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健康型社会的关键:科学健康观

健康型社会的关键:科学健康观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健康知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具有科学的健康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人民健康,重视人民健康,投资人民健康,才能为健康型社会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整体健康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注人民健康,保护人民健康。

健康型社会的关键:科学健康观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9条规定:“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保证。卫生健康、生老病死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每年至少讨论一两次。要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并切实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卫生工作。”因此,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普及健康知识和科学健康观是建设健康型社会的关键

一、学习健康知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

领导干部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的健康决策能力,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健康知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具有科学的健康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人民健康,重视人民健康,投资人民健康,才能为健康型社会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证。

1.树立战略健康观 健康是国家、世界人类新稳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能够促进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在一开头就指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SARS的发生也清醒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SARS事件表面上看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外交安全危机,对交通运输教育秩序、商品零售、团体旅游、对外交往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国家安全构成了显性和隐性的威胁。SARS提醒我们,在重视传统安全因素的同时,也要重视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当前,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所面临的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个人而不是整个国家,这就使得个体的安全不仅取决于与国家的融合程度,同时还取决于公民个体的生活质量。显而易见,传染病对人类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它不仅影响个体的生命健康,其传播和扩散还会降低公众对政府应急能力的信心,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动摇一国的社会秩序,产生局部的失稳。特别是当前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和蔓延,更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战略地位,要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人民健康,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强化健康投资,全面建设健康社会,全面扩大国民健康机会,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意识,全面完善健康保障系统,真正实现全面健康社会。

2.树立全面健康观 健康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都要保持全面、协调、均衡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的加快,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不仅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国家大力重视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前,许多科学家英年早逝,不仅是其家庭的重大损失,更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全面健康观,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健康,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实现人人健康、时时健康;实现健康政府、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最终有益于每一个人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树立整体健康观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的衡量标准不仅是指躯体健全无病,还要求社会和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处于完全的完好状态。”第一,它强调健康是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躯体层面的健康是健康的最基本层次。人是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的生命体,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化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外化,则表现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并由此产生环境对个人身心的影响。第二,该定义强调健康是一种状态,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可以用客观的指标对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在价值层面,健康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第三,健康状态是动态的。可以通过个人和集体努力、社会的适当干预,使个人或者人群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20世纪90年代又有人提出,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21世纪又提出了由“健、康、智、乐、美、德”6字组成的所谓大健康概念,被称为人生幸福的最佳境界。因此,更深层次的健康观便是整体健康,它包括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等。只有用整体健康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才能走出认识误区,才能人人享受真正的健康。这表明,健康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意味着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上发生具有根本意义上的转变,健康是整体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整体健康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关注人民健康,保护人民健康。

4.树立科学健康观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这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加之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在增长,我国的慢性病患者都在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在城市人群和富裕人群中,由于热量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减少所导致的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公益事业也因国家财力支持不够而停滞不前,许多农村出现了因病致穷、因愚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2001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环境、饮水、营养、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8项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仅为36%。人们一般认为,在工、农、商、科、干五类人群中,常年伏案、活动少的科技人员的体质应该是最差的,而整日劳作在田间地垄中的农民则应是体质最好的。但1997年成年人体质监测的结果表明,科教人员的体质最好,而农民的体质最差。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劳动代替不了体育锻炼,维持健康水平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具有科学的健康决策能力,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和改革来促进人民健康,把人民健康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中,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健康素质。(www.xing528.com)

5.树立发展健康观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拓宽了人们对健康认识的视野,更新了人们健康观念的内容。这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由单一的、个体的防治疾病,转向着眼于经济、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倡导全人类的健康。过去人们研究健康问题,一般侧重于个体研究,并未着眼于经济、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人类的健康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疾病构成的变化和环境、社会、行为因素日益成为致病的主要威胁。因此,医疗服务应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生物扩大到社会,以增进全社会健康为目标,促进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维护生命存在向提高生命质量转变。传统的健康观强调生命的存在,忽视了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对自我和外在都有利的、量与质相结合的过程。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重视生命质量,强化生命意识,可克服当前卫生服务只重视生命存在而忽视生命质量局限,使全民追求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良好状态与舒适的健康目标。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发展的健康观,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

二、制定健康规划,投资人民健康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一项复杂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工程。构建健康型社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行科学的健康规划,要坚持一个“为本”、三个“有利于”:以人民的健康发展为本,有利于低收入人口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地区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投资于人民健康应是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发展战略,就应该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缩小健康差距,消除健康贫困。通过制定和实施旨在投资于人民健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极大程度地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差距不均形成的健康差距和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进而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论证体力投资时把“延长公民的寿命和增进他们的体质”等种种保健措施列入各项人的体力投资的首位。他认为保健措施“不仅提高劳动力的数量,也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美国用于增进职工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开支比例逐年增加,前总统卡特1980年在美国第一届体力运动全国会议上指出:“体质是一种期望可以挽回最多东西的投资。”一些垄断资本家认为,“员工的健康和工厂设备同样重要”,“付钱给员工锻炼身体,要比职工因缺席、迟到、肢体障碍所造成的损失要少”,“增强职员的体能,其目的是挽回更多的利润”。无论什么社会,也无论是哪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体质强健,精力充沛,在规定的时间内会取得比一般人更大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的特点不仅需要人的知识、智慧、创造能力,更需要人的健全的体质。因此,实现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重视人民的健康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