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分析及优化策略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分析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简述本书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以及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第四章是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后,我们还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了相同的回归,并与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股票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大,信贷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更为显著。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分析及优化策略

1.主要内容

全书共六章,各章之间存在如下逻辑联系。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简述本书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以及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在第二章,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给出本书的研究起点。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本章依次回顾和梳理三类文献: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虽然McKinnon(1973)和Shaw(1973)一致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宏观经济负面影响,金融自由化是获取储蓄与投资效应、投资效率效应、收入(增长)效应的重要手段。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在研究中,Pagano(1993)采用AK模型来讨论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技术创新机制。对该模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Aghion和Howitt(1998)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发挥作用,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Brown、Fazzari和Petersen(2009)认为与信贷市场相比,股票市场在鼓励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三是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文献。Galor和Zeira(1993)构造的模型证明,金融自由化使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与财富水平差距将不断收敛。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建立的模型则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是一种类似于Kuznets曲线的倒U字形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金融抑制对一国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但是,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方面国内外学者得到了存在明显分歧的实证结论。

第三章是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从金融系统的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促进公司治理、分散风险和便利交易五大功能出发,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联系;从金融中介与市场风险分散与流动性供给、削减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弱化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及其产生道德风险功能出发,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进技术进步为中介渠道,建立金融发展促进TFP增长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6—2015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角度对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且,旨在对中部地区与全国的比较,并判断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运用同期全国的时序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回归分析。在TFP增长的作用方面,运用1996—2015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角度对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TFP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且,旨在对中部地区内部的差异进行比较,以及分析基本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运用同期中部六省的时序数据,对金融发展与TFP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在中部六省,作为金融市场化或深化不足的表现,金融发展规模抑制了经济增长和TFP增长,而反映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变量的金融发展效率却促进了经济增长和TFP增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系统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中部地区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金融市场化程度,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进而通过金融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步伐。

第四章是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首先从金融系统的筹融资、项目评估、公司控制、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的功能及其发挥出发,建立金融发展与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之间的逻辑联系。其次,通过分析在信息处理、风险管理、消除逆向选择问题能力和弱化道德风险问题能力上的不同,研究发现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利用中部地区省份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发展对以专利授权量计算的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的基本回归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发展会促进创新,而信贷市场的发展则阻碍创新。再次,当将内生性和因果倒置问题纳入考虑后,我们的基本结论仍是稳健的。最后,我们还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了相同的回归,并与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股票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大,信贷市场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我们的结论对创新的替换代理变量,比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量的增加也是稳健的。基于以上理论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应当充分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对技术创新支持;二是发展担保机构,服务技术创新融资;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四是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第五章是金融发展与中部地区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从宏观、微观层面,从经济增长、金融危机、融资与金融服务等方面,本章建立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分析通过各个渠道,金融发展对一国收入分配的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渠道进行综合考虑,研究表明,撇开国别差异的因素,整体上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非但不能改善,反而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进一步,在Turnovsky(2006)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下,加入金融部门,从金融效率角度,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分析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动态均衡分析,研究显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效率(融资效率)的提高可能导致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也会增加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以上述理论研究为基础,本章首先依次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运用1996—2015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和全国时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中部六省和全国范围,金融发展规模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效率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说明在中部六省和全国之间,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实证模型的结论比较稳健。其次,运用1996—2015年中部六省的面板和时序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金融发展规模减少了中部六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金融发展效率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提升增加了中部六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增加了中部六省城镇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所以,在进行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中部地方政府还应该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资源的公平配置。金融机构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要思考如何建立普惠性的金融体系,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金融发展的影响方面,本章对前述的理论与中国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旨在促进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围绕中部地区的金融深化、金融广化,提出一系列政策思路与建议。中部地区金融深化方面,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造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和构建中部金融“安全网”的政策思路与建议,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TFP提升和技术创新。中部地区金融广化方面,促进金融广化,改善中部地区收入分配与贫困状况:一是建立广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建立广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规范发展农村民间借贷市场。

2.创新之处

(1)理论创新。本书以新的金融视角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学者对“中部崛起”的金融发展这一核心因素普遍忽视或研究不足,以中部地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金融发展研究领域的经验案例。

(2)观点创新。坚持历史演进主义观点,把金融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看作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本书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中部地区传统的金融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与结构特征相适应。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3)政策创新。从促进经济增长与TFP提升、技术创新,以及改善收入分配与贫困状况出发,旨在加快中部崛起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书提出以“中部地区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与金融广化(financial broadening)并重推进”为趋向的中部地区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注释】

[1]Levine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6):688-726.

[2]David 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6.

[3]Ronald McKi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Brookings Institute,1973;Edward S.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Burkett,Paul,Amitava Krishna Dutt.Interest Rate Policy,Effective Demand and Growth in LD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991,15(2):127-154.

[5]Taylor,Lance.Structuralist Macroeconomics:Applicable Models for the Third World.Basic Books,1983.

[6]Stiglitz,J.E..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19-62.

[7]Bekaert,Geert,Campbell R.Harvey,Christian Lundbald.Emerging Equity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BER Working Paper,No.7763,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0;Presad,Eswar,Kenneth Rogoff,Shang-Jin Wei,M.Ayhan Kose.Effect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IMF Board Document,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3.

[8]Stiglitz,Joseph.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World Development,2000,28(6):1075-1086.

[9]Devereux,M.B.,G.W.Smith.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and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4,35:535-551.

[10]Beck,T.,A.Demirgüc-Kunt,L.Laeven,R.Levine.Finance,Firm Size and Growth.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8,40(7):1379-1405;Erosa,A.,A.H.Cabrillana.On Finance as a Theory of TFP,Crossindustry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nd Economic Rent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8,49(2):437-473.

[11]King,Robert,Ross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12]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科学,1999(3).

[13]陆静,唐小我.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式及实证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9(3).

[14]Edwards,Sebastian.Capital Mo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mce:Are Emerging Economies Different.NEBR Working Paper,No.8076,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2001.(www.xing528.com)

[15]Era Dabla-Norris,Erasmus Kersting,Geneviève Verdier.Firm Productivity,Innovation,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IMF Working Paper,WP/10/49,2010.

[16]陆桂贤,许承明,许凤娇.金融深化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再检验:1999—2013.国际金融研究,2016(3).

[17]Demirguc-Kunt A.,Levine,R..Finance,Financial Sector Policies and Long-run Growth.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8:4469.

[18]Saint-Paul,G..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2,36:763-781.

[19]King,R.,R.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8.

[20]De la Fuente,A.,Marin,J.M..Innovation,Bank Monitoring,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8:269-301.

[21]Morck,R.,M.Nakamura.Banks and Corporate Control in Japan.Journal of Finance,1999,54:319-340.

[22]Brown,J.,G.Martinsson,B.Petersen.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Matter for R&D?New Tests and Evidence.Working Paper,Iowa State University,2010.

[23]Po-Hsuan Hsu,Xuan Tian,Yan Xu.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Cross-Country Evidence.Working Paper,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2011.

[24]陈刚,李树.金融发展与增长源泉: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南方经济,2009(5).

[25]师文明,王毓槐.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影响的门槛效应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9).

[26]周永涛,钱水土.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2(4).

[27]唐清泉,巫岑.银行业结构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金融研究,2015(7).

[28]Galor,Oded,Zeira,J..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35-52.

[29]Maurer,Noel,Haber,Stephen.Bank Concentration,Related Len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xico.Stanford University MIMEO,2003.

[30]Greenwood,Jeremy,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31]Townsend,Robert M.,Kenichi Ueda.Financial Deepening,Inequality and Growth:A Model-Bas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6,73:251-273.

[32]Thorsten Beck et al..Finance,Inequality and Poverty:Cross-country Evidenc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338,June 2004.

[33]Honoban,P..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Poverty:How Close Are the Link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03,February 2004.

[34]章奇,刘明兴,陶然.中国金融中介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3(11).

[35]温涛,冉光,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

[36]杨俊,李晓羽,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6(2).

[37]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形”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7).

[38]陈志刚,王皖君.金融发展与中国的收入分配:1986—2005.财贸经济,2009(5).

[39]杨俊,王佳.金融结构与收入不平等:渠道和证据——基于中国省际非平稳异质面板数据的研究.金融研究,20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