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持续发展繁荣,电视剧集产出不断创历史新高,满足了当前文化消费增长期电视观众复杂化、多元化的观看需求。[1]中国已然跻身世界电视剧生产大国前列。而在此期间,中国电视剧产业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极大冲击,并在后疫情时代受到持续性影响,也给中国电视剧市场提供了转型的契机。自202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视剧生产的理性回归,减量提质,平稳发展和良性生产。

后疫情时代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持续发展繁荣,电视剧集产出不断创历史新高,满足了当前文化消费增长期电视观众复杂化、多元化的观看需求。观看电视剧作为当前中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主食”和“家常菜”,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尤其在文学戏剧等影响力衰微的今天,中国的电视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话语‘场域’,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传播的重要领地。”[1]中国已然跻身世界电视剧生产大国前列。然而,繁荣发展的中国电视剧景观里也存在了产业链开发不足、原创能力较弱、产业环境有待改善、电视剧产能过剩、海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改革和转型,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在总结电视剧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的经验和不足的同时,也开始规划编制“十四五”宏伟蓝图。而在此期间,中国电视剧产业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极大冲击,并在后疫情时代受到持续性影响,也给中国电视剧市场提供了转型的契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观看电视剧成了大多数观众的文化消费常态,电视剧观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大屏观看模式,大屏端电视剧收视时长和规模大幅提升。2020年电视大屏端用户超12.8亿,电视收视用户每户电视剧的观看时长日均62.4分钟。在全民抗疫隔离的2月份,增长至75分钟,2020年的电视剧收视覆盖率高达85.061%的用户,播出比重达到30.7%。[2]中国电视剧产业在国内外经济政治、防疫格局极速变化的新时期,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超越电影更持久、更强劲的文化推动力。

自202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视剧生产的理性回归,减量提质,平稳发展和良性生产。电视剧产业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头部作品寥寥无几,劣质产品占比极大,位于产业结构底部)转向“T型”结构(头部高质量电视剧占比较高,年均多达10部以上,形成正态分布),现象级国产剧数量明显增多,与基数电视剧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资源也逐渐集中到优质内容上。

在后疫情时代,电视剧产业不断升级政府监管、行业监督、社会第三方监管等全媒体覆盖的引导、监管、治理机制,相关部门做出了体系性指导,整体统筹重点剧、网络剧等立项、生产、审查等工作,调整电视剧生产中对流量、数据和收视率过度依赖的评价体系,不断强化“主题性”创作指导,细化线上线下的排播规定,包括播放时间、剧目、规模、数量、时长甚至视频清晰度等都有精准的调度和要求。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严打“注水剧”“悬浮剧”,管控“戏说剧”“甜宠剧”“耽美剧”,有效提升了国产电视剧作品中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在《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山海情》等重大题材电视剧的立项、生产、调度、排播过程中积极寻求受众需求与话语传播、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主流市场与主流价值、政策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平衡和融汇,创新了新主流电视剧的接受美学路径和类型化创作方法,“电视剧、网络剧沉淀了新的产业特征和美学风向,找到了弥合主流叙事与市场接受之间的柔性表达路径”,新主流电视剧更主流,并建构起“均衡性、结构化、多窗口”[3]的价值范式,高质量剧集数量激增,头部电视剧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国产电视剧的题材选择、类型生产,也从当下的受众需求转变出发,随着女性观众在电视剧消费中比重不断加大,《三十而已》(2020)、《二十不惑》(2020)等聚焦性别议题的女性题材剧作和都市感情剧数量激增,以差异化的女性视角传播平等价值观,引发了电视剧观众对性别议题及相关公共舆情的聚焦,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平等化诉求;《在一起》(2020)、《最美逆行者》(2020)、《小舍得》(2021)等现实题材作品增加了更为厚重的人文底色,叙事视野和内容焦点转向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引发观众对当下更为广泛的社会议题的关注,电视剧观看的人文价值观诉求愈发彰显。近两年,年代剧和古装剧产量有下滑趋势,IP改编剧数量仍不断攀升。在国产电视剧提质减量的生产趋势下,近两年的IP剧创作团队开始深耕作品内容和艺术质量,产出了不少优秀的IP剧,如《隐秘的角落》(2020)、《沉默的真相》(2020)、《唐人街探案》(2020)、《城市的边缘》(2021)、《御赐小仵作》(2021)等罪案剧,《司藤》(2021)、《赘婿》(2021)等架空玄幻剧,《你是我的荣耀》(2021)等青春偶像剧,还有包括其他多种类型IP剧创作,都逐渐从“商业导向”转向“美学追求”,并在类型融合上做出了有益尝试,不断破圈。多样化的题材类型满足了大多数中国观众“认识世界、参与社会、变革现实”的电视剧观看需求,“面对个体选择的空前自由,更亲民、更共情、更烟火气、更具人情味的多元化、分众化类型挖掘,也是电视剧、网络剧可以争取观众、争取收视、争取认可的一种选择”[4]。(www.xing528.com)

近两年,相关管理部门为了防止国产电视剧“注水”,严格控制电视剧生产规模,倡导“限集令”(电视剧尽量不超过40集),以期产出国产电视剧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近两年的国产电视剧剧集生产体量,尤其是网络剧(简称网剧),更具备精、短、少、轻的特点,大部分网剧单部集数集中在12集,网剧产品生态整体朝着社交化、移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转型。

多屏时代,中国电视剧产业模式也发生了调整,逐渐形成多平台播放、多类型生产、多渠道传播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台后网”“台网同步”“先网后台”这三种播出形式共存,其中“先网后台”播出的电视剧的市场占比不断增长。同时,在与社会、时代的互动中,台网共同寻找最佳排播方式以实现共赢,台网融合、网台联动进一步加速发展,各平台走向有序竞争。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更新了超前点播规则,细化分账模式、价格设置、观看规则,明确受众分层,提升用户架构。以市场为导向的ToC分账模式,直接基于消费反馈确立收益分成,逐渐取代了定制剧和版权剧的ToB模式。在5G时代,电视剧生产在媒介的发展中不断自我更新,沉浸性、超高清、互动、虚拟等这些关键词与国产电视剧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4K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必然趋势,相关管理部门对电视剧技术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积极推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的超高清视频体系建设,技术、媒介的转型深刻影响着国产电视剧的美学风格,依靠技术升级得以呈现的虚拟真实影像,带给电视剧受众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优势,国产电视剧质量进一步提升,分众市场也得以进一步细化,不仅实现了电视剧生产的用户精准定位,还促进了短剧、互动剧、竖屏剧等互联网化的电视剧新形态的创作尝试,通过电视剧观众的沉浸式观看体验、主体选择及感官代入,“吸引观众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替穿插中,参与完成互动性、共时性、空间性的叙事同构”[5],为用户提供更前卫、生动、多元的分众产品作为大众电视剧产品的补充,以更好地满足中国电视剧多元化的观看需求。虽然这些新品类电视剧作品生产数量少、题材受限制、用户观看习惯尚未养成,所以受众渗透率和市场知名度较低,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视剧市场格局、生产模式、审美品格、观看方式的变革。边制边播边消费边反馈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

中国电视剧产业在不断纠偏和成长,电视剧产品越来越重视艺术品质。然而,仍存在着一些严峻的市场乱象。“天价”片酬的产业扭曲现象虽然得到了有效抑制,但仍存在轻导演、轻编剧、轻制作的问题,演员片酬相较于电视剧生产其他环节的资金投入仍比例过高,以IP、流量作为电视剧市场的制胜法宝、起用大量流量明星创作的悬浮IP剧仍存在,相关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2021年,电视剧产业正式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电视剧市场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的挑战,在尊重受众、产业、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产剧的创制质量,将是对中国电视剧行业的严峻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