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传递的服务模式与Subito系统

文献传递的服务模式与Subito系统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传递服务机构的性质可以将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划分为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两种。Subito系统正式成立于1994年,是德国教育科研部为了加快文献资料提供速度而建立起来的,现已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33个图书馆参加,共同承担原文传递服务。网络使文献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空限制,图书馆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

文献传递的服务模式与Subito系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任何一个信息机构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拥有所有的信息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期刊、图书、电子刊物价格连连上涨,给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带来的压力着实不小,对单个图书馆而言,独善其身恐怕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另外,有些信息资源使用频率较低,若仅为少数需求而订购整体资源,显然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馆与馆之间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逐渐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文献传递意识逐步增强,为图书馆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

文献传递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文献提供服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不仅缓解了图书馆经费、资源不足与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对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历史已久,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的默尔(Robertvon Mohl)就首次提出图书馆之间藏书建设分工协调的思想。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图书馆资源共享来确保读者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不少单位通过开展馆际互借业务来满足本单位读者的需要,当时的馆际互借主要是图书馆之间的纸本文献资源的相互借阅,是需要返还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献传递实际上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的延伸,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为读者提供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等文献类型的直接传递,而无须返还。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主要指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为读者进行文献送达的一种服务方式,依托图书馆联盟开展该项服务已成为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按照传递服务机构的性质可以将文献传递服务模式划分为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两种。公益模式一般指图书馆签署资源共享协议,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图书馆之间达成文献资源的互通有无,使用户能够获取本馆所不能提供的文献资源。公益模式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指导原则,可以将其看作馆际互借服务的一种拓展。图书馆在公益模式下,可以代表用户向文献供应机构提出文献需求,文献提供机构按照成本回收机制的要求,只收取成本费用就可以向用户提供文献服务。也有个别文献提供机构是完全无偿服务的,比如,武汉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就可以免费享用对方的文献资料。商业模式是在市场调节机制的指导下建立的,它指的是将文献服务作为一种盈利手段,在商业模式下数据库生产商、文献服务机构、出版社等文献传递机构以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为依托,通过有偿服务形式向图书馆提供文献服务。采用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美国的TDI图书馆服务公司,该公司与全世界150余家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和出版社拥有合作关系,因此具备了强大的文献获取能力,对于用户的文献需求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近年来国外文献传递服务兴起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比较著名的文献供应机构有以下几家:

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BLDSC成立于1970年,收藏有1700年起的期刊、1964年起的会议记录及1980年起的书籍与报告等,其极具价值的馆藏提供了全世界最丰富出版物的文献供应,是面向世界的大型文献配送中心。中心采用集中式原文传递服务模式,完全依托本馆馆藏.利用其网络原文传递服务系统,直接向用户提供原文传递服务。

美国OCLC-ILLiad系统。OCLC前身为(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图书馆中心)成立于1967年的美国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1981年更名为现名,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都柏林。OCLC是由多家图书馆共同组成、共同支撑的馆际联合共同体,目前已联合了112个国家和地区的5700多个各类型图书馆。OCLC-ILLiad(OCLC资源共享管理软件)采用分布式原文传递服务模式,文献提供者是由分散在112个国家和地区的5700多个图书馆共同保障的,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联合目录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如World Cat和First Search,并以此为基础向用户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和原文传递服务。

德国教育科研部组织建立的Subito系统。Subito系统正式成立于1994年,是德国教育科研部为了加快文献资料提供速度而建立起来的,现已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的33个图书馆参加,共同承担原文传递服务。Subito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模式,系统构成了三层模式,第一层用户层,第二层国家级文献供应中心,负责协调采购与服务管理,第三层若干个国家级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或大学图书馆组成的资源提供层,负责资源建设和向用户提供服务。(www.xing528.com)

在国内,目前此项服务已经在各大高校图书馆、部分公共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图书馆普遍开展,另外,CALIS、BALIS、NSTL等文献传递系统的出现也推动了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原文传递服务在其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读者需求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传递服务具有阶段性、周期性。读者发送原文传递请求后,其要求回应的时间间隔不等,多则一月、半月、一周,少则一或半天,甚至几小时,读者所需获取信息时间越短时效性越为明显。读者信息获取时效性的增强,也意味着对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和信息传递技术的要求更高。

传递范围具有跨地域性、跨学科性。信息服务机构通过网络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原文传递服务,其服务的对象包括世界各地的读者,超越了地域限制;同时,不同用户学习、研究的领域不同,所需的文献信息就分属不同的知识领域,因此具有跨学科性。同一资源可以同时传递多个用户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利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了世界性。

馆际协作性及馆藏资源的互补性。要想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馆际间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网络使文献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空限制,图书馆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图书馆既可以通过开馆方式接待本地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为远程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理想目标,各馆在进行馆藏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联盟内其他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尽量做到资源互补。

宣传、推广的必要性。虽然原文传递服务这个概念对于人们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可传递的范围、传递的内容、传递的方式并不清楚,文献传递的意识也需要加强。为了调动读者原文传递的积极性,充分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各成员馆可定期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主要方式有专题培训、宣传讲座、网络宣传、展板宣传、调查问卷等宣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