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成果

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状及特点 2014年后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政策的调整,北京市没有再批准新的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每年的审核和批准限于2014年前国际课程班的延续和民办机构的申请。可见,AP课程在北京的高中国际课程班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成果

1.北京高中国际课程发展情况

(1)发展历程 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国际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高中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发展相对突出(本章前文已分析北京市高中国际课程发展阶段,此处主要分析北京市教委批准的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发展情况)。北京市最早的公办学校国际班是北京市五十五中国际部,早在1989年,北京市五十五中就成立了国际学生部,1994年被IBO批准为国际文凭成员校,在北京市公办中学中最早开设国际课程(但仅针对外籍人员子女开放)。从2003年A-Level课程进入深圳并招收中国籍学生,全国掀起A-Level课程热潮后,北京市第一个招收中国籍学生的公办学校课程班诞生于人大附中,即人大附中A-Level课程班(人大附中与英国布鲁克斯豪斯公学合办A-Level班,现合作方已更换为英国惠灵顿中学),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公办学校国际课程班进入发展时期,其基本情况是:

第一阶段:2000—2005年,国际部创建和出国留学预备班兴起。北京市高中国际部的创建早于国际课程班的开办,国际部的诞生伴随着对外汉语事业发展而兴起,目前北京市很多中小学都有专门招收外籍子女的国际部或负责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部,国际部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在2004—2008年规模较大(此阶段是对外汉语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前部分高中国际课程班就是在学校国际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国留学预备班在这个时期兴起,是缘于部分高中生成绩优异且有出国读本科的意愿,学校为此在开设国内高中课程的同时,也开设部分利于申请国外大学的课程,并有专人或部门指导学生留学申请。这个阶段国际部和出国预备班的课程以托福、雅思、SAT培训为主,没有完整地引入国际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2005—2010年,招收中国籍学生、真正引入国际课程的国际班初步发展。部分学校如人大附中和潞河教育学园首先开设了A-Level课程、二十五中开设了中加课程、北师大二附中开设了PGA课程、首师大附中开设了AP课程。这一阶段高中国际课程正式引入并实施,不再是以前的以语言培训为主。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是公办学校国际课程班迅速发展时期。其基本特点,一是规模扩大。2009年,北京市公办学校国际班有5个,2014年发展为23个,五年间增加了18家,增幅为3.6倍,学生数量也是成倍增长。二是部分课程获得授权认证,大部分开设学校都取得相应考试委员会如CIE、College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IBO等的认证。三是课程多样化,除2010年前开设的A-Level课程、加拿大高中课程、PGA课程、AP课程外,还增加了IB课程、WIC课程、美国高中课程等。

(2)现状及特点 2014年后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政策的调整,北京市没有再批准新的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每年的审核和批准限于2014年前国际课程班的延续和民办机构的申请。目前北京市教委共批准了26个高中国际课程班(17所公办学校、4所民办学校)和5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中加学校、北京阳光情学校、北京爱迪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北京澳华学校)。26个项目中,中美项目18个、中英项目5个、IB项目2个、中加项目1个,涉及美国、英国、加拿大三个国家七种课程体系,分别是A-Level、AP、IB、PGA、加拿大高中课程、WIC课程(表2-8)。从比例上看,美国AP课程占比最大(65.38%),其次是英国的A-Level课程(15.38%)和IB课程(7.7%),PGA课程、加拿大高中课程、WIC课程分别有1所学校引入。可见,AP课程在北京的高中国际课程班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中美合作机构2家、中加合作机构2家、中澳合作机构1家。

2-8 北京市中外合作国际课程项目基本情况

978-7-111-55130-0-Chapter02-20.jpg

注:根据北京市教委网站公示材料和学校招生简章整理。

当前北京市高中国际课程班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办学模式上看,都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高中阶段的中外合作项目是我国高中学校与外国同类办学层次和类别的教育机构,在学科、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合作项目需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从中方学校看,基本都是市级示范性高中与国外知名中学合作或引进国外课程,北京市教委批准的17所公办学校国际课程班,其中15所是市示范性高中,其余两所为普通高中。二是从招生要求上看,国际课程班由市教委批准招生计划,纳入北京市中等学校统一招生,主要招收本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初三毕业生。学生需提交中考成绩,通过中考成绩划线,直接录取部分学生或再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一部分达到要求的学生。学生完成学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国际课程证书或文凭。从课程设置上看,中外课程并行,以中方课程为主。高一年级主要是中方高中的基础课程和外语课程;高二年级中外课程并行,外方课程为主;高三年级以留学准备及考试为主。从师资上看,一般是中教外教共同授课,有些学校外教相对较少,个别学校外教达到50%以上。

2.上海高中国际课程发展情况

(1)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高中国际课程的引入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际学校面向外籍学生开设国际课程。1988年,上海市教委针对外籍人员子女在沪入学难问题,提出了允许外国人士来沪投资开办国际学校的设想。1989年3月,上海美国学校在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注册,成为上海市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目前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含中、小、幼)近30所。这些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本国课程,以举办者所属国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与所属国完全同步的教学计划。这类学校招收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国别性,所用的教学语言为所属国的母语。二是本国课程辅以国际通用课程,如小学初中采用美国课程、高中采用IB课程和AP课程等。三是国际通用课程,以国际文凭组织的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这类学校招收的学生不受国别限制,使用英语为教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国际性。

第二阶段:公办高中设立国际部,面向外籍学生(含中国港澳台)开设国际课程。1993年,上海中学率先创办为外籍及中国港澳台人士子女提供教育的国际部,成为上海市第一所面向外籍学生开设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此后,上海市教委又特批了一部分优秀学校开设国际部,这些学校的国际部针对报考外国大学的境外学生主要采用国际通用课程,针对报考中国大学的境外学生主要开设中国课程。国际部课程建设不仅为外籍及中国港澳台人士子女开放,还促进了学校借鉴国际课程理念深化本土课程改革,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如上海中学1995年加入IB国际文凭组织,先后为外籍及中国港澳台人士子女开设IB课程和AP课程。学校在国际课程实施中,在把握国家课程和上海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课程的学科群思想,自主开发了集志、趣、能交融的特色校本课程——发展型课程。发展型选修课程设置多层次、多门类,共设知识探究、视野开阔、解析探究、应用实践四类,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健康七个领域共727门课程,向上海中学所有学生开放。

第三阶段:普通高中设立国际课程班或国际部,面向国内学生开设国际课程。国内一些民办学校受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构建以中国课程为主、融外方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双学籍、双文凭管理的影响,开始引入国际课程招收国内学生。2008年开始,上海市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陆续引入国际课程,或设国际部或国际课程班招收国内学生。2010年后,上海市致力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建设,将教育国际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策略之一。《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开展国际高中合作项目”的重大举措;《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高中教育阶段适当引进优质国际课程。支持开展国际课程试点的高中借鉴和吸收国外课程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设计和评估体系,探索开发中外融合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启动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出台了《高中国际课程及中外合作办学五年(2011年—2015年)发展计划》,积极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国际课程的实践探索。

从上海市国际课程发展历程看,从最初外国人创办纯粹的国际学校,到20世纪90年代在比较有影响力的普通高中开设招收外籍学生的国际部,再到21世纪初在普通高中开设招收本地学生为主的国际部,上海市普通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面向外籍学生到面向国内学生、从民办学校举办到公办民办学校都积极举办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应海归人士子女和外籍人士子女、本地学生接受优质国际教育需求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也契合了上海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2)现状及特点 2011年2月,上海市共有21所普通高中学校(或依托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面向境内学生开设国际课程,学生3114名,课程门类有7类[6],分别是IB课程、A-Level课程、AP课程、PGA课程、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德国德语语言证书课程(DSD)以及美国的学生性向测试(SAT)课程。此外,还有剑桥大学预科课程(Pre-U)、斯坦福英才教育课程(EPGY)、SDP技能拓展课程、WAP全球使者课程等。截至2013年5月,上海已有15个区县的33所普通高中开设约18类国际课程。[7]18类国际课程中,除了上述7类外,还增加了诸如美国加州课程、VIA课程(美国佛蒙特州国际高中,Vermont International Academy)、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课程、日本高中课程、哈佛辩论课程等。33所普通高中里有18所公办学校,其中15所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所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其余15所为民办高中。在高中“国际班”就读的中国籍学生人数也由3114名增至6113名,占上海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2%升至4%。可见,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课程种类翻了一番多,学生人数增长将近一倍。

为规范高中国际课程的有序发展,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提升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上海市教委2013年5月颁布《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3〕37号),该文件明确了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目的和意义。为完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增强普通高中课程的现代性、丰富性、多样性,探索普通高中引入和融合国外先进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着力培养一支研究国际课程的专家队伍、管理和实施国际课程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为培养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2)适用范围。试点工作引入的“国际课程”是指有关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设置的国民教育体系高中阶段或大学预科(先修)课程,不含语言类课程;开展试点工作的学校须为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中。(www.xing528.com)

3)试点类别。一是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试用,二是开展中外融合课程试点。

4)试点要求。一是加强课程监管。引进课程的基本要求应与全市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学要求相当,课程内容中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课程科目和相应课时设置合理;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教材须经审查;对于融合课程试点,中方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并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二是明确招生规定。国际课程科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的试点,参与的学生为学校正式在校生。融合课程试点的学生须单独编班(简称“国际课程班”),公办和民办学校国际课程班的招生计划单列,公办学校全部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民办学校部分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三是明确学费收取。对于作为拓展型、研究型试用的国际课程,所需成本纳入学校办学经费的成本核算之中,不得向学生收取额外费用。融合课程试点的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不得向学生另行收费;民办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学费,按学校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四是明确学籍及证书。国际课程班学生学籍纳入全市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学生按照课程方案经过完整的高中学习经历达到相关课程学习的要求,并通过全市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达到合格水平者,颁发本市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加注“国际课程班”)。

上海市《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引入国际课程的价值定位,规范普通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管理,引导其朝着有助于扩大基础教育改革开放、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序发展。经立项申报、审核评估、讨论审议等工作环节,在严格审核、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上海市批准了21所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学校(表2-9)开展国际课程的试用和融合。

2-9 2014年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国际课程试点学校

978-7-111-55130-0-Chapter02-21.jpg

(续)

978-7-111-55130-0-Chapter02-22.jpg

注:1.CTC课程为上海平和学校高中部与加拿大加安国际学院(Canadian Trillium College,CTC)合作办学项目课程。

2.资料根据上海市教委网站公示材料整理。

近年来,上海市高中国际课程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政府主动引导,规范发展。针对2011—2013年数量井喷的情况,上海市教委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和理性的政策设计。2010年11月和2012年10月先后两次就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开展全市范围的问卷调查,准确把握全市高中国际课程的开设学校、课程种类、学生数量、师资状况等,为政策制定提供基本依据。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提出高中国际课程试点的基本设想,将国际课程试点的基本目的定位在:借鉴国际课程理念,完善具有基础性、选择性、现代性、开放性等特征的高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融合国际资源教育教学的干部、教师队伍,不断提升高中阶段课程整体建设水平。为此,出台的文件对国际课程、试点范围、试点类型进行明确规定,并就具体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展现了政府在高中阶段课程建设中的高瞻远瞩和主动作为,上海高中国际课程发展由此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二是重视国际课程研究,在研究中借鉴。上海市在规范高中国际课程发展中突出研究先行,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上海中学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共同举办,成立了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该研究所的基本愿景:一是借鉴国际课程经验,深化上海市课程改革。以进一步提升上海基础教育的层次,丰富上海基础教育的内涵,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二是锻炼国际课程研究队伍,集聚国际课程研究力量。关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研究水平,构建国内领先的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研究智库。该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包括: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政策研究(侧重国际课程发展趋势,国际课程合理布局、办学主体与办学性质、准入与监管、评价等政策研究)、基础教育国际课程理论研究(侧重国际课程本体理论、国际课程引入法理、国际课程结构与内容研究)、基础教育国际课程实践研究(侧重国际课程实施中的课程统整、教学方式与评价、组织方式、人力与物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等的研究)。这些研究顺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集中对国际课程的引入目的、法理、准备、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三是学校在借鉴中融合,完善自身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服务的层次与水平。鉴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业务部门的深入研究,上海市高中学校在国际课程实施中重视借鉴国际课程理念优化本校课程体系、课程类型,提升教师国际视野,让优质课程及其资源辐射更多学生,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品质提升助力。如上海中学很多课程内容是在借鉴AP、IB等国际课程理念和内容进行适度整合后形成的,理科类物理选修课程中,融合了国际课程中物理学科凝聚态物理、飞秒激光新能源等前沿知识。CPS(创造、实践、行动)系列课程是根据IB课程中的CAS(创造、行动、服务)课程理念,并扩展到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作用。

3.其他省市高中国际课程发展情况

1)江苏省。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高中国际课程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南京市最顶尖的五所公办重点高中无一例外地都开办了国际班,还有排名不靠前但是具备国际班办学实力的普通高中也加入了这一行列。2011年开始国际班不再新增,除2003年,近十年南京市高中国际班的项目数每年递增1~4个。[8]从引入课程看,涉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基本涵盖了目前的留学热点国家。从招生对象看,分为招收初三应届生的高中国际班和招收高二、高三学生的大学预科班。招收初三应届生的有中加班、IB课程班、中德班、中日班、中新班、中美AP班、中澳VCE班;招收高二、高三的学生主要是中美班和中澳班两种。从证书文凭看,中加班、IB课程班、中澳VCE班、中德班课程结构完整,毕业后可获得中方和外方高中毕业文凭;部分剑桥班、AP班、中日班、大学预科班等,学生通过指定课程的考试可以获得相应课程证书。

2)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随着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教育和国际课程应运而生。目前全省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的学校多达几十所,仅广州已有12所高中开设国际班,一些示范性高中国际班的学生数已超过本校学生总数的10%。大致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ULC英式美式国际高中,碧桂园IB等招收中外学生的国际高中;第二类是广州市执信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第一中学、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等公办学校举办的国际班;第三类是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广外外校、香江中学、暨大附中、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等民办学校或相关机构开设的国际班。引入的课程主要有美国高中课程、AP、A-Level、IB、PGA、加拿大高中课程以及相关语言培训和考试课程。公办学校一般引入一种课程,开办一个班,招生规模在30~50人;而民办学校则往往是有针对性地设立多个项目,开办多个班,实施多种课程,如华美中加高中有5个项目招生:双高中文凭项目、AP项目、CIS项目、特色航空班项目、加拿大预科项目。招生方式一种是“计划外”招生,部分学校独立招生,招生名额不占用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一种是“计划内”招生,招生计划纳入统一招生名额。

3)福建省。自2005年福州三中开设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福建省高中国际课程班已有一定规模。截止到2013年7月,经福建省教育厅审批通过的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达到13个,每年录取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的规模。[9]目前福建省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福州、泉州莆田、厦门和漳州,尤其是厦门、漳州、泉州构成的闽南地区占据了13个合作项目中的8个,合作方主要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发达国家院校。在引入课程方面,主要引入了美国高中课程、AP课程、SAT考试指导课程、TOFEL考试指导课程,英国A-Level课程,澳大利亚商学与经济学等课程,加拿大具有多样化、颇具特色的数学、科学、经济分析、职业学习等课程。

4)四川省。成都市自20世纪90年代末,成都七中与校外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办学引入国际课程以来,中小学国际部和国际课程发展迅速。《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提出,成都支持学校办好国际部,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服务窗口。到2015年,打造11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到2020年,打造2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作为重要的留学市场,成都形成了鲜明的独特市场形态。目前成都市38所学校设立国际部,国际部在校生有1831人,128所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引入和开发的国际课程有7种。[10]IB成员学校有4所(光亚学校、成都美视国际学校、树德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石室中学举办有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中新(新西兰)友好实验班、美加留学预备班、赴德留学项目,成都树德中学开办有美国GAC国际预科、澳大利亚VCE国际高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开办西语实验班等。成都市各大国际课程班开设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校与留学中介或培训机构合作,学生以国内会考科目为主,引入的留学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留学考试补习,学生凭借国内会考成绩和留学考试分数申请海外院校;第二类是中学直接引入成熟的国际课程,如AP、IB、A-Level课程等,但国际课程实施还是由中介机构来操作;第三类是学校独立研发国际课程,但目前仍处于摸索和创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