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个人到合作:重视合作的重要性

从个人到合作:重视合作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共同生活”看作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强调“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另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指出:“合作能力是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真正的教育需要师生合作,这才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从个人到合作:重视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见图1)。其中“A”表示学生的个人学习;“B”表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C”表示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D”表示教师以个体为单位的教学。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B+C”型,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相互关系以“A”和“D”为代表。在这种关系中,教学过程中的个体主要依赖于自身,单兵作战,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帮互助的意识。以个体为单位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少为评价标准。基于个体为单位的教学中,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多是竞争关系,而且这种竞争也多是遵循丛林法则的恶性竞争,这也导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由“同事”“同学”变成了“对手”。在这种环境下,个体既要关注自己的成功,又要防止任何人比自己成功。“同行(学)是冤家”,这句俗语在教师和学生中得到另类的诠释。正如A.S.尼尔所描述的,“在我教过的大多数学校里,教师办公室就像钩心斗角、充满仇恨和嫉妒的地狱一样”[11]。学生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以个体为单位的竞争关系,不仅不利于教师水平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更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

图1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和使命决定的。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教育工作理应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合作性。首先,合作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勇气的形成。在高强度竞争的压力下,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敢创新。冒险精神对于专业发展很有必要,它可以使教师从同伴和管理人员那里获得专业上和人格上的支持。教师成员感受到的支持和认可越弱,就越可能依恋过去的方法和策略。但在合作教学小组中,小组成员相互鼓励,敢于尝试。根据戴明的研究,在小组中工作的个体(与单兵作战的个体相比较)要冒更大的风险,要更富建设性地应对失败。其次,合作教学加强了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他们不仅没有与同事隔离,还可以与同事分享资源。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另外,研究还发现,运用团队方式工作,既促进了团队成员中更积极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也更大地提高了成员的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和能力。[12]总之,共同努力完成工作会产生高成果和高效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www.xing528.com)

合作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这种素质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到如何竞争,还要学会如何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看作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强调“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另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指出:“合作能力是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合作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学会合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而且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合作的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形成。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道德感、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教育的效果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合作。陆有铨教授称教育为“合作的艺术”,他认为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但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天赋挖掘、牵引出来。我国著名学者杨贤江先生曾经指出:“教育上特别提出所谓‘师生合作’这一口号,已经是个变态。请大家想想:师生如果不合作的话,那还成什么景象?”[13]既然合作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为什么还要特别提出“师生合作”呢?合作的本质在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于合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对立、紧张的状态。这或许是因为师生之间已演变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先知”和“后知”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很少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多以教师为中心,对待学生以强迫和灌输为主,按自己预设的计划推进。这种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从“上面”或“外面”强迫儿童学习成人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14]因此,传统教育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学生从心理和行为上对学校和教师产生抵制情绪。真正的教育需要师生合作,这才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