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健康型农村建设与科学健康观

我国健康型农村建设与科学健康观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开展起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了,会大大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表7-12004-2007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经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我国健康型农村建设与科学健康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有9亿人口生活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逐步改善,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的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威胁农村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并没有真正的根除,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新的健康危险因素也正在农村地区凸显。

一、健康型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倾斜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农村卫生领域不断凸显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卫生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以来,政府卫生支出比重逐年增加。统计数据表明,2003-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了1.0个百分点。为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2004-2007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县乡村三级的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开展起来。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2 451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为86.2%(表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度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培训工作,受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卫生机构的普遍欢迎。以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改水改厕和创建卫生镇等活动,努力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二)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了,会大大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改变村容村貌,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既包括卫生事业,也包括经济、教育、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发展的具体体现。

表7-1 2004-2007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

经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先决条件。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经济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就越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各地方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的贯彻和实施,据测算,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了约20%。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保障都纳入了财政保障的范围,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可支配的收入增加。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也呈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经济也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居民营养、保健问题正逐步改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三)城镇化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在我国,非农村地区包括城市和镇(含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两种类型,因而我国学者认为把“城市化”称为“城镇化”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而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客观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主观因素日益现代化,农村社区与城镇社区的差别逐渐消失,使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也能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因此,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态的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产、生活。一般来说,城镇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职能,二是经济职能。城镇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乡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担负着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城镇的经济职能体现在其作为乡村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以及商饮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心。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精神文化面貌、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村镇建设规划标准规定,中心镇应设中心卫生院、防疫站、保健站与计划生育指导站,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因而城镇对于农村居民改善医疗保健条件、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有重要作用。

二、健康型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当前危害农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垃圾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 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染企业工业废渣的存放地。这些固体废弃物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土地,污染了地区的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2.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经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农作物秸秆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又一主要因素。

4.畜牧业大发展,但畜禽粪便处理不当,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而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的污染。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10%,则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或老龄化社会)。根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统计。2004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达到了12.38%,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也达到了8.58%。有关专家预测,在中生育率与中病死率假定方案下,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在2030年将达到15.8%,这与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预测数据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程度并不相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农村地区人口结构迅速老化是农村劳动力年龄人口向城镇地区大量迁移和流动的结果。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大量减少,使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提升。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迁移流动,这些迁移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青壮年,青壮年的大量流失将导致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比例农村高于城镇,欠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老年人常常会出现悲观、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影响颇大。有报道,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疾病,要占现代社会老年人全部疾病的50%。老年期因其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改变,使得老年人患各种疾病的概率逐渐增加。根据我国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因而老年人医疗保健任务将越来越重。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的普遍开展,家庭人口大为减少,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老年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所有这些,对现有的农村老年人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总之,老龄化使健康型农村的建设面临严重的挑战。

(三)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可及性差

近几年,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总体来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仍然很薄弱,农村卫生的发展仍滞后于其他事业的发展。据《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至2005年年末,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生2.14人,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医生0.96人。这表明,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落后,对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难以开展,这是制约我国农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关键因素。

(四)生活方式问题

在广大农村地区,受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农村居民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饮食过度、高脂肪饮食的现象也开始在一些发达的农村地区显现,尤其是农村儿童营养不合理现象更为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如高盐饮食,多食腌渍蔬菜,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互相走访时大吃大喝,造成此段时间的饮酒量,高蛋白、高脂肪的吸收量都比平时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身体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农村地区卫生观念淡薄、饮食用具清洗消毒不到位、随地吐痰、厕所粪便无害化管理缺乏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的缺乏,导致农村地区“二手烟”问题严重,有些人虽然能认识到吸烟对自身健康有害,但是没有考虑过对周围人健康的威胁。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成为封建迷信固守的最后一个阵地,一部分人在生病时,不是想到就医治疗,而是请所谓的神婆“驱邪治病”,这不仅治不好病,而且很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直接威胁农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五)农村经济收入不稳定影响健康型农村的建设

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①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②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以前农业特产税的实行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收入。③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④政府的作为与否,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①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②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乡村农民收入;③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的现象。农民收入的这两个特性增加了健康型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

(六)公共安全问题(www.xing528.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公共安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农村公共安全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业的进步,影响着健康型农村的建设。总体来说,当前农村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安全 农业生产尽管不如煤矿等企业生产那样大的生产风险,但安全问题也非常多,表现在农民科学知识相对贫乏,在生产中应该遵守的基本生产规程常常被忽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如在农药的使用上,一些剧毒农药在喷洒时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而许多农民却不以为然,导致中毒事故发生。而目前从事副业加工生产的农户较多,家庭作坊生产中由于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灾害救助能力较弱更是安全隐患丛生。再有,在农业机械使用上特别是农用机动车使用上的安全问题更是不少,农用机动车司机均未经过严格训练,不懂交通法规,违章、超载等现象屡见不鲜,安全隐患非常严重。

2.生活安全 农村特殊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村庄布局混乱、房屋交错建设,村民科技知识缺乏,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科学常识、卫生常识非常欠缺,这就使农村生活中安全隐患颇多、安全事故频发。近几年有关农村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食品、药品不安全常引发祸端,成为危害广大农村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相比城市食品、药品市场,农村可以说成了假冒伪劣食品的“重灾区”。据某地的调查表明,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65.2%为自产自销;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其中散装糕点、熟食、干果的比例达到50%以上,散装酒高达80%;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险措施,落市后第二天再接着拿出来卖。据报载,目前全国农村每年因缺乏药物知识而吃错药的有几十万人,而且一些过期药、假冒伪劣药品在农村市场上泛滥。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较严重,与农民的购买力及农村执法力度相对较弱有关。

3.安全务工方面 农民进城务工也存在着颇多的安全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上亿,受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其中多数从事的是脏、累、高危险的行业,有调查显示,从事建筑业的民工超过4 030万,其中3 000万是农民,在煤矿井下从业的农民工比例更大。这些行业的农民工中多数技术粗放,缺少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又由于小农经济意识浓重,“重产量、轻质量、淡安全”现象严重,致使现场安全管理难度大、工伤事故多。除了工作中存在着众多不安全因素外,农民在城里生活也存在着诸多生活安全隐患,如若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等,可以说外出务工的农民安全系数要比在家务农的农民的安全系数小得多。

三、健康型农村建设的对策

健康型农村的实现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意义上的小康”。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下,健康型农村的顺利实现对整个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健康型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的工程,其顺利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主导,全社会协调参与

健康型社会的实现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因为公共健康投资是政府的责任,也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其中。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型农村的实现要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充分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资源来建设健康环境、促进健康行为。因此,健康型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它是保证健康型农村建设的前提。健康型农村建设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塑造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相应措施才有实践的机会。

“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卫生服务、有效的医疗保障”是构成“健康型农村”的最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型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事。“健康型农村”建设要考虑到大环境、大卫生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多层次的需求等综合因素,要充分认识农民健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部门、非医疗卫生系统、全社会都应当参与其中。全社会参与才能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才能促进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养成,才能保证有效卫生服务的获得,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健康的内容广覆盖

积极的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健康型农村中所指的健康是在积极健康观的指导下的健康,因此健康型农村的内容应包括健康的各个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涵盖的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对农民个体的预防保健服务和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服务,如改水、改厕、除“四害”,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近几年来,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范围逐步扩大、服务内容也相应增加,逐步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监督、食品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服务工作。如2004年4月浙江省淳安县开展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变革试点工作中,把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基本医疗四个方面共18项内容(细分为72小项),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又如某些地方的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也增加了垃圾集中处理、美化村容环境、家宴(15桌以上)卫生检查等工作内容。健康型农村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健康型农村涉及的内容是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说,既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改良,也包括社会环境营造;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生活、体育锻炼都是健康型农村的重要内容。

健康型农村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有机体系,在我国农村卫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下,要实现健康型农村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健康的居住环境为例,究竟怎样的空间环境算得上健康的居住环境呢?世界卫生组织(WHO)是这样定义的:“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安全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习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及融合高新科技安全保障措施;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营造一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环境和社区。也就是说,健康、安全的空间应该是能使居住者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构筑空间。”安全健康空间环境可以直接释义为一种体现在空间内部和空间外部公共环境两方面,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声、光和空气质量等,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平面空间布局、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色彩、材料选择、人际关系、私密保护、安全的物业管理保障等。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农村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但我们以此为依据,在健康型农村建设中参照执行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展开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无论是建设健康城市还是健康农村,都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健康发展计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倡导发展富有特色的地方活动和技术。健康型农村的建设是在各地农村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地制订措施。例如不同类型的农村,健康化过程的侧重点可能是不同的。对工业型农村来说,由于早期发展工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健康型农村建设中就要重点治理环境污染,引导工业向无害化的方向发展。而对农业型农村,要倡导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作物种植中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实际上,“健康型农村”建设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强调过程,即“健康型农村”并不是单指人们已经达到了某个较高的健康水平,而是管理者要具有促进和保护农村居民健康的基本理念,并不断地采取和实施政策、环境、服务和资源的综合措施,促进和保护人们的健康。

(姜良美 郭继志 李星明)

参考文献

[1] Howard Guy.Healthy villages:A guide for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2] 郭继志,社会医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 李兴民.现代行为医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

[5]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邱波,陈丽霞,杜娟.构建健康居住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95-497

[7] 史海根.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卫生现状、原因与监管对策探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5:444-445

[8] 孙守春,陈冬生.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农业经济,2007,7:33-34

[9] 林一心,王勘荣,盛建.健康新农村的框架构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1,7:13-16

[10]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江海学刊,2005,3:82-91

[11]胡勇,张宜民,李云伟.我国农民健康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3:1-3

[12]孙建国,侯培森,安家璈,胡俊峰.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1:26-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