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基本内涵分享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基本内涵分享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是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美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显然,新的健康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及健康标准中,都涉及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层面。科学健康观的提出将为新医学模式的实践化、社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社会支持。

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基本内涵分享

一、健康概念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写道: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可具体理解为如下几方面。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劳累。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没有器质性疾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虽然这一定义引起了少数人的异议,但是,主流意见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健康本质的概念,它揭示了健康所涉及的较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后,美国内科专家恩格尔提出应逐渐把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理论从系统论出发,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到人,以及由人、系统、社会、人类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大系统。健康是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恢复健康是一种与病前不同的系统新的协调(图1-3,图1-4)。

图1-3 辐射诱发配子突变的身心发育迟缓症

图1-4 工程师失业引起的身心症

这种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低级层次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损害人的健康,使人进入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从美国高龄老人与中国老人的健康标准比较中,可以看出两国健康概念的相同之处和一些差异。

美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躯体健康又包括以下几方面。

1.能走1千米路。

2.能爬1层楼。

3.能举5千克的重量。

4.能弯腰、下蹲、下跪。

5.保持标准体重。

6.没有糖尿病

7.很少接受医疗照顾。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

2.消费欲望逐步降低。

3.适应配偶、朋友、家属的死亡和由此带来的死亡临近感。

4.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自我封闭。

5.继续承担公民的义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他人、鼓励他人、帮助他人。

6.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7.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有平常心。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如下。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www.xing528.com)

3.心脏功能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

4.无慢性肺部疾病。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

6.有一定的视听能力。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9.能适应环境。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我国老人健康标准共10条,心理因素方面只占3条,即第8条、第9条和第10条。而美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的14条中,心理因素方面占了7条,即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比较这两个标准,美国的高龄老人健康标准中的7条心理健康标准细致、涉及问题具体而广泛,而我国的健康老人标准的心理健康方面相对粗疏。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些标准中,都体现了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的思想。

显然,新的健康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及健康标准中,都涉及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层面。但是,真正要把这些概念、模式和标准在医疗卫生实践中落实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绝非仅掌握医疗技术资源的医疗卫生界可以作为,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动员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有所作为,这一概念提出后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质疑也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如何落实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健康概念所提出的健康内涵,就出现了一个对这两者进行发展和本土化的问题。

二、执政理念与医学观念的有机结合——科学健康观

我国卫生事业绩效和人民健康指标几十年来变化起落的事实证明,卫生事业只有得到党和国家的有力支持才能不断发展,人民健康只有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才能不断提高,而政治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2000年人人健康策略》一书中指出的:“整个国家,而不是单单卫生部门承担政治义务,是实现人人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整个国家”为实现人人健康努力,并把人人健康称为“政治义务”,可谓抓住了“人人健康策略”的本质,是极具战略眼光和指导意义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但对我国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事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总结我国卫生事业成功与挫折的经验教训,吸收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可能使我国卫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方面面临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的结果就是科学健康观及以其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新医学模式确实是一个对人的健康所涉及的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一个医学哲学的表达。我国医学工作者为这一模式在我国的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将我国卫生事业绩效不高的原因归咎于医学模式转变显然是不公正的和没有根据的。

问题是如果将这一舶来品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阶段,不把它与本国的实情相结合,不把它的一些观点上升、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形成具有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社会体系,它就将因为缺乏社会动力系统的支持而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中。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决策部门共同努力。但是,医学工作者的研讨、宣传却具有先导的作用。科学健康观的提出将为新医学模式的实践化、社会化提供理论指导和社会支持

三、科学健康观的核心、宗旨

科学健康观的基本内涵是“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自然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优劣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使人民健康在现在基础上达到最佳水平,是执政党、政府及全社会的主要责任和共同目标。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改革来促进人民健康,寓人民健康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中”。一切社会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要明确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对人民健康有益为标准,要以各自的工作促进人民健康,努力防止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对人民健康的危害。

科学健康观的宗旨是构建党、国家、社会与医学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为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医学有机互动模式,把医学的观点与要求上升到党与政府的立党与执政理念中,从而真正为医学发挥它的健康功能,提供根本的社会支柱,为党和政府实现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供新途径、新思路,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在从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目的上找到一个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使人民群众从享有的健康中体会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又从遇到的健康问题中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校正的反馈,从而实现党、政府与医学之间的完美结合,为形成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的健康型社会提供理论与方法,为原来抽象的、缺少操作动力与操作方法的新医学模式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架和动力支持系统。

科学健康观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有其政治、文化、经济系统的三维支持结构,而医学的观点、人民的健康要求在这三者构建中起到最主要的标示作用,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其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与医学实现新的融合和汇通。一个有主体的、动态的、有核心、有结构、有支持动力系统、结构完整的健康观就可诞生。

在科学健康观指导下的社会——健康型社会将是极具先进性、科学性、舒适性的节约资源的社会,它在一定意义上弥补和化解了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裂痕与矛盾,人类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俯视自己所处社会的发展,并为自己赋予正确的行动,人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结束资源的浪费。

因为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了医学要求,不以人民的健康目的和要求去规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可能是负性的、破坏性和低效益的发展,如人们大力开发矿山、大力造田、大力发展烟草,虽然经济上去了,但到后来,人们发现自己错了,空气污染了,环境污染了,损害了人的健康和健康所需要的环境,最后不得不又退回来治理、校正,才发现自己走的又是一条弯路。

科学健康观把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立党、执政理念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目标有机凝结起来,使之真正取消科学之间的偏见和隔膜,形成真正的新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新的科学健康观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健康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分支,它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工作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维途径,更为医学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动力。因为,只有把医学的思想上升到政府的执政理念、决策指导思想与政策中去,政府的工作才能更科学、更人文化和亲民化。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愿景,即我们可以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我们可以成为世界上人民健康水平最高的国家,因为以我国政治优势推广、实施的医学,将是成本低、效益高、效果好、有远期前景的医学新样式、新理论,对世界也有示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20年,我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的事实,既可以为之提供经验,也是这一目标能够实现的证明。我国卫生事业的最新实践与业绩,也给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以新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卫生部2008年1月公布了2003-2007年中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指出2003年以来,中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的25.5‰下降到2007年的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的51.31/10万下降到2007年的36.6/10万。

据介绍,2003-2007年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其中,全国卫生机构数2007年年底达到31.5万个,比2003年增加2.4万个;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1.48人增加到2007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

2003年以来,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递增,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2003-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 488亿元,占GDP 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

这五年,中国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新发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2006-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达18亿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190个县(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达3.9万人。

2003年以来,中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孕妇产前检查率维持在90%左右、产后访视率86%;住院分娩率88%,4年提高9个百分点。2006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提前实现2010年65%的目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75%。

我国卫生事业这五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优良成绩,是因为通过对“非典”教训的沉痛反思,党和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稳定的重大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的理念,把加强卫生工作、促进人民健康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加强,多方位促进而取得的。这使我们对构建科学健康观和健康型社会,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健康水平最高的国家充满了信心。

四、科学健康观的精神实质

从本质上讲,所谓科学健康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认识人的健康的本质,认识人的健康所涉及的诸多层面,解决人的健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科学健康观既是对以往健康观的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内涵。

科学健康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充分尊重和重视人民群体作为社会主体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人民群众为争取自身利益、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健康既是人民群众一直在争取自身利益,发展自身利益中所首先争取和创造的,也是人民群众争取发展自身利益,进行创造历史的“第一前提”。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人民群众的健康始终是党关心的大事。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要求当时各级组织注意解决群众的疾病卫生、婚姻、住房等问题。把解决群众的生疮害病,小孩上学问题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许多解放区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创办医院并热情为群众治病。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群众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维持、增进人民的健康,寓人民健康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之中是科学健康观的理论核心。这就首先要求以人民健康的要求为标准,把握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发展。随着医学、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通过观察、实验、综合分析等方式,逐渐寻找出了健康维护、增进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性的关系所在,并且把人类健康生存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退化、生态恶化的威胁等联系在一起,寻找健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从而达到人的健康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合理调控和协同进化,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增强创造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再者,实现人类健康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健康造就良好的社会及心理环境。社会医学、心理医学、人文医学已深刻且不断揭示着健康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环境。要通过科普宣传、舆论引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向广大群众宣传。要普及这些医学新知识、新观念,更要通过组织变革、政府主导、卫生创新、社会创新等组织活动,去实现人类健康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平、公正,实现健康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为人类健康的维护、增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生理、心理环境,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都能以增进人民健康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