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产业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及优化措施

我国产业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工业是当时落后的中国实现工业化和赶超的基础和关键,因此,重工业的投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投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

我国产业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及优化措施

1.我国产业投资战略演进过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产业投资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把产业投资的发展战略划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

(1)改革开放以前的自力更生、优化投资重工业战略。从1953年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产业投资实行的是自力更生的工业化战略,是一种在较为封闭状态下的全面赶超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计划经济方式实行高积累并将国内的社会经济资源向重工业倾斜。我国优先投资的重工业是以自我积累,提倡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到1978年我国出口和进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和5.2%,而且一直坚持“不用西方世界资金”的原则。为了实现赶超,我国又实行了“重积累轻消费”、“先生产后生活”的高积累政策。国家通过计划手段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和基础产业,虽然国有工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提高缓慢。

重工业是当时落后的中国实现工业化和赶超的基础和关键,因此,重工业的投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经过近30年的时间,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上升到1978年的44.3%。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1978年的56.9%。

历史已经证明,该模式不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产业赶超的最佳发展模式,但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经济背景和国内政治环境下,该发展方式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时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比较低,通过计划体制将资源配置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有利于加快新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在封闭环境下,完全依赖自我积累和自力更生乃是当时政治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低效率以及长期重工业优先投资造成的国家产业结构失调的危害,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地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2)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的、符合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持续以及跨国投资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环境也在逐渐改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投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在此背景下,中国选择了渐进开放和全面赶超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全面进步和综合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成果显著。这一阶段我国的产业投资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基本特点如下:

首先,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总体平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过去长期偏重重工业的政策造成产业结构失调的背景下,国家开始重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对轻工业在计划上予以优先考虑,对农村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消除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同时,国家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放松管制以及后期出台的鼓励措施,实际上也极大地促进了轻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又出台了大量适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产业政策,其中不乏文化产业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等新提法,也丰富了我国产业的内涵。

其次,对重点产业投资倾向于扶持。国家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的投资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支持。其主要方式包括优先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减免税负、科技攻关、支持合资合作、建立开发区等。

最后,加强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仍然是符合我国资源比较优势的。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大力发展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加工业产业投资,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1年的33.11%上升到2010年的50.02%。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91年的4.22%下降到2010年的0.76%,出口商品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工业制成品。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的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且其比重逐年上升。近年来,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严重不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了显著增长。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扩大了我国的资本总量,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口特别是先进设备进口的快速增长,是提高国内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修正了改革开放前不符合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投资的思想。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吸收国外先进管理和产业技术,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这种针对产业结构失调进行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且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国产业投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产业间非均衡投资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一般规律十分接近。从投资总量看,我国第二产业的投资在逐步增加,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居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稳步上升,并于1985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相反,第一产业投资则持续下降。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略升,第三产业则持续稳定提高,表明从农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大多数进入第三产业,这些都是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典型特征。不过,从各产业投资发展的具体水平和状态看,我国产业间非均衡投资的特征仍十分突出。

首先,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过大。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比这些国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其他国家也高出不少。(www.xing528.com)

其次,农业产业投资效率极低,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和第一产业。据经济学家预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两亿多人,这不仅会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会限制农村收入水平和农村市场的稳步增长,并最终破坏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和实现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

最后,第三产业投资明显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收入比重都明显偏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都严重滞后,这不仅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2)我国产业投资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一段时间,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主题,产业结构的升级将直接决定产业投资的发展战略。根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的相关研究,我国产业投资将呈现出以下的基本发展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收入和劳动力比重将明显降低,农业将注重集约型产业投资。这种变动趋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大量滞留农村的劳动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将成为第一产业收入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从需求角度考察,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在最终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所降低,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比重也将随工业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这些需求因素会不同程度地限制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在这些压力下,农业产业投资只有更加注重集约型产业投资,才能较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将稳中有降。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 型变化过程。从人均收入水平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即工业快速增长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仍存在继续提高的可能。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绝对比重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如果其比重进一步提高,必然会加大我国产业结构与“一般模式”相比较的扭曲程度。所以,以“矫正扭曲”和优化内部结构为核心的稳中有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以至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最有可能的情形。近年来,这种变化趋势已经有所表现并在不断加强。

第三,第三产业的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这种增长趋势中,既有补课的成分,也有机构升级本身的必然性。目前,第三产业投资弥补欠缺的工作尚未完成,结构升级要求的快速增长刚刚启动,高增长的动力仍然存在,加上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推动作用,可以肯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第三产业投资将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

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长会进一步加快,使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保险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等的发展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宏决策》预测,21世纪上半叶,投资结构将会随着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而发生根本变化: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现放慢趋势,但总额将会持续增长;到205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将会达到6.16%,42.1%和51.74%。

总的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第二、第三产业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其中,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发展趋势将使其贡献水平逐步提高,并有可能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位的拉动力量。

3.我国工业产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直接决定、影响着工业产业投资战略。

(1)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在居民消费需求迅速扩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品工业经历了一个“补课型”的快速扩张时期,并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阶段)和第二阶段(以重化工原材料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消费品工业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国内基础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造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买方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工业结构的这一内在缺陷凸显出来,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资源供给转到工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方面。就具体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趋势看,工业结构内在矛盾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传统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约束,一部分资源开始从消费品最终生产环节向中上游环节转移以寻求发展,并带动“引进型”产业的国产化过程不断加快;其次,传统消费品工业的改造升级将使设备投资大量增加,形成对装备工业的巨大需求,进而对材料工业、基础零部件工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最后,高加工度的新一代工业消费品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点。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影响。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速度将比目前加快一倍,并成为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化速度加快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消除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其次,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煤水、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汽车、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推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并拉动食品加工制造业、餐饮业、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水平不在同一档次。现阶段,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已经基本解决了衣、食问题,正在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