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点生活的醇色电台:用诵读赋予美好

装点生活的醇色电台:用诵读赋予美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访嘉宾:麦恬、李阿文嘉宾简介:麦恬,醇色电台创始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导演,2016年度“重庆十大全民阅读推广大使”;李阿文,广告配音员,职业音乐人,醇色电台制作总监。访谈时间:2016年7月8日访谈地点:重庆醇色电台参与人员:曾志华、卢彬、胡子豪课题组:二位最早和朗读、朗诵结缘,是在什么时候?醇色电台目前的粉丝有多少?

装点生活的醇色电台:用诵读赋予美好

专访嘉宾:麦恬、李阿文

嘉宾简介:麦恬,醇色电台创始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导演,2016年度“重庆十大全民阅读推广大使”;李阿文,广告配音员,职业音乐人,醇色电台制作总监。

访谈时间:201678

访谈地点:重庆醇色电台

参与人员:曾志华、卢彬、胡子豪

课题组:二位最早和朗读、朗诵结缘,是在什么时候?

李阿文:就是学生时代,可能是嗓音好的缘故,当时我被选到录音这么一个兴趣小组,我们语文老师把课文给我们练习,我们课文有些片段是话剧片段,我扮演一个角色,我们兴趣小组就这样录音。我是有兴趣,平常我看报纸是用读的。

课题组:不是看的?

李阿文:我就要读,都是这样。我可能是有点自恋,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后来重庆成立了音乐台,麦恬老师就推荐我去主持一档节目。

课题组:看来麦恬还是您的伯乐。

李阿文:对,她就是我的老师。因为当时要去电台,我的语言不行,单个的字发音没问题,连起来一句话就太难了。然后麦恬就来给我上课,要去做节目,她就带了一本教材,让我这样读。因为她当时也很忙,那个时候我接受比较快,有时候有一些读不过去的句子,我就会问她。朗诵接触得晚,主要是很喜欢读,但是其实也读得不好。

课题组:其实还是有天赋,自己又喜欢这样的天赋,所以才开始喜欢有声语言,然后碰上伯乐。几个元素恰好碰在了一起。

李阿文:是的,我非常感谢麦恬。如果我没遇到麦恬,我现在不可能配广告。我觉得也是后来进入醇色以后,因为朗诵的东西多了。当时读《雨巷》,我真的读不过去,麦恬还帮我读了一遍,我才能慢慢体会一首诗到底应该怎么去处理。

课题组:我觉得几个元素都必不可少。麦恬的情况我们比较清楚,她自己做了十几年。

麦恬:我也是从小朗诵。

课题组:今天的朗诵会还有一个特点,这些题材除了几个经典的,很多是我之前没有听过的。我们的学生不是这样,齐越节上的作品,他们恨不得一首诗给你听个五六遍。

麦恬:学校就是有这个问题。

课题组:对,所以作家做你们的顾问,有这样一种便利,他们给你们提供多样的素材

李阿文:对,我们的这些文稿真的太多了。有很多作家做我们的顾问,一下子发很多作品过来。

课题组:你们接下来可以做这种衍生产品。醇色电台目前的粉丝有多少?

李阿文:有12,000多。

课题组:辐射的区域,有广东省的?男性女性各多少?

李阿文:重庆的还不是第一,广东是第一。

课题组:作为醇色的管理层,对这些粉丝的习惯,比如说他们对于听的习惯以及他们对于自己诵读的习惯,了解吗?

李阿文:我们只是看发表的这些音频文件的点击率,目前最高的就是龙应台的《目送》。一发上去,第一天基本上就有1,000多了。现在最高的是70,000多,而且很难得的是,我们从来没在喜马拉雅的首页上出现过。其实首页推一天都可以上几万,但我们没跟它合作。

课题组:上去有什么条件吗?

李阿文:我觉得应该是要么跟它合作,比如每一个节目肯定要说“本节目由喜马拉雅和醇色电台联合播出”。我认为首先要这样,这个我可以跟它主动地谈。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它肯定要推,因为现在喜马拉雅推的全部是名人的东西,还有一些脱口秀,就是让大众喜欢的节目,这些的确比较多。你看前段时间《北京欢迎你》的作曲家,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作曲家,他随便读一首诗,点击率就很高。

课题组:小柯?

李阿文:对,小柯。你是有影响力的人,平台了解以后马上就推你,而我们的确是一个无名氏,就是一个重庆地区的声音组织。我们做到第二年的时候,点击量也就2,000多。就在第二年,突然一下,每天200多的粉丝,我不知道怎么来的,坚持了可能有10多天降到50,稳了半年,每天50个新的粉丝,就全国来说,这个我觉得也很难得,我们又没宣传。

后来有个学堂叫喜马拉雅大学,讲怎么提高你的电台点击量、影响力。主要两点:第一,节目的质量一定要好;第二,要发得很勤。后来我们每天基本上有个新的节目,过去是一周一个新的,也就是说一个月才四期节目。你每天上的话,人家感觉作为这个电台的粉丝每天都有新东西,所以又要精,量也要大,这样我们就找到这个窍门。听众每天增加30到50也不错,这样累积起来,我们从4,000开始很快到10,000了。

课题组:喜马拉雅属于新媒体。那跟传统媒体有合作吗?

麦恬:我们没有跟传统媒体合作,就跟那个“书香重庆”合作了,叫“醇色书香”。那个公众号主要是推重庆文化、重庆作家的作品,但是一周就安排一个音频,我们为它去献献声音,它出文稿。它就是一个公众号,景娅她们是顾问。重庆的诗人写的情诗,每天一首。他们那个群体我们本来是不熟悉的,但是我们读了他们的诗,他们要去分享,那么他们的粉丝就会扩展到我们没有的那个群体,我们增加粉丝也有这些原因。

李阿文:对,其实是双赢。因为我们在节目当中也会提到他们。

课题组:接触这些有影响力的人,那我们的影响也可以依托他们再去扩大。那二位觉得以朗读或者朗诵或者是小说演播这样以形式为主的有声读物市场,前景会是怎样?未来的发展方向又会在哪?

李阿文:听书肯定是完全压倒性的,数据上来看的话,毕竟这种方式要进步。

课题组:您经常听吗?

李阿文:我其实过去只看专业性的书。因为我自学音乐方面的知识,我只看这些东西,文艺类的我真的没想过去看。我做醇色的节目就很乐观,他们说太辛苦了,每天一个,我就是乐此不疲。我是发自内心以这种方式看书,因为他们读的都是精选的文章,我做的这个过程就是看了这篇文章,并且我反复地听,我以这种方式看书。

麦恬:我个人还是喜欢看,其实我听书听得很少。但是我喜欢一些文艺作品、小说,我觉得看的过程,内心窃喜,或者说自己悄悄地在起伏跌宕。我很少听别人读东西,所以我从来不模仿。我以前语言很差劲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的时候,我都不模仿。因为我觉得我模仿能力不是很强。真的,这不像他们,他们要学什么,一听马上就能够感觉出来,我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我喜欢走心,我觉得看书能够走心。

李阿文:她说的我其实很理解。我听节目,像喜马拉雅的,首先内容不是第一,我是听他的技巧,主要听声音,还有配乐,包括我看电影、电视剧,剧情不好都没什么关系,我就听演员的台词,我一直喜欢跟着一块说台词。

麦恬:我喜欢去欣赏文字词句的那种优美,所以我喜欢看。(www.xing528.com)

课题组:二位其实是做着这么一个集合大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就是在播读给别人听了之后,自己其实也有很多的喜悦,有很多的收获,有满足感、成就感。那在二位的心目当中,怎么评判播读的专业水平?您刚才其实已经说到很注意音色、台词、配乐。

李阿文:播读方面,首先是基本功,因为我们本身都被这种声音包围,每天看电视新闻,看电视剧,看电影,听什么都是着重语言这个部分。我觉得首先他要打动我,就是他读的和文字很贴切、很契合,让我觉得很舒服。实际上我也并不追求嗓音第一,而是追求那种技巧,其实有很多大家的作品听不出技巧,就是舒服。过去我喜欢中央台的李易,喜欢《再说长江》,他很轻描淡写,我就在网上下了他很多的台词来读。读完之后我再听一下他读的,找差距。我其实这么练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读不快,因为广告读多了以后,每个字都读得很饱满,后来就慢慢摸索那种纪录片的感觉。轻描淡写这是他本身具备的东西,我就想去找为什么他可以出来这种感觉?这要去悟。

课题组:其实我觉得您说的技巧里更多的还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融在技巧里头的那种内心的活动。

麦恬:我在台里工作的时候,做主持人,后来做管理,经常要评节目,我们更多的是考虑音色、语音、表达技巧。但是我做醇色之后,恰恰不太愿意再用这种眼光来评判一个作品的好与不好了。可能你的音色很好,语音也很好,技巧也很好,但可能你没有打动我。

课题组:那怎么样能够打动你?

麦恬:让我觉得我的内心都随着你呈现的内容有了画面感,在动了。或者说我真的就像你说的,有点自持不住了;或者觉得很叩击自己的心灵,让我联想起过往的很多很多东西,不一定非要潸然泪下,反正就是怦然心动,就在那一刻觉得内心好像是在平静的湖水下的一种翻涌,这种东西让我特别珍惜和珍爱。如果不是这样的作品,我只会承认它专业方面的素养不错,但是不会觉得它能够打动我。其实现在“为你读诗”我经常也听,一般听一半或者几句,就可以判断我能不能继续听。当然我这种做法也很粗暴。如果我听了一半,觉得没有被打动,可能就不会听了。除非我想知道这首诗的内容,可以耐着性子听完。而且我自己对语言的判断是很敏感的,我不敢去评判大家,但是对有声语言工作者的话,一般他一出声我一听,马上就能够知道他大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尽管我自己可能做不到。

课题组:醇色也做了很多线上线下的活动。在选择成员来做这些活动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他们的知名度?还是像今天一样,有一些人有知名度,但是有一些人可以说没有知名度,类似工程师。因为这个就不像“为你读诗”,“为你读诗”很多都是名人,当然点击率就很高了。

麦恬:其实做醇色的初衷,我不是想醇色有多出名。诵读对我内心有那么多滋养,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得到这份滋养。我选择的这些合作伙伴,都是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

课题组: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弄一个线下的活动,一场朗诵会,我也希望很多的观众来,但是因为我的这个成员不太有名,那我靠什么让这些观众今天晚上都到我这来?

麦恬:开始的时候我们做活动,没有下面的这些成员,就是我们的专业成员,那一场演出全都是电台、电视台和大学的人,可以呈现一定的品质。后来就有了爱好者进入,他们很想进入。我就发现爱好者当中也有不错的,我就慢慢地、有意识地放了几个爱好者,大部分是电台、电视台的。我每个月几乎都有一次活动,就如同上次做的精油的活动,星座和诵读全是那方面的爱好者。

课题组:这是她的一个创意,精油、星座、诵读。

麦恬:我每个周末都做,但一个月也只能做四次。因此就说到后来,我每个月就会起码邀请一次这些人员,他们能玩的就上舞台,哪怕差一点。

课题组:这是有意在培养。

麦恬:对。我就是要让他们有这种爱好之后,有展示、提高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这个队伍才能不断壮大。增多的不仅是能够诵读的人,能够出声的人,而且他们会影响更多的人,成为我们的听众和粉丝,然后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人关注诵读。因为我热爱,那我就去付出,我觉得付出很幸福,那我就去做,对吧?所以我还有点想法,就是醇色是不是该走市场,其实顶层设计过,想好了,但是迟迟没有做,是因为我担心找不到一个很好的CEO。然后就是说如果做成这种市场平台之后,公益这一块我肯定还要坚持,但是它们之间怎样调和,还有粉丝对我可能就不那么单纯了。包括我的演员们,今天来的这些专业演员可能就觉得你是在做市场,在做公司,你肯定赚了很多的钱。现在我们除了培训,还要去找市场,但是因为我们做得少,两年了才做十二期,你说那个能赚到多少钱呢?我要看这个节目的档次和来的人,比如说我要请一些所谓的名流,或者说一些政府官员,是肯定有的。但是我平时的演出,我会有几个专业的人员来带这些非专业的人员。

课题组:这就是一种培养。每一次醇色的这些活动,成员的这些稿件是他们自己选,还是你们选?

麦恬:都是我选,全是我自己,我旁边有几个策划人,主题是我定。就是一旦有大的活动的时候,我就把他们召集来做策划。但是小的都是我自己。

课题组:那你一般从哪去选稿?选稿会不会量身定制?

麦恬:我先选稿,选完了之后我再来分,分给每个人。

课题组:那你的工作量有多大?

麦恬:我觉得我很纯粹,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有时候真的很累。

课题组:那你们各自欣赏的播读者、演播者都有哪些?

李阿文:大家都知道的,徐涛老师,因为我觉得他在台上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他不管你怎么样,他就是他的节奏。我觉得他已经可以自由地说,可以控制全场了。

麦恬:我比较喜欢方明,那天我听了他的一段录音,晚上我就立马冲到自己棚里去录了。我觉得我不管他是大家,我是小家,或者小家都算不上,但是我要录,因为我觉得这首诗很打动我,他读得很好。

课题组:那你自己录作品的时候,你选择作品有哪些标准?

麦恬:打动我的、我喜欢的、有人生阅历感的东西,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要上口的。

课题组:再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就是你们喜欢的演播家有哪些?比如说刚才已经提到的几位,还有吗?

李阿文:比如说王凯,我觉得他的语言也是很舒服的那种。

麦恬:敬一丹白岩松这些就是随口对一些东西的一种散文式的诉说,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就那种正儿八经的朗诵的话,我觉得真的是要听到大家的那种感觉才能够打动我。

李阿文:所以我其实喜欢他们那种既有诵的感觉,但是不会过,就让人觉得舒服。我希望他有艺术感,希望他对比很强烈,就是感觉是真的是把稿件打造成一个艺术作品。

课题组:那受众的反馈重要吗?

李阿文:肯定重要,因为是读给他们听的。过去认为自己完全胜任不了的东西,也想去尝试。既希望有自己的东西,也希望它能够跟听众产生共鸣,这是肯定的。其实现在对我们这个读的这方面最麻烦的,就是技术性的意见,粉丝听友一般给不出这种专业性的点评。

课题组:受众在你们的公众号,还有醇色电台,反馈有渠道吗?可以打赏吗?

李阿文:有,都看得到。后台可以留言,可以私信。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不可能有打赏。我们本来粉丝应该更多,但是为什么(现在没有预计的多)呢,因为现在都是用手机听,他可以不用注册,不用App,直接给他一个页面就可以了。

麦恬:现在也可以把我们的音频放进公众号,但说实话这是有工作量的。

课题组: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帮对于声音、对于艺术有追求的志同道合的人结合到了一起。

麦恬:所以为什么我现在用年轻人,因为很多年轻人想来做。

课题组:我们祝愿醇色越来越好,最后二位对于我们的课题有什么建议?

麦恬:我觉得从有声读物的评判体系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字,就是内容。内容首先要健康,要有美感,要打动人。他说很喜欢听你的声音,但我其实很清楚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并不好,我只是因为用心去读了。然后我能够比较真实,或者说对文字有立体再现而已。如果这个文字不好,我声音再好,其实出来不能够真正打动人,就像绣花枕头,就是那个意思。纯粹去欣赏你的声音,那没意义,它入不了心。我觉得国家应该有一个底线,哪些东西是禁止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录的,然后我再去选择我认为真正很美的东西,然后作为声音的评判。

课题组:谢谢二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