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如何优化?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如何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根据本班级、所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重点梳理班级常见安全事故的高发时间点或高发场所、高发事故的类型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管理预案。它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础。同时,幼儿园班级的生活管理是家长评价幼儿园的重要指标。幼儿园班级开展精细化的生活管理,对幼儿精心养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赢得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和好评。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如何优化?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

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所以幼儿园班级管理一般由生活管理和教育活动管理两部分组成,其他的管理工作都服务于这两部分。此外,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管理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

1.安全管理

安全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由于幼儿正处于好奇和探索的关键时期,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完善,缺少生活经验和必要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因此教师应把幼儿园班级的安全管理放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首位,强化“一岗双责”,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幼儿在班级、幼儿园中的安全。安全无小事,安全管理出自细节。教师应根据本班级、所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重点梳理班级常见安全事故的高发时间点或高发场所、高发事故的类型等,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管理预案。幼儿园教师应熟悉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对于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其应对的操作要点了然于胸,做到防患于未然,遇事临危不乱。

幼儿园班级的安全管理存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既有幼儿园环境中的安全管理,还有幼儿园来园环节的安全管理、运动环节的安全管理、换洗环节的安全管理、饮水环节的安全管理、餐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午睡环节的安全管理、离园环节的安全管理等。如果遇到紧急事故,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做到:首先,冷静、迅速地进行处理。幼儿受伤程度较轻,教师可以自行处置的,应及时按操作规范进行处置,在处置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谅解;幼儿受伤程度较重,教师不可以自行处置的,应立即送幼儿就医,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园所领导和家长。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园所事先制定的紧急工作预案中的规范流程进行。其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处理。紧急事故的处理,应按最有利于幼儿的安全和健康的方式进行,同时充分考虑的幼儿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对幼儿出现的不适情绪及时进行安抚。最后,对该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承担。事故发生后,教师对待责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事故后续的处理结果。教师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真诚沟通,往往能够得到家长的谅解;教师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反而容易将事态推向不可控制的方向。

在班级的安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一方面,做到时时处处把幼儿放在心上,“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另一方面,不能以安全为借口过度限制幼儿的自由。“因噎废食”是安全管理的忌讳。教师应在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提高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安全管理的实效。

知识链接

英国儿童十大宣言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教育儿童人人有若干权利,如呼吸权、生命权、隐私权。这种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告诉儿童,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儿童的安全权。安全重于一切。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儿童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自己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儿童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利。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告诉儿童,遇到暴徒时有权获得朋友的帮助或坚决拒绝暴徒的要求。许多暴徒表面凶狠,内心却很胆怯,许多儿童齐心协力,一齐高喊“走开”,通常能把坏人吓跑;万一遇到身体威胁,儿童身小力薄,一般只能向坏人屈服。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自己回家挨打受骂。例如,有的孩子会想:“如果坏人抢了我的自行车,父母准会打我。”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重要得多。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实情,父母都不会怪罪,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儿童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信任儿童并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如果儿童向大人诉说而未得到信任,这种骚扰会长年累月持续下去。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有权对毒品烟酒说不。

不与陌生人说话。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陌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子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为了保护自己,儿童有权打破所有规章与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时,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示。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告诉儿童,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

坏人可以骗。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2.生活管理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自理生活能力还未完全养成,因此,生活管理成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础。幼儿园之所以兼具幼儿之家和幼儿学校的双重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园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生活管理。教师应规范化地开展生活管理,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同时,幼儿园班级的生活管理是家长评价幼儿园的重要指标。幼儿园班级开展精细化的生活管理,对幼儿精心养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赢得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和好评。

幼儿园的班级生活管理根据学期(学年)开学前、学期(学年)中、学期(学年)末三个时段的不同特点,其内容不尽相同。在学期(学年)开学前,生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幼儿顺利入园、入班做准备。如班级教师整理并熟悉班级幼儿相关信息,明确家园联系方法;开展家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养情况;布置教室环境,制定班级管理目标、计划、措施等。在学期(学年)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的规范,确保一日常规管理的顺利进行;做好班级计划的执行、检查、评估工作,确保班级管理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方向运行。在学期(学年)末,教师要及时做好班级管理总结,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假期管理工作,同时,对班级环境进行整理。

3.教育教学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开展活动的教育过程。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指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保教活动。教师对班级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就是要围绕五大领域的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全过程。教师对班级教学活动进行管理,有利于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确保班级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园各班级的教学活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确保教学常规管理的质量。在学期(学年)开学前,应完成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的初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个学期的教育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资料的准备;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制定班级管理相关规定;幼儿入园后,教师要带幼儿熟悉班级环境,引导幼儿了解班级基本情况和管理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在学期(学年)中,按规范撰写教育教学方案,并按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学期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与改进分析;参与年级组或教研组的教学研讨活动;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室环境。在学期(学年)末,做好幼儿的发展情况小结,并完成幼儿的成长手册;完成学期或学年工作总结,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教育活动剩余的材料进行清点、归档。

幼儿园班级教学活动可以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幼儿园的班级组织形式,决定了幼儿园班级教学活动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结合幼儿园班级管理特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它反映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幼儿园班级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

1.主体性原则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幼儿是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主体,二者的主体地位都需要得到保障。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明确班级管理的职责,自觉更新管理念;把握班级管理的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破除“保姆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使幼儿园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要面向全体幼儿,对班级内所有管理要素进行周密分析、统筹安排,以求得班级管理的整体优化,注重班级的整体影响。首先,教师应把全班的幼儿看作一个整体,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保证班上的每一个幼儿都平等地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发展。其次,班级管理不仅涉及人的管理,还涉及物、时间、空间等各项要素的管理。教师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前提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保教工作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整合各项管理要素,为班级管理服务。

3.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幼儿园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幼儿,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管理。首先,教师应民主、平等对待幼儿,与幼儿共同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过程,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而应以“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或指导,引领幼儿更自主地参与班级活动与班级管理。其次,幼儿园班级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家园双向沟通关系,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决策,同时也接受家长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的监督。

4.保教并重原则(www.xing528.com)

保教结合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幼儿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幼儿实践工作的经验性总结。“保”是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保证幼儿在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成长。“教”是指有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地对幼儿开展全面能力培养。保育和教育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并渗透于每天的常规保教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

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如何选择适宜的班级管理方法,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是幼儿园教师基本的工作技能。随着班级管理者经验的丰富,班级管理的方法在不断地创新。

1.规则引导法

规则引导法是指在幼儿园班级中用规则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行为与集体要求相一致。规则引导法的操作要领有:

制定适当、简明、易行的规则。教师在制定规则时,首先应考虑规则的必要行与可行性。班级规则是幼儿在班级中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适当的规则可以规范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不适当的规则,会给幼儿带来不合理的约束,束缚幼儿的发展。由于幼儿的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简明、易行的规则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执行。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图画或指示图,便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帮助幼儿认同和遵守规则。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整体认知发育水平,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随时随地随处对幼儿开展形式多样的规则教育,促进幼儿对规则的自知和自觉,从而认同班级管理规则。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思考和制定班级规则,这样,幼儿更乐意遵守班级规则。

重视规则贯彻的一致性。教师是班级管理规则的监督者,幼儿是否遵守规则、对规则的遵守是否到位,教师拥有最终的裁决权。因此,在同一规则面前,教师应对不同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以确保规则贯彻的一致性和公平性,进而促进幼儿更自觉地遵守规则。

2.互动指导法

互动指导法是指导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对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开展学习。对幼儿的互动行为进行指导是幼儿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互动指导法的操作要领有: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不断强化自身有效互动的意识。一日生活中的互动只要是对幼儿有教育价值的互动即是有效互动。幼儿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应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幼儿的行为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应正确把握自身在班级不同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善于指导幼儿开展主动的互动。

教师对幼儿的互动指导应适当、适时、适度。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指导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活动发生时的情境而开展,遵循适当、适时、适度的原则。在幼儿可以自己处理互动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不应包办代替,根据需要决定是开展事前指导还是事后指导。

3.榜样激励法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没有什么事物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榜样激励法是指利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幼儿爱模仿、易受暗示,正面的榜样能诱发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作用很大。榜样激励法的操作要领有:

榜样的选择应具体、健康、典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榜样行为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是影响儿童观察学习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榜样的来源是多样的,可以是典型先进人物,也可以是班级中的幼儿;可以是伟人,也可以是小人物。幼儿身边的教师、父母都可以是幼儿的榜样。

榜样的树立者应公正、可靠、权威。在低龄阶段,教师就是幼儿心中的权威。教师应善用权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同时,教师在树立榜样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别是要树立班级中的幼儿为班级榜样时,更应谨慎,应对所有幼儿的表现一视同仁。

对幼儿模仿榜样行为的反馈应及时、正面、积极。幼儿往往会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而积极模仿教师树立的榜样。教师应对幼儿的模仿行为做出及时、正面、积极的反馈,用正向的反馈不断强化幼儿的模仿行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幼儿的行为表现不符合行为规范,教师应及时纠正,同时通过提供榜样给予引导。

4.目标指引法

目标指引法是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的行为方式。教师以预期的行为结果作为出发点,引导幼儿自觉辨识自身行为的正误。目标指引法的操作要领有:

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具体。由于幼儿的理解力、记忆力有限,教师在设置目标时,数量不宜过多,内容宜简洁好记,方便幼儿熟知教师的目标要求。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商定目标,也可以与家长共同商定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可行,具有吸引力。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成的,适应幼儿的心理接受程度和行为的实现能力,这样才可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目标的达成过程。太高或太低的目标,都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

对目标的达成应有积极的鼓励。鼓励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教师的口头表扬、奖励一朵小红花、全班幼儿为其鼓掌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鼓励的出现应及时,因为幼儿的延时等待时间比较短。教师没能及时鼓励达成目标的幼儿,幼儿就容易出现失望的情绪。这不利于幼儿参与后续目标的达成。

知识拓展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征

班级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者的师德、性格特点、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经验积累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管理水平。据斯莱文的研究,有效的班级管理者有以下特征:

备有能引导幼儿掌握课程规划和程序的清晰而具体的方案,花费必要的时间来执行该方案。如制定和执行让幼儿懂得如何排队、寻求帮助等的方案。

帮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无监督的状态。例如,有效的管理者很少只与个别幼儿在一起,而不管其他幼儿。

在开学之初用更多时间讨论班级规则。至少在小班开学后的1—2个月里,经常提醒幼儿遵守班级规则。

教给幼儿具体的程序。例如,让幼儿练习快速而安静地排队;让幼儿学习对音乐、铃声等一些提醒注意的信号进行反应。

安排的活动通常是简单的,任务却是令人愉快的。在开学第一天就能使幼儿进入正轨。

能利用各种常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温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还能阻止各种消极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