。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创办被视为文化研究思潮的发端。作为回馈,霍加特得到了企鹅出版社每年3 000英镑的资金资助,于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72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脱离英文系成为独立单位,1987年与社会学系合并,成立新的文化研究系。虽然2002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关闭,但文化研究的势头并未真正消退。

伯明翰学派对英美文化研究的发展

文化研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文化的方式,文化研究采取了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姿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试图跨越日益严密的学术分科体制,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都被纳入文化研究中来,文化研究因而成为一项学科大联合的事业[1]

本章所述的文化研究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英美文化研究。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创办被视为文化研究思潮的发端。1960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因出版《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而受到指控。时任英国大学教师的霍加特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他认为劳伦斯的作品合乎道德,如果我们坚持视它为淫秽,只有说明我们自己的肮脏。在霍加特以及三十多个证人的努力下,企鹅出版社赢得了官司,《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也因此开禁。作为回馈,霍加特得到了企鹅出版社每年3 000英镑的资金资助,于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霍加特的带领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将工人阶级文化、通俗文化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形成有别于英文系文学研究传统的学术风格。同年,中心推出第一份研究报告,宣布了着手要研究的七个项目:①奥维尔和20世纪30年代的气候;②地方报业的成长与变化;③通俗音乐中的民歌和俚语;④当代社会小说的层次及其变迁;⑤国内艺术及肖像研究;⑥流行音乐及青春文化;⑦运动的意志及其表征。他们在人才培养上也一反常规,不再强调授课、考试的程式,而是鼓励研究生成立各类研究和读书的兴趣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论著。1972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脱离英文系成为独立单位,1987年与社会学系合并,成立新的文化研究系。2002年6月,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学系关闭。

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英美文化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明显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霍加特时期”,即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到1968年霍加特离开伯明翰大学,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于形成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其研究方法以文学和历史为主,成果形式以学者个人专著为主。第二个时期是“霍尔时期”,即从1968年霍尔接任第二任中心主任到1979年霍尔前往英国开放大学。这个时期在霍尔的带领下非常活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锐意进取,形成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伯明翰学派也进入“集体学术生产”时期,整个70年代,霍尔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系统学术规划和集体研究项目,分别在媒介研究、亚文化研究、语言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以后,伯明翰学派进入第三阶段,可称为“泛伯明翰学派时期”,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虽然在第三任中心主任理查德·约翰逊和第四任中心主任乔治·拉伦两任主任的主持下努力实现学术转型和突破,但来自研究中心的影响已明显式微,相反,斯图尔特·霍尔将开放大学打造成新的文化中心,大批曾受教于或者工作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陆续分散到英美(包括澳大利亚)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这种群体性研究的因素仍然存在,学者间彼此的合作也仍然频繁。虽然2002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关闭,但文化研究的势头并未真正消退。(www.xing528.com)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并不能溢美英美文化研究的全部,如雷蒙德·威廉斯、汤普森等人并未参加研究中心,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思想息息相通,都被视为伯明翰学派“文化主义”范式的代表;伊格尔顿本人并没有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有直接的研究上的合作,但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使得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存在共鸣与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