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的优化方案

分析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史共有7个学习主题,依次分析如下。(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是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内容。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

分析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的优化方案

中国近代史共有7个学习主题,依次分析如下。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的第一个学习主题。确定这一学习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线与时段性特征相结合的基本思路。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基本上也是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取舍。对历史知识点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精简,以避免面面俱到。与此同时,围绕着这条历史发展主线,对一些知识点的选择角度也不同于以往,而是根据学习主题而有所侧重,如对太平天国运动中抗击洋枪队的史实的选取,对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英勇抗击日本舰队的突出,等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这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作为重点进行讲授,但讲授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本学习主题中更注重的是从中外民族矛盾的冲突着眼,强调列强侵略所造成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而非社会性质的演变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易于理解和把握。

在这一学习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在能力方面应该能够有明显的历史线索感,能够结合地图,讲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三个条约的异同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以此了解近代史上影响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理解,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所面临着的历史任务之一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他们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和崛起的推动力。

(二)近代化的起步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高度发展同时又不易变化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和王朝政治以猛烈的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迈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内容。鸦片战争后,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背景下,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显得更为艰难和曲折,因此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近代化的起步”。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它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一刻也未曾停留。在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中,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比重相对较大,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知道他们从事的主要活动,认识辛亥革命前后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风云跌宕时期,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或就个人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如本学习主题之三“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条内容标准中,须先明确三项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探讨,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念,即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顺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总之,作为一个有较新立意的学习主题,在“近代化的起步”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一直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危难的长征途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主题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种艰难的历程。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中,一般都用三至四个单元、三十多个知识点的容量反映这一段历史内容,此次在设置学习主题时,我们将相关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尽量使学生通过对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把握,来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概念,许多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来理解这一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几条结论。其次,在这一主题的学习中,使应注意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文艺作品、历史纪念馆、语文课本内容等,这些资源既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有所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第三,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五四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难、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向例,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因此,它作为一个学习主题,在中国近代历史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作为一个学习主题,在内容标准的选取上,也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这是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是我们确定这一学习主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而非单纯以“抗日战争”相称的立意,同时它也成为选取内容标准时的一个基本思路。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对原来高中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减了原来教学内容中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知识点,突出了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内容,从而使主题线索更为简洁鲜明。第二,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纳入学习主题之中,以反映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从局部抗战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这既是学习主题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学生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反侵略战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www.xing528.com)

本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多,但历史发展主线也相对清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相关的影视图片资料、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和抗日救亡歌曲等来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探究活动,增强对抗日战争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的理解。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而不是局部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角度来观察这场战争,不断开阔学习视野;要注意结合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几个学习主题相比,这一学习主题所涉及的时间较短,线索也较为简单。从内容标准的要求来讲:第一,对于重庆谈判这个具体的知识点,教师应通过一些具体的史实,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认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专制独裁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巨大努力;第二,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过程,内容标准选取的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样两个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第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其胜利的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这一学习主题中涉及战役的内容较多,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概念;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中,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科书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与国外的历史课程相比,我们的历史课程内容更注意的是历史框架的粗线条勾勒,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却鲜有反映。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感。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固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其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不断进步上。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而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自然应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确定之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内容标准的选择:第一,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可以说,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第二,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至远且巨,而近代中国社会在这两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第四,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的轮廓。

在这一学习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现象开展历史探究,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1999年版和2000年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已有的内容,《标准》对相关内容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分期,在“清朝后期的文化”、“民国时期的文化”的专题下,列出了“科学技术”、“进步思想家”、“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几个标题,内容流于笼统和芜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则是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对涉及的历史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第二,教学大纲基本上不曾涉及具体的知识点(其中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在清朝后期“科学技术”和“进步的思想家”的标题下列出了具体人物),而《标准》则将历史基础知识教育落在了具体的知识点上,如“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等。这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内容标准在课程容量上有了大幅减少,在操作层面上也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以往的历史课程中,虽然设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但往往因与历史发展过程脱节而变成了专门史的内容,其内容也因之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与历史发展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