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历史演变及类型-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

城镇历史演变及类型-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是国家产生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考古发现表明,城市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其中,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下游发现的古城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

城镇历史演变及类型-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

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而体现出迥然不同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形态。

一、城镇的演化

(一)古代的城镇

古代的城镇,是指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和奴隶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城镇。在这种条件下,人类最早的城镇只能在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农业比较发达、交通比较方便的两河流域,以及尼罗河、印度河、黄河等流域的中下游产生。

城镇发育的早期,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严格来讲,它是城与乡的过渡形态。虽然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划与配套设施,但其经济功能未能体现,它仅仅作为政治附属而存在。

古代城镇中,有一些规模相当庞大,特别是奴隶制鼎盛时期的某些国都,其城镇人口往往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然而,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仍然很低下,所能提供的剩余农产品有限,再加上征战频繁、社会急剧动荡,因而从总体上看,城镇的数量很少,并且,绝大多数城镇的规模都很小,社会功能也比较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的城镇只是人类城镇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条件不断恶化,同时古代文明也逐渐在这些地区消失。

(二)中世纪的城镇

中世纪的城镇,主要是指建立在手工工具条件下和封建制度基础之上的城镇。在这个时代,分工协作开始规模化,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城市有两大功能,一是防御;一是人员聚集交易,即市场。近现代以来,随着主权国家化的明晰,城市防御功能相应下降,市场功能增强。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与古代城镇相比较,中世纪的城镇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从人类城镇发展的历史长河看,由于受到手工生产、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中世纪的城镇在数量上、规模上还很有限,在结构上、功能上也很原始。

(三)近代城镇

近代城镇的出现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近代城镇如同坐上了蒸汽机车,快速发展着。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近代城镇是人类城镇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工业革命之前,城镇的发展主要建立在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发展非常缓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1800年人口城镇化率仅达3.23%;工业革命之后,城镇的发展主要建立在机器生产和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因而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从1800-1900年的100年间,人口城镇化率就由3.23%提高到13.6%,即提高了10.37个百分点,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由于工业革命前后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因而城镇的规模、结构、社会功能、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工业革命的出现才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城镇化的真正开始。

(四)现代城镇

现代城镇,主要是指以电能、核能为动力,以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城镇。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城镇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上国际间的交往逐渐增加,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成为多功能的综合中心。

二、城市的类型(www.xing528.com)

按照史学界的一般观点,城市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形成、国家的产生,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历史变革中产生的。城市是国家产生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考古发现表明,城市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其中,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下游发现的古城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5000年的文明也可以说是城市5000年的发展史。

中国早期城市已具有一般城市的本质特征,即具备了城市构成的五大基本要素——城市中心、城市防御设施、城市商业、城市手工业和城市居住区、城市的排水系统等。其后城市及其体系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分离,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乡分离和城镇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除了城镇的生产功能选择城镇,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功能应当是生活功能对城镇的选择,这是城镇起源的基础条件。这种生活功能表现为古人建城镇首先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人们傍水而居,以便饮用清澈、甜美、清洁卫生之水,也为生活其他方面提供充沛的水源。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最早的城市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城市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把城市按能级分类,可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进行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1.集市型城市 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中国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主要是集镇。

2.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3.综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在中国这类城市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4.城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显。

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形式,依据其分布形态、核心城市多寡、城市数量的多少,大体上分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

1.块状城市集聚区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分布地域范围较大,由若干个大、中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体的核心,是我国城镇群地域空间形式发展的高级形式。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由于拥有多方面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始终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块状城市集聚区形成、发展的主要区域。

2.条状城市密集区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所组成的城市数量一般不多,大都以一个主要城市为核心,已基本形成块状城市集聚区框架,但城市群的轴线仍在形成、发展之中。这一类型多见于现代交通线沿线地区。

3.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 这种类型的城市群体分布是以一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其周围若干个中、小城市(镇),共同形成的初级城市群体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目前多见于地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的地区,城市群体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极核刚刚形成。概观全国城市分布图,现在比较明显的有长春、太原、西安、合肥、武汉、南昌、南宁贵阳昆明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为中心的城市群。

以上提到的城镇的演化和类型,都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解析城镇的发展,似乎城镇与健康问题没什么关系,但是城镇的发展是人民健康的基础,了解城镇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城镇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