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从经济布局来说,封建社会前期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文化发达,同时也是政治中心所在。其中,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在东汉已经雄风不再,而洛阳这个东汉帝国的首都,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但因这一时期中原衣冠大量南迁,在一般人心目中,东晋、南朝才是文化正统所在,所以洛阳始终也只能作为区域性的政治中心,而不再是全国性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上,中国是由作为中心的“中原”与“四夷”边疆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二者之间呈现互为依存的主次关系。因为,在历史发展中融合“华夷”而形成的汉民族,经济文化上远远高于“四夷”边疆,且中原王朝的综合国力也经常是卓然高出周边各族,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及政权之胜负、强弱,几乎完全以内部的治理与稳定情况为转移。每每中原自身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边疆也相对安定,“边患”也相应较少,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容易维持。而中原政治腐败、内部动乱之时,也往往是边疆的多事之秋。所以,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就是首先要区分中心腹地与边疆地区的主次,重内轻外、先内后外、先近后远,换句话说也就是先中心后边缘,先中原后边疆。在治国实践上,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实现富国强兵,强化中央集权,确保帝国核心地区的稳定和繁荣。通过中央区域对边疆地区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慑力,实现“安边固防”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从经济布局来说,封建社会前期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文化发达,同时也是政治中心所在。钱穆先生就说:“中国古史活动场面,大体上主要的在黄河流域。其西部上游武力较优,东部下流则文化、经济较胜。”[11]比如,历史上西汉定都关中,则“长安为全国之头目,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输送,使与西方武力相凝合,而接着再从长安向西北伸展。(驱逐匈奴,开通西域。)西汉的立国姿态,常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12]。西汉帝国因为取得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协调,既保证了帝国政治中心的稳定,又有余力经营边疆,确保大一统的统治秩序。相反,东汉王朝虽定都于洛阳,但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政策,导致土地集中严重,使作为统治基础的自耕农经济趋于崩溃,而且不曾着力经营关中和陇右,结果对边疆的经营就力不从心,难有大的作为。

从东汉末年开始,黄河流域作为全国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就不断下降。到了三国时期,因为长期战乱,中原已经户口锐减,城邑空虚,道殣相望。连曹操也发出这样的感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13]终曹操之世,中原人口也不曾恢复到汉末的规模。此后,五胡十六国在北方进行了长期的大厮杀,政权走马灯似的换,你方唱罢我登场,曾经富庶的中原成为大家争夺的战场,大量民众死于战乱,或迁徙四方以逃避战乱,中原因此失去了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王仲荦先生就指出:“自东汉政权崩溃以后,接着是西、北少数贵族进入内地建立王朝,中原地区曾长期地蒙受剧烈的破坏,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生产的发展,受到阻滞。当北方经济进展稍为缓慢有时甚至受到阻滞的时候,南方(较偏于东)却突飞猛进,……到了隋唐以后,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盈的地方了。”[14]东晋建国至陈亡这二百多年时间里,大批中原人士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其中,黄河中下游即今山东、河北、河南东部的汉人,多迁居江、淮之间或长江以南。中原人士的大量南下,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与江南本地人民一起开发南方,使原来人口稀少的江南得到充实和建设,逐渐改变了南贫北富的情形。正如陈宣帝太建四年(572)诏书所言:“姑熟饶旷,荆河斯拟,博望关畿,天限严峻,龙山南指,牛渚北临,对熊绎之余城,迩全琮之故垒,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15]此外,四川盆地因为受战乱影响较小,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山东及河南西部的汉人,多避难到汉水以南和巴蜀诸地。北方移民加入开发,使江南和四川成为几乎与北方鼎足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然而从总体来看,江南和四川虽得到开发,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作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也只能支撑起割据政权,而支撑不了一个全国性政权。(www.xing528.com)

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使黄河流域洛阳、西安这些曾经的辉煌帝都,已经不再具有统一政权核心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摄力。其中,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在东汉已经雄风不再,而洛阳这个东汉帝国的首都,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曹操《薤露》诗就感叹:“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16]洛阳先是被董卓的凉州兵团洗劫一空。后因遭到来自朝廷大臣和士大夫等各方面的普遍反对,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于自己的根据地关中。为了打击反对势力,迁都时,董卓除逼迫朝廷百官和首都周边百姓一起迁离外,还派兵放火将洛阳烧成一片废墟。后来汉献帝回到洛阳时,连个像样的地方落脚都找不到,所以曹操迎回汉献帝后,不得已将许都(今河南许昌)作为国都。曹丕代汉后,定都于洛阳,然在三国鼎立纷争战事绵延的情况下,洛阳远未恢复到东汉时的鼎盛。后来西晋统一后仍将洛阳作为国都,但旋即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匈奴族的刘渊、建立后赵的羯族石勒等,轮番进攻洛阳,使洛阳数易其主,多次遭到洗劫。此外,南方东晋和南朝也几度收复洛阳。一直到北魏定都洛阳,洛阳才仿佛有了首都的气象。但因这一时期中原衣冠大量南迁,在一般人心目中,东晋、南朝才是文化正统所在,所以洛阳始终也只能作为区域性的政治中心,而不再是全国性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此外,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三国两晋北朝期间也多次被作为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早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袁绍领冀州牧,就把邺城作为首府。曹操虽定都于许昌,但担任丞相并被封为魏国公后长期住在邺城,将其作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十六国、北朝时期,后赵、前燕、东魏、北齐也相继把邺城作为都城。[17]但邺城也只是华北平原南部的区域性政治中心,并未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