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海县跃龙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宁海县跃龙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跃龙街道位于县城的中心地段,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宁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居委会)、36个行政村,总人口10.19万人,街道办事处驻地人民大道75号。2003年10月撤城关镇,建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北为平畴,与桃源街道相连。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与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等有主干线相接。跃龙山在宁海县城东南隅,西首与徐霞客大道紧紧相连。跃龙中学内有柔石楼。

宁海县跃龙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跃龙街道位于县城的中心地段,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宁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居委会)、36个行政村,总人口10.19万人,街道办事处驻地人民大道75号。

街道以驻地跃龙山得名。跃龙山位于宁海城区东南隅,海拔80米,蜿挺如龙偃卧,旧名卧龙山,又名映霞山。明代县令黄醇易今名。新中国成立前西有正学先生读书处和乾坤正气坊。其侧有青云观(又名龙山道院),梯山建楼三层。上有望海楼,登楼纵目,风光无限。

西南山嘴下,有龙吟潭,潭上峭壁悬岩,常有伫壁垂钓者。现在龙吟潭已湮没,但主要山脉今均辟为公园。新辟“将军湖”,碧波荡漾。烈士陵园颇为壮观;望溪亭、碑亭、松柏亭、柔石亭、未名亭缀于丛林之中。登高可鸟瞰全城,眺望重山叠水,使人心旷神怡。

城关镇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689),宁海县署迁此后,向为宁海县城。当时城墙围六百步,筑四门,后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城围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筑六门。后为纪念方孝孺(緱城先生)而称之为猴城。民国时期称绥城镇。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成立东城、中城、西城三镇(三镇辖区包括今近郊各村),属城关区及松溪乡、桂峰乡。1950年5月撤销城关区,撤东城、中城、西城三镇建制。同年8月,置城关镇。1951年为莘岭、双溪、水车、双港乡。1956年莘岭、双溪乡合并为莘岭乡,水车、双港、桂峰乡合并为水车乡。1958年10月撤城关镇,辖区属五星人民公社、黄坛人民公社。12月辖区改属象山县宁海人民公社。1959年8月重建城关镇,仍属宁海县人民公社。1960年11月城关镇复为宁海县治,属宁海区。1961年曾单独成立城郊公社、辛岭公社、水车公社。1962年9月改为县直属镇,1964年裁白峤公社并人城郊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辛岭乡、水车乡。1989年城郊乡并入城关镇。1992年实行镇(乡)管村体制,回浦乡、竹口乡、辛岭乡、水车乡并入城关镇。2001年2月与梅林镇、桥头胡镇三镇合一,称城关镇。2003年10月撤城关镇,建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2006年全县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现有五丰、车河、北星、东海、县前、塔山、杏树、园丁、兴圃、松竹、滨溪、怡惠等12个社区,有坑龙王、岭脚、范家、罗家、溪南许、溪南刘、前洋、岭头、凌塘、项家、白岩山、草湖、屠岙、水车、元峰、望府、双水、柳头、赵溪、白龙潭洋、云台、莘村、坦坑、汪家、山陈、青洋山、前张、后张、白娇、檀树头、岙里、雪坡、大桥李、斗门张、山河、华山等36个行政村。

柔石故居

辖区主要为老城区,东靠白峤岭,过隧道倒水车,与越溪乡相连。南环大溪,抵黄土岭,沿溪至连头山,与前童镇毗邻。西出崇寺山,过暗岩,沿大溪,达黄坛镇,沿干溪,到相见岭、白龙潭。北为平畴,与桃源街道相连。原有两河:一为桃源桥河,向北流经城隍庙前,抵大北门人蒲湖,出水门纳入颜公河;一为玉带河,入桃源河。城区东部丘陵,系帽峰山延伸部分,山峰海拔均在300米以上,其中杜鹃山海拔447.4米,是城区天然屏障。

溪流主要有:白溪由前童镇入境,经水车、港头,注入白峤港入海;大溪由马婆园汇入白溪,东南部临白峤港,向为水运交通之要道;北部有一发源于影潭西南麓的干溪,另一条发源于癞头岩南麓的辛村坑,两溪自北而南,注入大溪。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同三线高速公路和甬台温沿海铁路纵贯县境,34省道甬临线是一级公路,和盛宁线、象西线组成陆路交通主骨架。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与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等有主干线相接。兴海路、四自公路和兴宁北路组成交叉便捷的交通网络。

城市建设和发展融合了独特、宝贵的自然山水资源,逐步形成山水相依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绿洲城市。辖区内有徐霞客大道、柔石故居、王锡桐起义遗址、连头山风景区、跃龙山风景区、清凉山生态旅游区以及城区周边系列沿山生态休闲区,是人们工作之余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跃龙山在宁海县城东南隅,西首与徐霞客大道紧紧相连。文峰塔耸立山巅,将军湖碧波荡漾,大溪水萦绕山前,望溪亭、碑亭、未名亭缀于丛林之中。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游客络绎不绝。明代胡其中吟跃龙山诗中有“看山无墨画,听水不弦琴”句,正是极妙的写照。

王锡桐起义纪念馆位于桃源南路,原为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唐广德年间(762—764)。南宋隆兴三年(1164),县令薛抗重建,人元堕废。明洪武三年(1370)重新设庙定制。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廿四年(1819)重修。光绪、民国年间也有修葺。1983年,宁海县府拨款对台门、围墙、五凤楼、财库、总曹殿进行修缮。1990年,县府再次拨款对戏台、后宫进行维修。该庙主体建筑共有四进,自南至北轴线依次为照墙、五凤楼、戏台、泛轩、大殿、后宫;附属建筑有台门、总曹殿、无常殿、东西看厢、财库,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是宁海县规模较大的古建筑。其中五凤楼为卷篷顶。轩梁上镌有精美的雕刻,戏台上的藻井叠涩呈螺旋盘筑,额枋上的如意斗拱层层挑出,顶上龙凤呈祥,歇山顶屋面上新堆塑着瓦上将军、屋顶状元。鸱尾吞脊,飞甍翘檐,气势雄伟,凌空耸立。大殿用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用材粗壮,斗拱、雀替、弯梁、插枋都具粗犷之美。内有展示佛教造像的东方造像馆。2007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锡桐起义纪念馆

柔石故居在城内柔石路3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星级旅游景点。为纪念柔石,宁海县在柔石故居内开设柔石纪念馆。在柔石中学内建有柔石纪念碑和柔石亭。跃龙中学内有柔石楼。城北中学东面,桃源中路西侧建立了柔石公园。

宁海县十里红妆艺术馆坐落在县城区徐霞客大道,这是一座由民间创办的艺术馆。馆里收集珍藏有1000多件“十里红妆”器具,为我国江南民间同类收藏之最。这些馆薮家具、漆具的制作年代多为清代,少数延至民国。它们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古雅而富丽,其中的“中国红”朱砂漆工艺可称中华工艺之瑰宝,是宁绍地区传统漆器、雕刻技术的综合体现。也为研究明清时期浙东的社会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实物模本。

双水暗岩路廊东边路旁有一块北伐战争墓碑。据当地《北伐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记:“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初人(1927.7.11),北伐军第十九军军部参谋陈韶率先遣营在此与北洋军周荫人部激战两天两夜,陈韶中弹牺牲。”1931年建立碑亭以为纪念。1966年冬碑亭被毁。1984年修复。(www.xing528.com)

昙猷登岸处在城关水车南1.7公里之机槎岭北麓。据宋《赤城志》和《宁海县志》载,晋义熙元年(405)天竺(古印度)高僧昙猷为传经布道,乘枫槎(枫树制的筏)从海上东渡,进三门湾到此地,弃槎登岸。先后创建寿宁、柯仙、广润、多宝诸寺,被推为佛教入浙开山大师、习禅之祖。为念高僧之功德,村以枫槎命名,并在弃槎之地树理、建亭、立纪念堂供游人观赏。

十里红妆博物馆

寿宁寺,位于宁海县城东五公里的港头村,是建于晋代的古刹,也是天台山佛教开基首刹,又是浙江省中日文化旅游线之一。东晋义熙元年(405),天竺僧人昙猷乘枫槎从海上东渡,进三门湾白蟒港登岸,上岸后,昙猷以禅杖戳地,白泉涌出,遂建白水庵。寺前今尚存昙猷石和白泉井二古迹。昙猷石上有宋绍圣年间县令高述题名。白泉井又名洗肠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但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饮用井。唐代鉴真第四次东渡曾到此留宿。淳化元年(990)侍郎王化基奏请改名为寿宁寺。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搜访名山,又遣内侍斐愈赐给寿宁寺御书30轴,以资褒奖。此后几经兴废,于1993年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

宁海城关《白石村志》载:县城东南约2.5公里处,有一山,名石台山,山上多巨石,南宋隐士胡融尝偕友登此吟诗联句。字为古隶体,遒劲古朴。加序文计488字。石台山附近尚有几处古迹,山南十八陇有烟墩岗,为嘉靖年间筑的烽火台,至今尚存台址遗迹。清居寺是印度高僧昙猷沿白溪而建的八寺之一,东靠烟墩岗烽火台,环境幽雅清静,景色四季宜人。清居寺前金竹湾有南宋王章墓,墓前有石翁仲四个。

在水车村东南0.8公里处的一个孤立小山,称井山,顶上有庙叫井山庙,始建于元致和戊辰年(1328),清顺治辛丑年(1661)祠庙被毁。康熙庚戌年(1670),村民复归故里,葛氏与陈、潘、谢四姓重建此庙。井山庙现存的布局是清早期风格,但少数构件为元明遗物。正中的神像座椅下有水井一口,覆以石板,故称“井山庙”。传说此井通向东海。井山庙小巧玲珑,特别是正殿,用石木共建,藻井精巧,为八卦叠阶式。该庙大殿的建筑风格是宁海县内唯一的,为研究祠庙建筑提供了特殊的例证。

连头山以山水清秀而远近闻名,其中尤以连头山永福禅寺中的“福佑泉”最出名,其医疗作用更享名浙东。福泉寺,原名福兴寺,在覆船山顶,与连头山紧密相连。唐时开山,宋开宝五年(972)始建殿宇。明崇祯四年(1631)重修。解放宁海县城时,在此设指挥所。1980年,寺院复兴。1986年2月24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此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兴建了塔、五百罗汉堂、一休亭等。

摘星桥,为宋嘉定《赤城志》记载:“摘星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摘星岭下。”摘星桥是县内现存建造年代最早之桥梁之一,并且是保存最好的一座石拱桥之一。

登瀛桥,架于县城东面4.3公里上白蟒与下白峤之间的溪流上。为单孔石拱桥,因桥近出海处,称登瀛桥。光绪《宁海县志》载:“宋集贤修撰陈行建”。陈行一作陈寿,宋元白崎人。又据桥上石刻,清乾隆壬辰年(1772)重建。桥两端各有10级台阶,两侧有望柱8对,中间两对柱各雕有石狮,余为莲花

宁海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历代名人崇尚气节,多耿直志士。

田什,原籍陕西凤翔。南朝梁武帝时,被授为殿前将军,并封为武冈侯。梁太清二年(584),侯景作乱,梁武帝派邵陵王萧纶督军讨伐,田什随萧部出战,大战于台城。田什偕田寅、田宅二子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两子俱亡阵中。太清三年三月,田什与贾、董二将掩护萧纶逃往宁海避难。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萧纶才得以还都。封田什为靖边侯。梁亡后,合家卜居广度里,为宁海县田氏之先祖。

释遵式(963—1032),字知白,号慈云,宋名僧,宁海城区人。本姓叶,二十五岁出家受戒后人天台山国清寺。北宋雍熙元年(984),从学于明州宝云寺,后返天台,以苦学染疾而至于呕血。病愈后依然读经写作。著有《大乘止观法门》4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1卷等;其著作多为天台宗教义之阐发,被收集在《大藏经》等佛学典籍中。

柔石(1902—1931),宁海县城方祠前人。原名赵平福,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终年30岁,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一生共留下55万字的创作作品和63万一字的译作。

(应可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