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艺博会东风,开拓新兴市场

借艺博会东风,开拓新兴市场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7年,我们团队以推广旅美画家丁绍光现代重彩画艺术进入上海市场。这为进入中国大陆的新兴市场打下了良好的经营管理基础。在艺术博览会取得很大成功后,我们进入了上海,准备开拓市场的工作。正因为当初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刚刚起步,以成熟市场的规则运行必然会遇上许多阻碍和问题。当时尽管我们借了“丁绍光旋风”的契机落脚上海,但是对新兴市场可能出现的挑战认识十分不足,缺乏准备。

借艺博会东风,开拓新兴市场

上海剧院画廊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际,艺术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在上海地区开展经营的。

大剧院画廊参展上海艺博会

改革开放时期,上海在1997年举办首届艺术博览会,在市政府支持下打造艺术展示、艺术推介、艺术交易的大平台。其实,当时社会上刚刚开始传播艺术品交易的概念,艺术品可以在市场流通,在投资领域可以产生保值增值的效应这些概念尚未为大多数人所认知。虽然上海在历史上是文化艺术收藏藏龙卧虎的地方,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交易成为一个新名词。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中,艺术市场经营、市场交易规则、契约精神等理念随着艺术品的交易发展,逐渐为人们认知、认可。艺术市场产业链上众多的环节,包括艺术家、画廊、经纪人、艺评家、大众媒介、拍卖行收藏家、收藏群体、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等都是在最近几十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才慢慢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并在起伏中逐渐理顺了彼此间关系。三十年来艺术市场跌宕起伏,直到交易额上亿元的艺术品时代和多元收藏年代,发展速度惊人。我们和上海知名画家、艺术画廊、拍卖行等一起经历了这一切,见证了成绩,经历了挫折,体验了酸甜苦辣。

1997年,我们团队以推广旅美画家丁绍光现代重彩画艺术进入上海市场。当年笔者(俞璟璐)和尤一平先生经过细心策划,在连续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正如媒体所言掀起了一阵“丁绍光旋风”。尤先生和我一样也是上海人,而且是从上海到美国留学奋斗的艺术家,常常有独特见解。我们借助在国外营销与推广丁绍光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在艺博会上推出颇具特色的展示,精心策划组织了见面签名活动、媒体宣传和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地输出“艺术也是生意”“从喜爱开始收藏”的文化产业艺术品市场的经营理念。有计划地进行了整合营销,获得媒体和观众的极大关注,培养和吸引了一批新兴的艺术品收藏者和买家,成功开拓了第一波市场。记得余秋雨当时就对丁绍光现象发出了:“文化人也可以如此致富”的评论与感慨。东南大学著名艺术学家、资深教授张道一长期潜心研究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历史与理论,他提出对丁绍光现象要加以研究。他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文化产业概念有感受的文化学者。丁绍光在国内外艺术市场的成功十分有力地支撑了创造力可以成为资本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理念。至于目前有些人认为丁绍光的现代重彩艺术是装饰性绘画,以装饰标签来贬低丁绍光的艺术地位及其在国际市场上曾经有过的极其辉煌的成就,那只能说,也许他们对于何谓艺术与艺术市场,何谓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以文化产业的理念看待艺术家在市场上的成功,既不能简单地绝对地以商业成功来贬低艺术性,当然也不宜以商业价值来替代艺术性。丁绍光和一大批大陆画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聚集在云南重彩画的旗帜下,一时间引领了海外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和收藏,引起一些西方艺术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推广具有中国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具有积极的影响。至于在艺术性和市场价值两者关系方面,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市场流通情况评判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艺术性,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好莱坞电影的意义或奥斯卡奖项的分量绝不是商业性一言可概全或否定的。从艺术风格而言,艺术的包容性应该是最宽泛的。在多元化文化交流融合时代,更加应该包容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的出现。艺术的话语权不能仅以少数几个人,或固定不变的几种理论为主导。美术理论上如何合理地阐释和对待工艺性和装饰性的艺术和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性,美术史中是否重述它们的一席之地,也都是值得探讨的。自然,这是另外一个可以争论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不在本文叙述范围之内。(www.xing528.com)

丁绍光先生在壁画《艺术女神》上墙时

总之,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参与丁绍光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策划与运作,使我们团队具有了宏观的大型运营的魄力与眼光,又具备了严格把握细节操作的务实作风,对宣传推介能掌握尺度,对整合营销与大规模运作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这为进入中国大陆的新兴市场打下了良好的经营管理基础。在艺术博览会取得很大成功后,我们进入了上海,准备开拓市场的工作。确实,之后不久,因为丁绍光先生捐赠了大型壁画《艺术女神》,我们得以在大剧院的办公大楼有了立足之地。

可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正因为当初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刚刚起步,以成熟市场的规则运行必然会遇上许多阻碍和问题。当时尽管我们借了“丁绍光旋风”的契机落脚上海,但是对新兴市场可能出现的挑战认识十分不足,缺乏准备。艺博会上反映出来的一时性的购买热情与社会对艺术市场的理解和对艺术品交易的认知是两回事。不久,丁绍光先生决定退出上海经营,回美国继续创作。于是,由我接手改名为上海大剧院艺术设计公司暨上海大剧院画廊的业务。有一段时间,真可谓起步维艰。画廊开始以代理和经销国内艺术家的作品为主,可是艺术人士和买家都不太理解和了解艺术经纪的功能,认为中介是无关紧要的。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学习,针对中国特色的种种现象不断调整和适应,但始终坚持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国际规范经营,坚持专业精神和坚守契约精神,坚持以代理性经营为主,谋求持续存在与发展。在几十年中,中国包括上海这样的新兴市场也在多种挑战和市场调整中渐趋规范,不断壮大与发展。时至今日,中国艺术市场在世界上也称得上举足轻重。画廊在艺术市场产业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不如拍卖行分量重;但它也是市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组成部分。认识一个在新兴市场中动荡发展的画廊,最好是考察它的定位、经营理念和模式,以及它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以下对大剧院画廊经营展开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