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居住区停车难题深度研究

宁波市居住区停车难题深度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近年来宁波汽车市场持续火爆,每月有几千辆左右的私家车驶入普通家庭。但随着购车热的高涨,宁波市住宅小区车位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在老住宅区这一现象尤其突出。表1显示的是宁波市部分居民区停车位分布情况。表1宁波市部分居民区停车位分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宁波市居住区停车难题深度研究

誉琨

宁波地处浙江省东部,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宁波市社会经济经过快速的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人均消费支出126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8元。去年宁波市区居民在宁波市民总的消费构成中,交通、通信支出增长得最快。收入高了,买车的人自然也多,截止到2005年,宁波市全社会汽车拥有量达到30.735万辆,其中小型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7.1万辆,九座以下私人汽车突破14.2万辆,比上年增加13.86%,因而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图1

图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汽车进入城市普通家庭。但是,由于对我国机动车发展估计不足,而且长期以来,忽略了城市居住区停车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致使许多居住区出现了停车设施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因此,对于城市居住区来说,如何平衡小汽车迅速增长的速度和小汽车进入家庭所带来的停车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图3

近年来宁波汽车市场持续火爆,每月有几千辆左右的私家车驶入普通家庭。但随着购车热的高涨,宁波市住宅小区车位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在老住宅区这一现象尤其突出。表1显示的是宁波市部分居民区停车位分布情况。

表1 宁波市部分居民区停车位分布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人们单纯地满足于室内空间的大小和舒适,而现在人们对居住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走向商品化,居住环境作为居住的一部分,与住房一起被消费者享用。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特别关心,有38%的居民明确表示,居住环境是他们当初选择买房的主要或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停车设施的建设,加上小汽车数量不断增多,车辆乱停乱放,极大地影响了居住区的环境。主要表现在:

(1)占用道路、侵占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

停车位数量不足直接引起车辆占道停放和无序停放,从而影响居住环境。还有一些小区虽然设置了基本停车位(居住区业主专用车位),但对来访者车辆的停放考虑不周,来访车辆没有或缺少专用的停车设施,使得这些车辆只能停放在路边(如图4)。

当道路停车仍然不能解决停车问题,在缺乏严格管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停车占用绿地和活动场地.并且破坏树木草坪,破坏活动设施(如图5)。这些绿地和活动场地原本应属于居民共享的空间,尤其一些老人和儿童常常在这些地方休息、娱乐,当这些地方被小汽车侵占以后,居住区的功能受到影响。

图4 占用道路

图5 侵占绿地

(2)污染环境

小汽车带来的污染包括噪声污染、废气污染和清洗汽车时的污水污染。一项调查表明,67%的居民认为受到汽车噪声干扰,70%的居民则认为废气污染严重,另外20%的居民则认为清洗汽车有污染。

居住区环境标准对噪声的规定白天是55分贝,夜间35分贝。汽车在起动和行驶时发出的噪声干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尤其是造成对低层住户的干扰。现在许多汽车装上报警器往往在夜里发出刺耳的鸣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虽然有的小区规定了晚上必须使用静音,但车主往往为了预防车辆被损、被盗而坚持不使用静音。汽车晚间眩光对底层住户的干扰也比较突出。

(3)威胁居民安全

交通量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目前很多城市居住区内部人行和车行基本上都是平面交叉或混行,随着居住区内小汽流量增多,再加上缺乏对车速的控制,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宁波已出现居住区内汽车撞伤行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居住区内部的人车矛盾日益突出。

图6为某小区道路边的停放车辆,由于紧靠健身儿童游乐场地,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必须加强管理。

图6 某小区道路停车紧靠健身和儿童游乐场地

为了增加居民的安全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当的措施,其中最主耍的是控制居住区的交通量以及限制车速。日本学者更提出以居民的主观评价为标准,他们认为,当日交通量小于200辆/日,大部分行人对街道交通安全表示满意,而日交通量上升到440-800辆/日,居民普遍感到不安全。由于儿童的安全意识比较差,日交通量小于50辆/日时,也只有50%的儿童感到安全。

居民安全感与机动车流量关系

城市居住区的道路一方面希望能使居民迅速便捷地进入城市道路,另一方面又要使城市交通中外来无关的车辆不能随意进入居住区内部,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所以加强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的科学性,使得外来车辆无法随意穿越居住区,居住区道路设计布置采用“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原则,迫使居住区内机动车不得不降速行驶,也对外来行人、车辆起到限制作用。

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道路系统进行规划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若干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加以对比研究,尽可能少占用地。具体的设计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区服务,道路系统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不得有过境交通穿越社区,不宜有过多的车行出口通向城市干道,道路网络布局能使居民出行更方便;

(2)道路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居住区外部空间自然因素,尽可能利用地形,减少施工土石方量,结合分水线或汇水线以利排水等等;

(3)道路系统要充分利用原有的道路和工程设施,注意所在地区空间的特色;

(4)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各项建筑及规划设计规范,应满足轿车行驶的技术规范要求。

居住小区的停车布局应从居住区的总体上进行把握,按照整个居住区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来安排,根据不同居住区的人口密度、步行距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来确定停车所在的位置及规模。本着方便、经济、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

居住区停车位的停放设置方式一般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

集中式停放方式是将居住区的车辆集中停放在专门修建的停车场或停车楼(见图7、图8),车辆停放完毕,车内人员步行至居所。这种停放方式便于机动车的统一管理,避免了机动车在居住区内过多地穿行,有利于居住区居住环境的营造。

同时,这种集中停放方式也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大多数居住区都应考虑这种方式。但集中停放方式的缺点是:居民有一定的步行距离,故在设计集中停放场所时,应考虑其服务半径。

图7 宁波海曙区欧尚超市两层停车库

图8 居住区地下集中停车库

分散式停放是指停车位分散至居住区内的各个建筑物内或附近(见图9),这种方式对居住者的出行比较方便,但对土地利用及机动车的管理维护不利,一般仅适用少数高档别墅。而对于居住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一定程度的分散停车将对居民的使用带来方便,因此应该考虑设置一定比例的分散停车量:,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以多层为主的居住区,停车布局采用分散式布局有利于缩短停车服务半径,方使居民使用。

图9 分散停车图

1995年以前建成的居住区和小区,大多没有考虑小汽车停放。小汽车大量进入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和不良后果,小汽车乱停乱放,阻塞交通,侵占室外活动场地或其他开放空间;噪声、废气、油污等污染环境,损害景观,给居民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安全感,易发邻里纠纷。我国居住区目前采用较多的停车方式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两种。其中,地面停车又有路边停车场和集中停车场停车及住宅底层架空停车等几种方式;地下停车即为地下车库,按照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建式和附建式两种。此外,还有机械停车及立体停车楼等停车方式。

地面停车是一种最直接、经济实用的停车方式。这种停车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但是占地面积大,对居住区整体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露天停车时不利于车辆保养。这种停车方式在小汽车拥有率较低的居住区占有相当的比例。地面停车包括路边停车、集中停车场停车和住宅底层架空停车三种形式。

(1)路边停车

路边停车是居住区一种常见的停车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居住区道路空间资源,占地空间小,一般用地面积指标为15-18平方米/辆;建设费用少,存取车方便,是一种有效可行、方便快捷的方式,也是目前解决已建居住区停车难的主要手段,如图10。

路边停车的缺点是:在人车混行体系中降低居住区道路通行能力,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并且影响居住区道路景观。窄的道路路边停车会造成拥堵,给居住区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如图10右图)。此外,这种停车方式会增大道路用地面积,而道路面积的增加是以其他面积的减少为代价的。据有关研究显示,在居住区内路边停车(包括路旁和集中停车场),人均停车用地面积约为18平方米/车位,一旦汽车拥有率在多层居住区超过平均每户0.3辆,高层混合居住区超过平均每户0.2辆,如果全部停在路边,将使道路面积在居住区用地中的比例超过现行规范的数值。

图10 路边分散停车

路边停车一般适用于现已建成的但当时考虑车位不足且小汽车拥有率不高的多层居住区。考虑到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一些新规划的小区中,路上停车也因其灵活方便而成为停车方式的一种临时和辅助性补充。图11、图12是调研中有关居民希望的停车方式数据统计。图11是对有车居民希望的停车方式的统计,图12是对无车居民希望的停车方式的统计。

统计图中不难看出,人们普遍认可地下停车这种方式,特别是无车居民全部赞成。这说明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居住区整体环境的重要。

图13 地面集中停车

(2)集中停车场停车

地而集中式停乍场是居住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停车方式,如图13。其优点是: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能解决大量汽车的停放,利于集中管理。

这种停车方式的缺点是:相对于路边停车,由于须在停车场内布置专用通行道路,用地面积指标一般为20-27平方米/辆,因此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浪费本已比较紧张的土地资源。其次,车辆相对集中,直达均匀性不好,给部分居民存取车带来不便。此外,如果布局不当,又不采取相应设计措施,还会影响居住区的整体环境。特别是在视线、光线、噪音方面会对底层住户造成较大影响。

(3)住宅底层架空停车

这种停车方式中首层成为联系住宅组团内外的全步行空间,对改善居住环境有所帮助,但停车对住户有干扰;有些住宅楼间利用平台联系的可在首层平台下停车,既减少干扰,又提供户外活动场地。

住宅底层架空停车的优点:这种方式可以少占露天场地,靠近住宅。汽车停放在居民的家门口,十分便利。存取车辆完全不受不良气候对人与车的影响,这种停车方式使停车尽可能移至室内以争取最大的户外活动空间,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约能耗,内部环境好,有效地提高了车辆泊位的品质。底层架空后,活动空间连贯流畅,易于布置,空间形式丰富多彩。(www.xing528.com)

住宅底层架空停车的缺点:底层架空停车损失了一部分的住宅可售面积,并且停车空间有限,与住宅太过接近,容易造成对居民的干扰,比如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都不容忽视。建筑设计必须考虑住宅的结构形式以提供满足车位需要的平面及立体空间,从而使造价增加。此外,由于连续布置车辆需要带状的进出场地,难以布置乔、灌木绿化。

底层架空停车还可形成平台下停车的停车方式,即将几栋底层架空的住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住宅楼之间用平台联系起来,居民通过自动扶梯、大台阶等设施进入平台上活动,并由此进入住宅,汽车则在平台下停放。这样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停车位,还可绿化平台使之作为居民的活动场所,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车流线的交叉,减少干扰。

地下停车是居住区重要的停车方式,其优越之处在于:地下停车能高效利用土地,在相对狭小的用地范围内可以解决大量的停车需求,在整个居住区的布局上相对灵活,不会减少绿化量;同时能隔绝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扩散,而且便于对车辆进行管理,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最小。特别是高层住宅地下建成车库,住宅电梯可以直接深入车库,可以有效缩短车库与住宅之间的步行距离,并完全不受天气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汽车的优越性。

不足之处是:地下停车需要大面积开挖,土建费用和室内照明、通风、消防设备运行费用均较其他停车方式为高,施工工期长,室内环境质化有待提高,防灾减灾的技术措施要求高,室内照明送风能耗大,使用效率受服务半径的直接影响。此外,受结构经济性的制约,车库顶板上覆土不宜太厚,这样,对种植有一定土壤厚度要求的乔木,在植物选择和生长上有着很大的制约。

地下停车按照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建式和附建式两种。

(1)单建式

单建式地下停车库地面上没有其他建筑物,通常布置在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或居住区道路下。车库柱网尺寸和外形轮廓可以不受其他建筑的制约,对地面以上的空间和建筑物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其平面设计可以充分满足停车的需求。车库只有少量出入口和通风口外露地面,能保持外部空间完整并有利于节约用地。在交通组织方面多为人、车分流,车库出入口或单独设置,直接连接城市道路,或设在居住区内部靠近出入口附近,行人和汽车流线在一同进入居住区内部后便自然分开。而且,由于是单独建设,可以分期施工,如图14所示。

图14 单建式地下停车场布局图

地下停车,地上绿化,虽然造价较高但节约土地,能够解决较大停车量,在土地紧张、停车率高的大中城市居住区内中采用,可以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且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许多住宅小区都采用了这种停车方式,如图15所示。

图15 单建式地下停车场实景图

(2)附建式

附建式地下车库是利川建筑或裙房的地下室来建设的,多建于住宅楼、公建的地下层,也可附建于高层住宅建筑的地下室中。这种地下停车方式由于垂直交通直达停车场,可以提供下车直接到户的便利。地下停车方式既节省了用地,又利用现有建筑节省了造价,如图16,17所示。

图16 地下车库入口图

图17 地下车库内部国

但这类车库受上部建筑结构制约,灵活性和停车量均有局限,柱网尺寸难以同时满足地下停车和地面住宅的功能要求。因此规划设计应协调好车库与上部结构的柱网尺寸,使地下车库获得最佳最多车位。高层住宅的结构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目前这种车库较为普遍。

(1)立体停车楼

采用独立式立体停车楼在国外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住密度较高或高层高密度居住区内比较常见,如前提到的宁波海曙区欧尚超市两层停车库,上、下两层,见图7。其优点是: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汽车集中停放,集中管理。其缺点是:造价高,经济上需付出比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更大的代价;在汽车噪音、尾气、日照等方面对邻近住宅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体量庞大,车辆过于集中,部分车主的取用距离过远,造成使用不便。

(2)机械式停车

机械式停车是一种较特殊的单建式车库,具有占地少、对地形适应性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车辆存放安全性高、拆卸方便等特点,适用于用地非常紧张且停车量较大的地区。其不足是造价偏高,进出车时间较长。在实际使用中,尤其在居住区中,早晚出行回归的集中度高,容易造成等待现象。

另外,在解决老住宅的停车问题时,可考虑采用多层机械式,不仅可以节省土地,同时,其通风采光要求低,可以降低成本。

图18为杭州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立体车库,可停车34辆。每个车位价格大约是5万多元人民币,可以安装到层高低于2.3米的地下车库。

图18 机械式停车图

虽然机械式停车目前使用尚不广泛,但从长远来看,在位置适当和比例控制的前提下,机械式停车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特别是对已建成的中、高密度居住小区来讲,就近征地或内部扩建地面停车场的难度较大。采用造价低、占地少、环境影响小的自动化立体停车库,将是今后改造城市现有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的出路之一。

目前我国城市停车的严重状况,其中既有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问题,也有停车政策和规划技术上的问题。停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静态交通的问题,更是一条“以静制动”的重要策略,从交通大系统角度考虑停车场的布局,把它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调控的有效手段,改变长期以来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停车场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局面。

对城市居住区而言,随着大量的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城市居住区的静态交通——即停车问题日益凸显,这对原有的城市居住区停车配建指标以及静态交通规划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居住区停车问题的规划实施中,居住区内的交通要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以人为本,创造安全、安]铮、方便的居住环境。静态交通组织应避免干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侵占绿地,可采用多种停车方式,宜优先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地下停车或汽车楼(库)的停车比例不应小于小区总停车位的50%,尽量做到就近停车。小汽车停车位,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小汽车发展预测确定,一般情况按住户的40%以上的拥有量设置。动态交通组织与道路布置应重点解决好居民活动与自行车和汽车流向的关系,避免或减少相互交叉干扰。当然,选择何种停车方式还必须结合整个小区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住宅密度、层数等一系列因素。

停车是宁波城市居住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其首要原因是机动车快速增长和停车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停车设施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造成的。过去,由于对机动车的增长估计不足,长期以来对居住区的规划忽视了停车设施的建设,致使许多居住区出现了停车设施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特别是一些较早建设的居住区车位欠缺更是突出,车辆无处可放、乱停乱放极大地影响了居住区环境。一些近期建设的居住区虽然配建了停车位,但是有的也出现了车位不足的现象,有些居住区暂时没有出现停车困难,但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停车压力。

城市居住区的停车难问题必须从停车设施、停车指标、停车布局、停车方式及环境等方面统筹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加大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董苏华、章超汉.部分国家及地区停车问题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1994.4

[2]白德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工出版社,1995

[3]曹南燕、刘立群.汽车文化——中国面临的挑战[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陈坚.小汽车与居住区规划[J].建筑学报.1996.7

[5]郑正、危援.从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看我国城市住宅面积标准和小汽车进入家庭[J].城市规划汇刊1998.2

[6]王炜、徐吉谦等著.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7]陈坚.探讨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的停车指标和合理规模——以北京市居住区停车调研为例[J].规划师.1998.2

[8]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2000年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http:〃www.shucm.sh.cn

[10]李兴刚.小区规划的结构设计方法探讨[J].建筑师.2000.4

[11]何保红、陈峻、王炜.城市住筑物停车场配建指标探讨[J].规划师.2000.5

[12]聂兰生、舒平.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选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3]黄如一、陈志毅.交通性与居住性的整合——尽端路在美国城郊社区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规划.2001.4

[14]田馄.日本组屋区停车方式探析[J].中外建筑.2001.3

[15]王文卿.城市汽车停车场(库)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董昕.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1.2

[17]毛蒋兴、阎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J].规划师.2002.7

[18]陈燕萍、卜蓉.对居住区交通规划指导模式的反思[J].建筑学报.2002.8

[19]刘冰.上海城市停车问题的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2002.2

[20]关宏志、任军、姚胜永.发达国家机动化早中期的城市停车对策[J].城市规划2002.10

[21]彭利人、任福田.关于路边停车规划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2002.10

[22]王峰.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与对策[J].规划师.2002.11

[23]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M].中国建筑工业版社,1997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