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与实施情况: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与实施情况: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国际课程的实施范围、引入途径、课程类别、涉及科目、实施方式、学生覆盖面及学费、教师情况、教学资料来源、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等。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与实施情况:高中国际课程的本土实践

为全面了解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国际课程及其资源的引入与实施现状,我们在对典型学校开展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东城、朝阳、海淀、昌平、大兴、房山六个区共312所公办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小学115所(占调查总数的36.86%),初中学校108所(占调查总数的34.62%),高中学校89所(占调查总数的28.53%)。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国际课程的实施范围、引入途径、课程类别、涉及科目、实施方式、学生覆盖面及学费、教师情况、教学资料来源、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等。

1.国际课程及其资源引入情况

(1)课程需求 目前实施范围不大,但潜在需求较大。调查显示,自2009年至今,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较为普遍,其中有35.4%的小学、47.2%的初中、71.6%的高中开展了如教师赴外培训、学生赴外游学、参加国际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引入国际课程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在11.9%的小学、13.2%的中学和18.9%的高中不同程度地得以实施。从总数上看,虽然目前国际课程的实施范围不大(小学和初中10%左右涉及引入国际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高中阶段近20%的学校引入国际课程部分科目作为选修课程或开设国际课程班),但学校对引入国际课程资源的潜在需求较大,在“学校是否将引入国际课程或资源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调查中,选择“初定计划,正准备实施”和“正在调研和考虑阶段”的学校总数比例较高(图3-7)。在小初高三个学段中,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不管是当前正在实施,还是正在着手调研及准备调研的学校,都远高出义务教育学校,只有1/3左右的学校没有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高中生对国际课程的关注。

(2)引入途径 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调查显示,国际课程资源的引入途径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相关事业机构推荐、中介机构联系和自行联系四种,但都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其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途径,其中小学占40%、初中占46.2%,高中占42.4%。另外,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情况,初中最高,占40.2%,小学最低,占30%;相关事业机构推荐的情况在小学最高,占40%,高中最低,占24.2%;也有少部

978-7-111-55130-0-Chapter03-8.jpg

图3-7 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基本情况

978-7-111-55130-0-Chapter03-9.jpg

图3-8 国际课程资源引入的主要途径

(3)课程种类 义教阶段和高中阶段各有侧重。对“学校目前引入和实施的国际课程及其资源的类别”的调查显示(图3-9),在小学阶段开展最多的是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A)开发的课程(9.6%),该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准备、创业创新、金融理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是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与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占6.7%。在高中阶段,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比例最大,涉及的课程有AP课程、PGA课程、A-Level课程、IB课程、WIC课程、美国高中课程、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七类。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也占有一定比例,且高中多于小学。统计显示,目前已实施的校本课程种类较多,如小学阶段的“美德在我心”“中英文化交流”“欧美电影鉴赏”“国外节日文化”等,高中开设的SAT、TOFEL等英语语言拓展课程及相关考试课程,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类课程以及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类课程。

(4)涉及学科 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选修课程为主。从国际课程及其资源所涉及的科目上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英语学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6.9%、35.8%和47.6%,这符合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拓宽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音像、媒体、软件、网络等辅助资源,在多听、多说、多接触、多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语言能力。此外,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开设了如SAT、TOFEL等难度更高的英语语言拓展课程。另外,学校在“其他情况”内填写的信息显示,部分中小学校自主开设了韩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类小语种校本选修课程。其次是政治数学科目,在政治课程中涉及时事政治以及国外文化等校本课程,数学涉及引入如几何画板等国外软件等。在各个学科上,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即高中阶段学校在各个学科都不同程度涉及国外课程或者相关资源的内容,尤其是英语学科近一半的学校都借助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图3-10)。

978-7-111-55130-0-Chapter03-10.jpg

图3-9 目前引入和实施的国际课程及其资源情况

978-7-111-55130-0-Chapter03-11.jpg

图3-10 国际课程及其资源引入所涉及的科目

(5)学生覆盖面 小学最大,高中最为集中。从国际课程及其资源的学生覆盖面看,一般学校都选择特定年级或班级的学生实施国际课程,分别占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六成左右。国际课程涉及本校所有学生的情况,只有小学比例最高,但也只有39.3%(图3-11)。另外,在国际课程涉及的学生总人数上,小学阶段的学生覆盖面最大,200人以上的情况占23.2%,这与“小学阶段国际课程资源一般以服务本校所有学生”一致。初中阶段国际课程及其资源涉及的学生人数一般在50~99人,占总数的22.7%,高中阶段最多的是49人以下,占26.7%,这说明初、高中阶段,学校一般选择一两个年级的实验班进行课程实验(图3-12)。可见,当前随着学段的升高,国际课程及其资源引入的覆盖面向着专有性的方向发展,既体现国际课程及其资源的专有人员覆盖面,同时也反映出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越来越明显,高中学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系统形成提供更多支持。

978-7-111-55130-0-Chapter03-12.jpg

图3-11 国际课程及其资源服务的学生情况

(6)费用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免费,高中阶段随课程有差异。学生每学年学习国际课程的学费统计显示,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大都免费,所以小学和初中的免费课程占到七成以上,其中出现学费在1万元左右的收费现象,不排除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外游学活动。高中阶段部分国际课程覆盖全校学生,部分课程针对个性需求群体,故涉及费用不同。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课程班,每所学校的收费标准不一,一般在2万~5万元/学期不等(图3-13)。

2.国际课程实施及资源利用情况

(1)实施方式 与校本选修课程结合为主。调查显示,学校国际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是与校本选修课程相结合,分别占到小学的68.1%、初中的60.3%和高中的71.9%(图3-14)。此外,学校将国际课程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小学、初中、高中都占到半数以上。比例最小的是与国家课程相结合,小学、初中、高中都仅占到三成以下。

978-7-111-55130-0-Chapter03-13.jpg

图3-12 国际课程及其资源涉及的学生人数(www.xing528.com)

978-7-111-55130-0-Chapter03-14.jpg

图3-13 学生每学年学习国际课程的学费情况

(2)任课教师 中方教师任教为主。对国际课程授课教师的调查显示,现阶段中小学外籍教师人数并不多,在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只出现在高中。小学和初中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全部由中方教师任教,分别占78.9%和48.8%。以中国教师为主、外籍教师为辅的现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占到11.5%、27.9%和36.6%(图3-15)。

(3)教学材料 以中外教材内容融合为主。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校在实施国际课程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国外教材内容与我国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融合,所占比例都明显高于其他类选项,其中初中阶段的探索最多,占22.2%;小学最少,占15.3%。此外,高中阶段直接引进国外教材的情况最多,其原因与部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使用原版引进教材有关。网络下载学习材料的情况,小学最少,高中最多。在“其他”选项中,包括学校自编校本教材、购置国外图书、个人专著等(图3-16)。

978-7-111-55130-0-Chapter03-15.jpg

图3-14 学校国际课程实施方式

978-7-111-55130-0-Chapter03-16.jpg

图3-15 国际课程的授课教师情况

(4)主要问题 缺乏师资及教师的专业培训。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各类学校在国际优质课程及其资源的实施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师资及教师的专业培训,分别占到小学的42.5%、初中的44.2%和高中的53.8%。其次是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小学、初中和高中普遍在这方面都有期望。从教学材料的需求上看,小学需求量最大,占到38.4%;高中其次,占25.0%;初中最少,仅占13.5%。在国际课程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方面,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占比数在三个学段都是最小的。另外,在“其他”类选项中,学校提出课时、经费、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图3-17)。

978-7-111-55130-0-Chapter03-17.jpg

图3-16 国际课程所使用(或参考)的教材或教学资料情况

978-7-111-55130-0-Chapter03-18.jpg

图3-17 学校国际课程实施及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3.国际课程及资源引入、实施问题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见,当前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及其资源在学校课程整体建设中有所涉及,大部分学校都是从借鉴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为我所用地引入国际课程及其相关资源,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以及课外活动等结合,尽可能地覆盖到学校所有学生。随着学段的升高,国际课程的引入更多考虑学生的外语学习、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从提升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角度,积极引入国际课程,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有效操作策略,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国际视野,加大优质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力度,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

(1)课程引入还需行政部门进一步统筹规划 目前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引入与实施的国际课程基本属于实验学校自发引入、自由运作模式,学校自主决定与哪些校外或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引入或开发何种课程。例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入是学校自愿与外方达成合作协议,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学校具有自主开发与管理的权力。因此,很多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纷纷引入国际课程并开展实验,这种无序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引入质量和实施效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引入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和渠道。

(2)课程实施还需加大监管力度和专业指导 北京市教委对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入采取严格的行政审批管理,但项目主要由合作学校双方按协议实施时,市教委及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尚没有形成有力的监管机制。此外,校本课程建设由学校负责,例如JA课程的开设与否是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引入后的师资、经费、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都依靠学校自身能力解决,对于涉外课程还没有专门的课程审批程序和教学监控制度。此外,在国际课程的实施及其资源的利用方面,还缺少市、区级专业部门的关注和指导,课程实施中的部分专业问题也未能得到及时解决。

(3)高中阶段引入的国际课程服务面有待拓宽 北京市高中阶段引入的国际课程大多集中在各类体系化的主流国际课程上,种类相对较少,而且这类课程具有明显的国外大学升学导向,即为学生未来就读国外大学做准备,由此客观上造成国际课程主要为少数准备就读国外大学的高中学生服务的现象。同时,从全市中小学校总数上看,能够接触并实施国际课程或利用国际课程资源的学校只是少数,由此造成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国际课程实施及其资源利用,还有待与本土课程有机融合,以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

(4)对国际课程及资源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每类课程及其资源有一定的实施条件,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决定和影响其教学效果。由于中外教育体制、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差异,尤其是全英语的授课方式,对于在我国接受小学、初中教育的高一学生而言,需要花很长时间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如IB课程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对课程理念深入理解后自行设计教学材料。AP课程属于大学先修课程,在国际课程中属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内容和层次上存在知识衔接问题。A- Level课程分为AS和A2两个阶段,同一门课程在两个阶段的难度逐渐加深,学生在A2阶段可以继续学习AS阶段的深入课程,但这无形中造成部分学生偏科现象。JA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主要由社会志愿人员组成,教学经验不足,且人员不固定。对各类国际课程的设计理念、价值取向、试用条件以及与本土课程的合理衔接、有效实施和学业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国际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急需加强 国际课程及其资源的利用需要优秀外教参与,当前北京市国际课程实施中外教的数量缺乏,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国际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少,急需进一步加强。如IB课程没有统一教材,因此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IBO每两年组织由各成员学校教师参加的统一培训,亚太地区的培训地点在中国香港或新加坡,不仅培训费用较高,并且每位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一般工作七八年的教师能参加一至两次这样的境外培训。另外,AP、A-Level、PGA等类国际课程的任课教师都由外聘外籍教师和本校教师联合组成,他们的专业培训主要由合作学校共同负责,缺乏市级层面的统一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JA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由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他们需要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深入的了解并参加教学基本功培训。

(6)与国际课程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有待丰富 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需要利用大量课程资源,如国内外权威教科书、课外阅读材料、参考书等文字教学资源、教学音像影视资料、投影挂图、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网络信息资源等。由于国际课程的引入缺少政府部门的调控和管理,资源的引入主要由各学校与合作方自行解决,缺乏区域优质国际课程资源平台和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学校受自身条件限制,能提供给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源并不统一,质量和数量差异较大,造成国际课程实施水平与能力上的校际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