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师大2010年9月: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维度

重庆师大2010年9月: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维度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比较文学离开了“文学性”,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研究。这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征问题。但是由比较文学本体论引发出的,亦即符合其定义的性质大体上都未能脱离可比性、国际性和跨界性三个主要方面。可比性主要由有事实联系的和没有事实联系但存在文学性方面关系的两种文学现象构成。

重庆师大2010年9月: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维度

比较文学作为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近些年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等方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比较文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到底要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学到哪些专业知识,受到哪些专业基础训练,各个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各显其能,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形成百花齐放、难分轩轾的局面。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觉得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教学主要应该讲清楚四个问题,即:比较文学定义的本体论、比较文学性质的认识论、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文学理论实践论。因为这四个问题是比较文学课程最基本的问题,并始终贯穿于比较文学本科生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这就成为该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的首要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问题之间互有补充、相辅相成,任何一点都不可或缺。在讲述过程中,每个问题又相互支撑,相互关联,存在逻辑上的内在区别。因此,我们将上述四个讲授要点,称为比较文学本科生教学的四个维度

首先,要在讲授比较文学这一课程中明确其作为本体的定义,由于这是新兴学科,又是舶来品,所以它就有一个和中国实际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本土化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这一重要问题,即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论范畴,要从定义的角度去说明比较文学是什么,不是什么。我们在参考了国外十几种教材和国内上百种教材、教案的基础上,明确说明比较文学不是一种文学类型,不是文学比较,也不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与此同时,明确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越了某些界限的文学关系和文学联系的研究。至于跨越了哪些界限才可视为比较文学研究,那就只有视各位教师自己的观点和水平而定了,但必不可少的是要跨越语言界限。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习惯,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最初手段。使用共同的语言且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一个族群即可视为一个民族。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由于某种政治社会的外力形成一个个国家。所以比较文学研究只要跨越了语言界限实际上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本体论上的意义了。至于跨越民族、国家、学科和文化界限,前两者是以跨越语言界限为前提的,而跨越后两种界限则使这种研究从本体论上处于弱势或被消解的地位。因为比较文学的“文学性”被非本科的知识和异质文化的异质性稀释了。一旦比较文学离开了“文学性”,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式的研究。这种失根现象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甚至形成一种学习“非文学”的恐惧症。因此,必须牢牢记住的是,涉及比较文学定义的本体论意义时,一定要确定其理论范畴,并明确讲清楚,不要似是而非,要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意义上与方法论区分开来,才能使比较文学成为一个学科或课程而不流于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而失去学科本位。

其次,在比较文学本体论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之后,即本科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有了粗浅的认识之后,就要向学生讲明比较文学的性质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征问题。国内的教材中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有关比较文学性质的论述,不一而足。但是由比较文学本体论引发出的,亦即符合其定义的性质大体上都未能脱离可比性、国际性和跨界性三个主要方面。

可比性是这一学科生存的基础,及其所以存在的理由。如果文学现象之间不存在可比的原因,尤其是符合比较文学定义的原因,那么,比较文学在学理层面就失去了支撑。必须向学生讲明,“卓然可比”的文学现实才是比较文学的前提。可比性主要由有事实联系的和没有事实联系但存在文学性方面关系的两种文学现象构成。前一种主要表现为西方所说的实证主义倾向研究,即追求一种有案可稽的关联性分析,它比较符合中国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学要求,因此在研究倾向上和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传统一拍即合。后一种虽然没有明显的事实联系,但是在文学性的某一个侧面,如文学主题、文学题材、文学类型、文学文体、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存在某种对话和沟通的可能,即追求一种共性中的差异。这两种情况几乎囊括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现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与阐释,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

国际性是说这一学科在学理层面所观照的范围、领域和交感区域。最初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就是“文学贸易”,即文学产品的相互往来,这里自然存在着影响和接受的问题。而随着国际性贸易的不断扩大,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文学所关照的对象必然有了国际色彩。它必然打破本土、国家、民族的疆域,使文学作品之间、作家之间及文学现象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面前,只有用国际性的眼光才能看清其间的繁复关系,只有用国际性的视野才能包容区域间的优劣和不平衡。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努力认识世界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这使得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学从区域性走向国际性,从作家、作品两极发展到关注读者和世界的四极,国际性水到渠成。这种学中外之文、通古今之变的文学整体观非有国际性思维不可成。这种视界之宽广、胸怀之博大的宏观的学术性非有国际性思考不可行。

跨界性是这一学科得以存在的条件。比较文学从本体论的定义上要求文学研究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文明),这使比较文学成为高踞民族文学、国际文学之上,超越异质文化地域文明,游刃于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一种文学研究。跨越语言和民族界限表明同一语言所形成的文学,不论其成就大小、多少,在多元构成的文学世界里自有它的地位和意义。对各种语言形成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探寻共同的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基础,使比较文学能有统摄其上的功用。跨越学科界限,表明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向语言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现象学等各种学科的范畴里浸润,因为它渴望能从诸学科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中汲取新鲜的营养和鲜活的动力。获得补充的比较文学研究正是在学科研究中获得更新。跨文化(文明)界限,不仅指出东西方文化(文明)之间存在异质性,也表明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各有其自身的学理范畴,跨越其上的比较文学研究,不会也不应该将某种文化(文明)的感知形式、表达方式、评价标准定为一尊,而需要营造出能跨越一种文化体系和心理结构的文学,使这些文化能够为造就一个世界文学时代而更显生命力。

再次,要向学生讲授的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中,第一种是影响研究。这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方法,它主要采用历时性考证法,以考察国际间文学交流的事实,由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事实以及相互影响的实例较多,在溯本求源、辩因证果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这些联系,并将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文学探索取得的成绩最大。

影响研究向纵深发展,不难发现接受影响的事实存在。因为任何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在影响他人的同时,必然存在着接受他人影响的事实。其实“影响”和“接受”这个概念自进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与接受研究这两个相关的学术研究范畴以后,二者之间就有了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了因果联系的一致性,也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探讨A影响B的事实联系,接受研究探讨B在接受A的影响时的反应,以及A在接受异质元素影响时所表现出的文化过滤,即排异现象中的主动性。

影响研究的初级阶段只致力于影响放送和影响表现的研究,所以存在着只强调渗透而不大注重接受的偏颇。从“影响”的界定到“接受”的被承认,从接受的变异研究到排异时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不仅表明影响研究在不断深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研究重点由影响的放送者到影响的接受者的转移,也表明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接受研究也已纳入比较文学视野之中。

影响研究如果过于趋向于脱离文学本体内部的美学本质而探索文学外部的单纯的实证联系,过于强调文学传承中机械的因果联系,而忽略受众即接受者的状态,则很难再取得突变性的发展。而接受研究延伸、深化了影响研究,它将影响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影响研究只研究甲如何影响乙的模式,而强调了乙对甲的接受。接受研究接过了影响研究的学术接力棒,冲向更远的目标。(www.xing528.com)

要向学生讲授的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之中,第二种是平行研究。这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研究方法,对影响研究而言,是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发展。它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注入了新的活水。它使许多湮没于欧洲文学中心论喧嚣之中的其他民族文学和国家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了应得的一席之地,尤其是为中外文学之间、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平行研究因为缺乏学理依据,所以常常为学者诟病,被批评为“X-Y式”的研究,又因为许多学生常常写一些“X-Y式”的文章而显得肤浅。虽然比较文学仅仅作为这种跨界文学现象的简单比附是不行的,但是没有这种比较的思维,比较文学研究又难以进行。在实际研究中,如果不用平行的方法去研究就得不出所需的结论,换句话说,只有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才能得出只研究单一民族或国家文学而不能得出的结论,而仅在此时,平行研究才有实际意义。

平行研究将没有直接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文论、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逻辑推理、学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这种研究实际是研究之研究,批评之批评,是在研究单一民族或国家的作家和作品基础之上的一种比较研究,一定要有理论高度和学理基础,才能使这种研究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尤其是要注重分析那些异质文化背景下有相似点的文学现象,要逐步深掘其中同中之异的原因,发现那些似之不似、不似之似的根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向学生讲授的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之中,第三种是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近三四十年以来新兴起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也是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争议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一方面扩大了平行研究的范畴,对原有的两种方法在理论上有不同程度的刷新,另一方面又因为打破了文学本科的研究疆界而泛化了文学研究,使文学性被非文学元素所稀释。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研究不足取,也难以取得学术上的重大突破。这种研究只有在文学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感区域内进行才能实现,并通过各种研究来发现文学性中的其他因素,从而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实现钱锺书先生所倡导的“打通中外、打通古今、打通学科”的学术研究目标。

当然跨学科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其他相关学科较多,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有广博的知识,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无疑都是严峻的挑战,但是科学研究从来就注重原发性,从来就是没有地图和目的地的旅行。只有那些肯努力、敢开拓的人,才能得到其中的快乐。

最后,要解决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而不只是一种方法的问题,就是要从本体论上解决区分方法论的最后分水岭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也是要讲授的本科生的四个维度中最后的一个,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较文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和提升,而理论研究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没有具体的文学比较研究,这门学科就成了空中楼阁;反之,没有理论探讨,比较文学研究也就成了事实罗列而失去学术价值。

讲授比较文学,不能孤立地进行理论推导,也不能脱离文学实际做抽象思索,要既讲比较文学理论,又进行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将理论探讨和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结合在一起。比较文学研究注重实绩表示,在比较文学现象的梳理中要注重学理基础和学术规范,要有创新性的分析。例如,在分析当前域外汉文学或称国际中国文学的各种现象时,要注意文学发生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接受研究中的变异学等理论阐发,从而深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

总之,虽然“文无定法”“诗无达法”,比较文学的讲授尚无统一的范式可言,也没有学界统一的规则可遵循,但是上述比较文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这四个维度,却是讲授比较文学时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比较文学深入发展和研究的过程中,从立体思维、四维空间出发去看这四个维度,却是常人难以表现出来的。将上述四个维度相互穿插从而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讲授比较文学不可须臾放弃的,也是必须要用的方法。

【注释】

[1]本文原载《比较文学教研论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