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观的内涵与理解

儿童观的内涵与理解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观是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或看法。它涉及儿童的个性与特征、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儿童发育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子、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观的核心理念是“幼儿为本”。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

儿童观的内涵与理解

儿童观是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或看法。它涉及儿童的个性与特征、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儿童发育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子、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观的核心理念是“幼儿为本”。为了准确地理解儿童观,首先要厘清儿童的本质属性。

(一)儿童的本质属性

1.儿童是社会的人

儿童是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有自己的尊严、秘密,有自己感知世界、思索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未成年人,处于稚嫩、不成熟的发展过程之中,是发展中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3.儿童是主体的人

儿童在教育中迅速成长,但是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一个能动的发展主体。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一方面,对儿童的关注和教育更多是需要理解、需要发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或命令,不是成人、教育者的一意孤行的塑造。另一方面,教育也不是放任自流,要自始至终扶正儿童的向上发展。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保教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儿童,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儿童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给予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

5.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

任何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生命体。儿童渴望自由平等、渴望幸福快乐,学习是儿童的主要任务,但学习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儿童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与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压抑和痛苦。

(二)儿童的发展规律(www.xing528.com)

1.儿童发展是其身心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指的是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包括先天和后天特性的全部量变和质变。身体发展包括身体形态方面的成长,如身高、体重、身体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体质的增加和各种机能的发展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等,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如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需要、动机等。社会性发展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群体与他人的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等方面。

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随着这些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承担一定责任的人。

2.儿童发展存在关键

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3.儿童发展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

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由于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儿童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4.儿童发展受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发展受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儿童积极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提供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儿童发展总要从遗传那儿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前提,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如无法把先天失明或色盲的孩子培养成画家,而那些对声音特别敏感的孩子则易于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构成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因素之一。人的遗传基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人的先天方面的差异,使人具有生理结构和机能上的区别,它构成了发展的不同前提和可能性。

后天因素是儿童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的环境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包括自然及人类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环境;后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特殊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