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行屯田,巩固国力

实行屯田,巩固国力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屯田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汉代,指驻屯边郡的军士从事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与汉朝的边屯制度相比,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解决的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军事问题。枣祗虽英年早逝,但他倡导的屯田制影响深远。时枣祗建议屯田,曹操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屯田许下。另,在长安、上邽、芍陂和皖城等军事重镇也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队的粮饷供给。

实行屯田,巩固国力

屯田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汉代,指驻屯边郡的军士从事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汉文帝时,为抵御和防范少数民族对边境的袭扰,用晁错的建议招募戍边之民驻扎下来。“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16]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西北用兵,粮草供应成为一大问题,为此在西北边境地区增设了大量新郡,建立起了60万人规模的驻兵屯田系统。“这些负有屯田和戍边双重任务的军队称屯田兵。屯田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这样大规模的屯田,保证了边防的后勤供应。”[17]到了东汉末年,长期的兼并战争破坏了秦汉以来大一统的稳定局面,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陷入破产边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各州郡普遍面临无兵可募、无粮可征的局面。“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18]细读这一时期的历史不难发现,粮草问题已然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对此当然有切身体会,也有切肤之痛,如早期在与吕布争夺兖州时,双方数度因粮尽而罢兵,“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19]。曹操深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20]

汉朝的边屯制度相比,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包括民屯和军屯两种,解决的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军事问题。民屯方面,汉末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严重,无主的土地都成了公田,主要的问题是缺少大量失去土地的劳动力。这方面贡献比较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枣祗,一个是任峻。枣祗是东汉末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本来姓棘,其先人为避难,改姓为枣。曹操聚兵讨伐董卓时枣祗就投奔麾下,曾先后担任东阿令、羽林监、屯田都尉、陈留太守等职。在跟随曹操镇压起义军过程中,枣祗受农民义军亦战亦耕、兵农合一做法启发,首倡屯田制。建安元年(196),曹操击败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斩杀了刘辟、黄邵,何仪、何曼等率众投降,由此得到了大量的青壮劳力及农业生产工具,“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21]。在枣祗的建议下,曹操按一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对收编的人力器具进行编制,在许昌一带大量无主土地上垦殖生产,“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歼灭群贼,克平天下”[22]。曹操特置典农中郎将一职,主管屯田事宜,通过屯田将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固定到土地上来,“由政府在内地推行屯田,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便成为首要的问题了”[23]。屯田的农民被称为“典农部民”,表明“农民一经应募屯田,便不再是郡县中的编户齐民,而隶属典农官吏了。自典农中郎将以下,形成一整套军事性质的组织,虽曰民屯,实具军事性质”[24]。枣祗虽英年早逝,但他倡导的屯田制影响深远。曹操认为枣祗“追赠以郡,犹未副之”,故对枣祗之子“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25]。另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任峻。据史书记载,“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26]时,任峻就跟随曹操,深得信任,曹操每次征伐,任峻经常留守统筹后勤供给。时枣祗建议屯田,曹操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屯田许下。官渡之战时,任峻典军器粮运,敌人不敢靠近,陈寿评论曹操屯田的功效为“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27]。(www.xing528.com)

最初,屯田主要集中在许昌和颍川,而随着曹操势力的急剧扩张,屯田的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洛阳、荥阳、原武(今河南原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野王(今河南沁阳)、汲郡(今河南卫辉西南)、襄城、汝南、梁国(今河南商丘南)、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上党(今山西长治北)、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谯郡(今安徽亳州)、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巨鹿(今河北宁晋西南)等地。另,在长安、上邽、芍陂(今安徽寿县南)和皖城(今安徽潜山北)等军事重镇也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队的粮饷供给。[28]屯田制的实施,为曹操提供了稳定的军粮供应,客观上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需要,对恢复北方农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贡献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