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出听觉声音向形态转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突出听觉声音向形态转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中突出“听觉”的“声”态向“形”态转化的特点: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寻找音乐旋律的音响所提供的“框架”、“可能性”。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突出“听觉”的“声”态向“形”态转化的特点,是音乐审美意识活动中,审美主体独特的接受“形”态方式所制,也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开发学生潜在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

突出听觉声音向形态转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一般在对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过程中,需要审美对象的实际存在。有了空间的位置,才能适应“视觉”对“形”的欣赏,使人们获得审美感受,当然,这种“形”态是静止的。

而我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来说,却不依赖审美对象占有空间的实际存在,是以适应“听觉”的动性“声”态,获得审美感受。这种“声”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里的“眼见”、“耳听”随说都是直接感知,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表现为:“眼见”或是静止或是动性的“形”态,“耳听”则都是动性的“声”态。

美学中有一种“通感”现象,说的是,这两态可以随感觉方式的相互变换而向对方状态转化,并且指出这种转化必须要通过“呈像”。所谓“呈像”就是赋予不存在以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聆听乐曲音响的过程,使原来并不存在的形象,在审美主体的心目中呈现出来。当然,任何音响并不提供已完成的实在形象,只能通过音响的“声”态提供一个“框架”、一种“可能性”、一种有意义的“持载者”。

在这里,歌曲和乐曲所提供的“框架”和“可能性”不完全相同。前者含有文学成分的歌词,显得较为具体明确;后者只是音响,则显得较为抽象模糊。不管是那种“框架”和“可能性”要想“呈像”,都必须有待于我们的学生即审美主体,通过聆听音响中联想、想像、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的创造性活动,“框架”才能充实,“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持载者”所持载的意义才能显示出来,从而勾勒出心目中的形象,完成“听觉”的“声”态向“形”态转化的过程。

上面提到的音响“声”态,就是“听觉”的“声”态,而在后面讲到的,提供“框架”、“可能性”和“持载者”和通过聆听中联想、想像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的创造性活动,最后勾勒出心目中的形象等,则是向“形”态转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欣赏声乐作品时,注意的是“声”,往往想不到“形”,有的则仅仅注意的是“词”。对通俗歌曲他们还能听明白,但对中外艺术歌曲所表现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就搞不清楚。在欣赏器乐作品时的情况更糟,对于乐曲所表现的一般意境和表达的基本情感,知之甚少,谈不上什么向“形”态转化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只满足音乐“声”态对听觉刺激的低层次“欣赏”水平,特别需要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和调动学生联想、想像等积极思维,促进“声”态向“形”态转化来加以提高。

教学中突出“听觉”的“声”态向“形”态转化的特点: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寻找音乐旋律的音响所提供的“框架”、“可能性”。所谓“声”给我们提供的“框架”和“可能性”就是音乐反映出的情绪,因为从一定角度来讲,情绪是音乐的灵魂,体验到了音乐的情绪,就可以说理解了乐曲的本质。欣赏教学过程中,聆听完乐曲,首先,要组织学生讨论,谈自己对音乐表现出基本情绪的体验看法,通过争论或辩论使认识趋于一致,然后,进一步启发引导他们,归纳总结整个乐曲情绪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www.xing528.com)

如聆听《二泉映月》的音响,学生很快地就能感受到一种有悲有怨有感有叹的情绪;聆听《春节序曲》的音响,学生又能很快地感到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在欣赏二胡与乐队的《江河水》时,在学生通过聆听凄楚的音调,了解整个乐曲压抑、悲怨的基本情绪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讨论找出了情绪的发展的几个阶段过程。即:“悲”—“诉”—“愤”;“呆”—“思”—“悲”;“愤”—“抗”—“悲”,的“框架”。这样就为“声”态转化成“形”态,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是要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他们勾勒出自己心目中各自的形象。在这一步里,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观看的不同的电影电视剧所积累的影像,进行联想。特别是要大力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想像,教他们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表达音乐的主要内容,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独特的形象。

如聆听《沃尔塔瓦河》时,有位同学发言说道: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涓涓细流,逐步汇成浩荡的大河,带着泥土的气息、美丽的传说,带着沉重的历史,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从远古流向未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同中华民族一样伟大的民族,背负着困难的历史,具有不屈的性格,也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历程孕育的无数英雄志士,同命运顽强地抗争。用一往无前的气概,创造着自己民族的辉煌。我分明从中听到了宁死不屈的性格,听到了充满忧郁和梦想的音调,渗透着热情的光芒。音乐的各种要素的升华,让我感到了雄伟的气魄、高尚的品格“热爱祖国”在这里表现的是那样彻底,发自内心的激情,随着美好的旋律,象母亲河一样滚滚而来。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现在的高中学生,多数人除了具有了听辨常见中西乐器的能力、积累了不少的音乐语汇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突出“听觉”的“声”态向“形”态转化的特点,是音乐审美意识活动中,审美主体独特的接受“形”态方式所制,也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开发学生潜在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

一年的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音乐接受美学的理论,按照音乐审美的规律指导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作用,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