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文凭课程的本土改造优化措施

国际文凭课程的本土改造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诸多普通高中引入了国际文凭课程,需要加强规范管理与本土改造,使其为“我”所用。其二,主要是为我国境外人士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8]综上所述,通过对国际文凭课程等国际课程引入的本土化改造与规范管理,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不断提升我国课程改革的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显现。

国际文凭课程的本土改造优化措施

我国诸多普通高中引入了国际文凭课程,需要加强规范管理与本土改造,使其为“我”所用。

1.省市层面上的本土改造对策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处于为我国教育从“大”走“强”提供支撑的十字路口,省市层面对国际文凭课程的规范化本土引入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指向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优质教育的应对。

第一,强化我国教育主权地位的维护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2013]37号)中明确了这样一条原则: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的学校,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其教材需要审查,其中我国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即使该校被审核有权开设国际文凭课程,哪怕已获得国际文凭组织的授权,也要求学习国际文凭课程的学生必学语文、思想政治、历史与地理,进行必要的公民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从政策上保证国际文凭课程的引入与实践,必须强调我国教育主权的维护,加强对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课程试行的专业评估。

对普通高中试行的国际文凭课程的认证与评估,上海市采取了委托第三方教育机构——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与咨询中心到申请试行的学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评估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管理、教职员工、学生服务、资源、学生生活以及学校的最终评审意见等八大部分,为行政决策提供专业评估报告,不给学校是否通过试行评估的明确结论,主要提供考察的事实材料、存在的问题等意见,由行政部门根据报告作出是否同意学校试点的决定。

第三,建立一系列评估流程与标准加以有效指引。

在对国际文凭课程等国际课程审查中,专业评估机构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估流程与标准。在材料审查流程上,采取先预审,再进行现场评估的方式。在专家现场审查上,采取先听取学校汇报,然后进行访谈、座谈、听课、资源查看等方式。在审核流程上,先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行政决策。同时,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学校认证评估指标体系》《上海市普通高中试行国际课程评估考察要点参考(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分开单列)》等标准,尤其注重对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的审查,以保持对我国教育主权的维护以及对课程内容、教材中涉及与我国意识形态、教育观点等相冲突或有异议的内容及时处理。

第四,培育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团队的探究精神。

对国际文凭课程的引入实践与认证评估,省市层面的引领要注重树立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团队的探究精神。引入国际文凭课程这一国际课程,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包括怎样有效通过国际文凭课程长达两年的授权审批;其科目内容相当于大学预科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与英语要求都很高,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从事国际文凭课程的教学;该课程教学与国内课程要求有很大区别,包括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设计指导、学习方法论指导;根据国情、校情进行适合我国学生的改造、运用,进而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现代性变革等,需要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持续提升,需要培育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团队的探究精神。(www.xing528.com)

2.学校层面的本土改造实践对策

第一,把握在实践中学习的发展方向与要素。

当前高中引入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主要有四种需求:其一,既关注为国内的境外人士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又注重从中把握有价值的元素推进我国学生的教育。其二,主要是为我国境外人士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其三,是为我国的学生今后出国留学服务。其四,并非为学生今后出国留学服务,而是看重了其中育人的先进元素而引入,旨在推进我国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力提升。[7]我们要关注第四种引入的取向,为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与素养提升提供养分。在校本改造中加以重视的要素,应关注课程的选择性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课程现代性与学生现代素养的提升;课程的探究性与学生创新思维、人格的养成;关注数字化内容的整合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高校等社会资源的运用与学生潜能认识、开发。

第二,审问所处体系的性质与改造空间。

任何一种国际课程都有自身的课程体系以及蕴含该国育人的价值形态与育人观念。只有在正确审视国际文凭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挖掘与拓展该国际课程的校本改造空间。寻求校本改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程体系差异性之间的兼容问题,如何在国际课程与我国的课程之间达成有效的兼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课程价值取向的求同问题,如实验学科,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等。三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取舍问题,取其精髓而非整体引入。

第三,慎思有价值内容迁移的生长土壤。

优化有价值内容迁移的成长土壤,需要注重运用以下几个方略:其一,将国际文凭课程中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如课程选择性的观念与多样化实施。其二,将国际文凭课程中学科现代内容以必修或选修的模块方式进入课程教学,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进行部分内容的学科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内容可选择现代内容。其三,以单独的课程形态运用于发展课程中,如国际文凭课程物理学科高水平可选择的六个内容,天体物理、通信技术、电磁波、相对论、生物物理、粒子物理,可直接成为学校发展课程中的六个科目。其四,采用双语双课本同步学习,国外原版教材必须经过审查后才使用。

第四,明辨在学校重建与发展的特色选择。

对国际文凭课程的校本改造,是基于实践取向,目的是促进学校课程的特色建构与学校个性、特色的持续生长。对国际文凭课程的重建与发展,促进学校具有自身个性的特色彰显,需要根据自身的实践加以改造与运用,如有的学校专门针对拓展性论文课程进行运用,有的针对创造、实践、服务课程进行创新;还有的针对艺术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推进自身的特色选择与创建。国际文凭课程的特色选择确定后,还需要努力推进管理、师资、评价的变革。[8]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际文凭课程等国际课程引入的本土化改造与规范管理,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不断提升我国课程改革的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