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之处与概念说明的分析介绍

创新之处与概念说明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之处第一,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视角创新。(二)概念说明第一,空间生产、资本空间化、城市空间生产、空间正义。这四个概念的内涵在后文相应章节中阐述。可以说,这是一个使用范围狭小的概念。

创新之处与概念说明的分析介绍

(一)创新之处

第一,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视角创新。笔者竭力解剖资本空间特性的双重性:在资本本质和资本运动中考察其空间性质。也就是说,在资本不同层次的本质中[117]和资本的现实运动中分析资本的空间化过程,概念如何在实际运动中展开自己、实现自己。进而,笔者明确区分了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内涵:

历史经验来讲,从资本本质到资本的空间形式是资本空间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资本进行空间改造和开掘的事实,在经验上是一个空间化过程(资本越来越同空间相关);从逻辑分析而言,从资本的空间形式到资本本质是空间资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资本进行空间分析的演绎过程,在逻辑上是一个去空间化的过程(资本越来越与空间无关);一旦综合思考资本的概念和空间形式,有关资本与空间关系的整体的辩证图景就立刻呈现出来。

换言之,抽象的资本概念并不包含空间要素,具体形态的资本范畴又不得不包含空间属性,并将那些纯粹地对于资本而言是外部的各种特殊(具体)形态的空间要素不断内化,这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又是资本不断去空间化的过程——内化程度越高,空间要素的具体形态对于资本而言越来越不重要。反过来,空间是一种历史性结构。资本外拓的历史就是一个形塑空间、制造空间的“布展史”。资本对空间的构序始终是现实运动,对空间的去序始终是逻辑抽象。

这种视角已经在根本上回答了“研究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一视角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第五章对“资本概念界限和资本空间化界限辩证关系”的分析中),即不在割裂的二元论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把资本和空间的关系放在抽象本质展开为具体范畴的过程中考察,在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的“闭合回环”思路中解决了该问题。这种视角既不是结构主义的,也不是实证主义的,更没有“资本批判缺乏空间要素”的断言。

第二,明确提出剩余价值没有空间要素,但相对剩余价值具有空间要素,从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空间诉求把空间要素纳进资本本质的概念层面。(这个思路类似于:机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会创造相对剩余价值。[118]作为不断增殖的资本而言,即作为剩余价值(甚至绝对剩余价值)这个概念一般的资本来讲,它没有任何空间要素、也不需要任何空间形式。可是,作为在概念中已经展开的相对剩余价值而言,即相比于剩余价值已经是一个更加具体化的概念来讲,资本已表现为空间的、具体的、特殊的、正在走向现实和经验层面的范畴运动。

简而言之,如果仅仅把资本本质理解为一般意义的剩余价值,那无需空间要素;如果进一步把资本同相对剩余价值联系起来,那空间要素已经内涵到资本概念当中。但是,从对作为剩余价值的资本的理解到对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的资本的理解,都是抽象的概念分析。只不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必然包含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且资本必须在现实的运动中才能实现自身本质,即剩余价值(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而资本运动不可避免地包含资本的生产运动和资本的流通运动,资本一旦运动起来也就在经验上表现为资本在自身逻辑驱动下的空间运动。

第三,首先是空间的生产正义、其次是空间的分配正义,均明确是空间正义的内容。学界通常把空间正义确定为空间的分配正义,包括分配制度本身的正义,并且还有不少观点将空间正义概念道德化和伦理化。[119]可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内涵的界定[120]马克思生产决定分配的基本观点。因此,空间的分配正义必须基于空间的生产正义;且正义概念是奠立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提出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配范畴或道德伦理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概念特殊的)空间生产力的解放体现了(作为概念一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的辩证关系。显然,在逻辑和内容上,空间正义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不可能只是分配问题,还必然包含生产力(特殊化为空间生产力)的解放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空间正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无缝衔接”。

谨慎而言,这点应该有助于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进而增强我国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概念说明

第一,空间生产、资本空间化、城市空间生产、空间正义。(1)这四个概念的内涵在后文相应章节中阐述。这里要说明的是四者间的逻辑关系。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概念偏重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哲学阐释,而站在《资本论》角度解读“空间生产”会得出其本质是“资本空间化”的合理论断。由此,在马克思视角下,空间生产最深层次的本质是资本空间化。不过,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不尽相同,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由此,具体使用哪个概念并不由二者的共性决定,而是由它们间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决定。“城市空间生产”是一个比“空间生产”和“资本空间化”概念具体得多的概念,它具体指城市空间建设城市化,笔者在使用它的时候总是同“我国”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是一个使用范围狭小的概念。“空间正义”概念的使用必须以超越资本空间化问题为逻辑前提,即这个概念总是同问题的解决方面相关系。另外,为了语法的合理、语句的流畅、语意的准确,笔者不得不把空间生产问题、资本空间化问题和城市空间生产问题、空间不正义问题等表达笼统地概述为“空间问题”。“空间问题”这个表述已经很一般了,就像我们日常说“经济问题”一样。(2)这四个概念绝非数学意义上的全集与子集的关系,也不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系,它们在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不同层次发生辩证关系。(3)空间生产的本质是资本空间化[121],资本空间化的核心是城市空间生产[122],资本空间化又必然导致空间正义[123]

第二,鉴于列斐伏尔划分的空间形式之杂、乱、多[124],笔者对空间只分为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种基本形式。(1)这两种基本形式的划分界限是辩证的。这两种基本形式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例如物理空间可以细分为城市空间、全球空间、身体空间、自然空间等等,社会空间可以细分出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网络空间、金融经济空间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空间范畴已经广为学界接受和使用了。(2)这样的情况总是有的,纯粹的具体词语的组合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晓畅,而这种不涉及核心概念的表述对研究的基本问题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第三,再次明确“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区分。这本不是问题,但现在是了。因为,当认为应该进行这样区分的时候,我们必然默认了这个实际前提(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在讨论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资本问题。马克思《资本论》既解析资本,也解析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道理很明确:在马克思看来,没有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现实对立,就不存在资本、资本生产和资本增殖,资本积累必须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生产资料使用者的普遍分离为前提条件。所以,马恩原著中经常“忽视”资本家与资产阶级间的差别,也会把资本、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列表述。马恩从未这样注明,我这里是批判资本而非资本主义。道理何在?道理就在(1)在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社会制度范畴中,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区分除了增添烦琐的哲学话语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2)在实践上、在历史发生学中,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这种区分压根就不会出现在脑子里。

这告诉笔者,必须区别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前提是,我们在讨论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资本问题,不是讨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问题。所以,笔者在前四章和第五章部分内容中,并不刻意区分二者的区别,原因正在于此。

【注释】

[1][美]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9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72页。

[4]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页。

[5]以下简称“福特”。

[6][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84页。

[7][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89页。

[8]大卫·哈维,又译为戴维·哈维,以下简称“哈维”。

[9]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1页。

[10][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C],包亚明编:《后现代性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11]以下简称“福柯”。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13]包亚明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4]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201—202页。

[15][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6]以下简称“詹姆逊”。

[17]以下简称“苏贾”。

[18]以下简称“卡斯特”。

[19][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1页。

[20]李朝明:《新空间经济学:21世纪经济学研究的主题》[J],《中国科学》2002年第3期。

[2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22]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23][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91页。

[24]David Harvey.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p.xxi.

[25]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26]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9页。

[27]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2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译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29]俞吾金:《马克思空间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30]如下著作具有代表性:《马克思的空间经济学思想研究》(刘艳龙,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苗圃,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李春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罗敏,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马克思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韩艳红,《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空间思想及其政治意蕴》(袁久红,《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资本论〉与马克思的空间理论》(孙乐强,《现代哲学》2013年第5期)。

[31]以下简称“卢森堡”。

[32]以下简称“希法亭”。

[33]事实上,希法亭建立在“不完全竞争模型”上的帝国主义理论也极具空间思想。该模型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希法亭《金融资本》一书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影响深远,“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每一个重大主题都是《金融资本》中论述到的显著的特点”(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顾海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99页),但因其是否被划入马克思主义学派存在争议,故不述其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的理论过分注重交往,而忽视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思想。

[34][俄]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35]唐正东:《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复杂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6][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M],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37][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376页。

[38][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M],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39][英]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M],顾海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112页。

[40]Aglietta,M..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Clarke,S.,‘Overaccumulation,Class Struggle and the Regulation Approach',Capital and Class,36,1988,pp.59-92.

[41][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M],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1页。

[4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

[43]Leon Trotsky.The Histo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p.5.

[44]陈锡喜:《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9期。

[45][美]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3页。

[46]David Harvey.The Limits to Capital.Oxford:Blackwell,1982.p.222.

[47]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9页。

[48][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49][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67页。

[50][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01页。

[51]国内学界关注空间问题集中在2000年后。尤其是2005年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专门邀请了陈忠、高峰、车玉玲等6六位学者研讨了空间生产问题(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第14页)推动了国内空间问题研究的第一次学术高潮。《哲学动态》和西南大学于2014年在西南大学主办了“空间理论的政治向度”,邀请了中央编译局、清华、吉大、南大、武大、华科大、中大、南开、同济等20多个单位和《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学术研究》等12家权威杂志参与研讨会,再次把空间问题研究推向高潮。2015年12月,党中央继1978年之后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谋篇布局。就大类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可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介绍性研究,包括国外论文著作的翻译;二是,探析一些具体空间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超出国外学者开创的基本范域。本书综述是针对第二种分类来整理的,因为第一类已经囊括其中。

[52]庄友刚:《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J],《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53]刘爱文:《资本积累的空间表达》[J],《北方论丛》2014年第3期。

[54]仰海峰:《资本逻辑与空间规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5]张凤超:《资本逻辑与空间化秩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第7期。(www.xing528.com)

[56]程晓:《大卫·哈维对资本积累的时空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57]李春敏:《资本积累的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

[58]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9]张佳:《全球空间生产的资本积累批判》[J],《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60]高峰:《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61]张晶:《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梳理·国际事业·启示价值》[D],吉林大学,2010年。

[62]魏海燕:《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3]郭文:《“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J],《经济地理》2014年第6期。

[64]董慧:《城市空间批判与生态城市化》[J],《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9期。

[65]周立斌:《空间政治经济学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4年第4期。

[66]庄友刚:《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空间生产、城市发展与人类解放》[J],《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

[67]田毅鹏:《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8]宋宪萍等:《基于资本循环框架的金融化与空间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0期。

[69]童珊:《资本的时间—空间修复机制及其融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70]强乃社:《金融危机的空间逻辑》[J],《唯实》2011年第5期。

[71]王修华等:《金融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经济地理》2009年第11期。

[72]如《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刘怀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研究》(唐旭昌,人民出版社,2014年)、《“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张佳,人民出版社,2014年)、《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李春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等没有专门章节讨论空间生产与产业转移问题。

[73]韩艳红:《马克思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74]黎金钊:《国际产业转移: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75]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年第1期。

[76]程晓:《资本的时空界限及其历史意义》[D],复旦大学,2013年。

[77]刘日明:《资本的政治文明化趋势及其限度》[J],《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78]车玉玲:《超越资本与空间生产的历史限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79]齐泽克于2007年6月在南京大学做了三场学术报告,主题分别是“资本主义的界限”、“意识形态的家族相似性”和“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教养”。

[80]周嘉昕:《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81]根据赫曦滢博士论文《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理论研究》(2012)对“新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梳理可知,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莫衷一是。李超宗认为列宁之后欧洲的各种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囊括其中,周穗明提出只要与斯大林相区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包括在内。赫曦滢认为,新马克思主义可以约等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鉴于如此混乱的划分,笔者不使用“新马克思主义”概念。

[82]Andrzej Zieleniec.Space and Social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7,p.93.

[83]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Donald Nicholson-Smith.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1991,p.31.

[84]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p.203.

[85][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页。

[86][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6页。

[87][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20页。

[88][美]爱德华·W.苏贾:《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89]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254页。

[90]H.Lefebvre.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London Allison&Busby,1976,pp.70-71.

[91]王南湜:《解释“时空压缩”现象需要“空间转向”吗?》[J],《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期。

[92]钱厚诚:《社会理论中空间问题的沉寂与兴起》[J],《哲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93]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J],《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94]孙乐强:《〈资本论〉与马克思的空间理论》[J],《现代哲学》2013年第5期。

[95]陈硕:《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历史与可能》[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6]刘怀玉:《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J],《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97]庄友刚:《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生产研究:原则与理路》[J],《学术研究》2013年第7期。

[9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93页。

[9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100]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新马克思主义》(第一卷)[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5—506页。

[10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31页。

[10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103]Castells.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Blackwell,1996,p.469.

[10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04页。

[105][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66页。

[106]Borja.J and Castells.M.Local and Global:The Management of C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London:Earthscan,1997,p.8.

[107]Castells.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Blackwell,1996,p.398.

[108]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261页。

[109]David Harvey.The Limits to capital.Basil Blackwell,1982,p.5.

[110]袁久红:《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空间生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亦可参见唐正东《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化:哈维的视角及其局限性》一文。

[111]顾佳峰:《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6期。

[112][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M],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113][日]见田石介:《资本论的方法研究》[M],张小金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24页。

[114][日]见田石介:《资本论的方法研究》[M],张小金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19页。

[115][日]见田石介:《资本论的方法研究》[M],张小金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39页。

[116]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同逻辑结构、确定研究起点等问题,笔者在“结语”处还会概述。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117]区分资本本质的不同层次还有益于第六章“我国语境中资本的社会性质与自然性质”部分的学理论述。

[118]这个类比很重要。

[119]如《走向空间正义:中国城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制》(钱玉英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2期)、《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伦理视阈》(高春花等,《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空间正义——城市化的伦理选择》(钟顺昌,《当代经济》2013年第9期)、《空间正义:我国城乡一体化价值取向》(李建华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

[120]详见第一章“资本本质与空间生产”一节。

[121]见第一章。

[122]见第五章。从马恩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家都认为,资本聚集的地方是城市。空间生产的本质是资本空间化,资本聚集的空间位置既然不是在农村,那就只能是在城市。所以,现代意义的空间生产的历史起点,应该追溯至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和兴起。现代城市是空间生产的一个核心内容。

[123]见第五章。

[124]参见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判》[D],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第21—22页。列斐伏尔划分了多达35种空间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