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拆解他人言行,认清自我特质

拆解他人言行,认清自我特质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勒由此发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以及其他特征的时候,当事人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定这些话如实地描述了自己的状态。巴纳姆效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心的窥探和猜测,它之所以会起作用,不过是因为人们陷入了他人一开始就编织好的语言陷阱之中。

拆解他人言行,认清自我特质

傍晚的时候,一个老先生与一位中年男子在公园里相遇,中年男子脸色看起来不太好,老先生于是主动与之攀谈起来,还聊了一会儿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谈起了自己的小孙女,中年男子非常羡慕地看着老人,并且露出慈祥而满足的笑容。而当老先生谈论起自己的老伴时,中年男子显得非常落寞,低着头并不说话。

很显然,对方明显不想涉及这个话题,老先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发生在男子身上的事情,在他准备离开时,他非常关切地说:“年轻人,想开点儿,感情的事情没办法说清楚的。”中年男子惊讶地抬起头,说道:“您是怎么知道我正面临感情危机的呢?”老先生微微一笑:“我刚才谈论起孩子和妻子,你的表情明显不同,因此我猜测您已经离婚了,或者可能正在闹离婚,而孩子的抚养权大概在妻子手上,因此你才会郁郁寡欢。”中年男子听了连连点头,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眼力。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喜欢猜测别人的心事,而且有时候一猜一个准,这让被猜测的人感到惊讶,他们会发现猜测的内容和自己心理所想的事情大致吻合,会发现猜测者所提到的那些要点、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正因为如此,一些被猜测的人会觉得猜测者一定具备某种看透人心的能力,似乎能够有效把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一些人甚至会给这样的特殊能力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可是这一切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只要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方法,人们就可以窥度他人的想法,或者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会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懂得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然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大胆的推理。或者可以运用一些沟通技巧,对他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暗示,让对方主动说出一些重要信息。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乔艾琳曾写过一本书《Reading People》,在书中,她开篇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读人既不是科学,也不算天分。它侧重的是,知道该去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具有好奇心和耐心去收集重要的资讯,并从一个人的外貌、肢体语言、声音和行为上归纳出他的模式。”也许这才是善于识人的人真正的优势所在。

比如当一个人想要评判或者识别他人的时候,一般会观察对方的穿着打扮和表情,猜测对方的身份,或者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相关信息。如果对方重点谈到了工作中的事情,那么肯定就是为了升职而来,可能这个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一些不顺,或者人际关系比较糟糕。如果对方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得像个领导或者老板,那么可能是为了生意的发展而来。如果对方带着孩子,或者谈论孩子的教育,那么多半是孩子即将中考或者高考,而且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来人一见面就问婚姻,那么可能婚姻上出现了问题,夫妻之间心生罅隙,或者是一个大龄青年,因为多次的感情受挫而始终没有找到住宿。如果不确定的话,观察者会巧妙地提一些问题。

一般来说,识人能力突出的人都善于把握人的心态,他们了解对方的大致想法和性格特征,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发现当一个人越是逃避某件事或者越是想要隐晦地谈到某件事的时候,就证明越是在乎这件事,或者说受到这件事的影响越大。

比如一些事业不顺、婚姻不和,对生活充满失望,或者缺乏人生目标的人,常常会抱怨生活和工作,会在他人谈论起相关话题时回避,或者表现出不悦。又或者他们可能会主动谈论这些事,甚至是反反复复谈论这些事,这些无疑表明了对方可能受到了相关事件的刺激。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类人通常都处于人生的低迷期,各种事情不顺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他们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突破口,于是会反复提及,希望其他人能给他们指明一条路,或者能够给予一些安慰。(www.xing528.com)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准确看透人心,还有一些人善于使用一些诱惑人心的技巧,比如说话内容偏于大众性,简单来说,这些话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针对性,具有百搭的效果,可以迎合大多数人的情况。比如一个人会这样提醒他人:“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一定的自我批判的倾向,在很多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潜力和优势被压抑住了,当然,你也有一些缺点,但你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这一切。有时候你会表现得非常从容,而有的时候则会不知所措,你一直都在努力做得更好,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爱人,你会付出比自己想象的更多一些。而一些挫折或许会让你感到疑惑,甚至怀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但你是一个坦然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你厌恶被人限制,渴望自由,你更喜欢保持独立,但你待人真诚,并且希望能够保护好身边的人。在事业上,你的发展之路可能会有一些坎坷,但未来的总体趋势还是好的。在健康上也是一样,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养,可能会面临疾病的困扰。”

许多人都会觉得这些话非常契合自己的生活,因此觉得相关的内容正好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可是如果让更多而且是不同类型的人倾听这段话,他们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同样一段话会迎合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运势呢?原因很简单,这段话中的相关内容本身就是模棱两可或者模糊的,又或者具备一些普遍性,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话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说话技巧,而更多时候只是利用了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

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进行了一次试验,他要求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填完问卷后,福勒通知大家会对问卷进行分析,而且每个人都会得到针对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第二天,福勒教授将一堆一摸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分发给同学们,然后让同学们对自己拿到的性格分析报告进行打分,看看报告与自己真实的性格是否相符。结果学生们给出的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

福勒由此发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以及其他特征的时候,当事人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定这些话如实地描述了自己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现象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这也是一种主观验证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心的窥探和猜测,它之所以会起作用,不过是因为人们陷入了他人一开始就编织好的语言陷阱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