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非遗资源图像化表达存在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我国非遗资源图像化表达存在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我们列举了我国现有的一些非遗资源图像化表达的具体形式,包括非遗图志、非遗图典、非遗分布地图等。从总体上看,这些非遗图像形态基本上继承了我国图志学的学术传统,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非遗的项目、资源,以及传承人情况进行了可视化的表达,起到了一般文字文献类作品难以达到的效果。

我国非遗资源图像化表达存在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以上我们列举了我国现有的一些非遗资源图像化表达的具体形式,包括非遗图志、非遗图典、非遗分布地图等。从总体上看,这些非遗图像形态基本上继承了我国图志学的学术传统,以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非遗的项目、资源,以及传承人情况进行了可视化的表达,起到了一般文字文献类作品难以达到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这些非遗图像形态又几乎同样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缺乏一定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非遗图像类文献资料,基本上都是由各个省市或者各个地区自行编纂的,它们虽然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与地方个性,但是如果上升到整个国家层面来看的话,却显得缺乏一定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国家层面的非遗图像化工作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的科学体系,并应该具有一整套严谨、科学、规范的编纂方法作为支撑,而不能够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否则就难以把握我国非遗的总体面貌与特点,厘清我国非遗的总体脉络。

2.缺少“图像思维”的编辑思维方法(www.xing528.com)

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非遗图像形式,虽然都冠以“图志”“图典”“图录”之名,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从图像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组织材料与建构体例,换句话说,也就是目前大量存在的非遗图像形式,都缺少一种“图像思维”的编辑方法,而只是把图像看成是文字的附属物,也就是所谓的“配图”或者“插图”。在这些文献编纂时,编者往往总是先按照文字的表达方式设计好了具体的内容与架构,然后才将相关的图像配置上去。但是如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的核心理念以及图谱图像的本义出发来进行观照,这恰恰是本末倒置之举。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必须直接从“图像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图像跳过文字直接与思维对接,这样产生的作品才能真正具有非遗资源图像化的意义。

3.缺少图像对象之间的谱系关系与内在联系

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非遗图像形式,虽然都收录了大量的图像材料,但是它们实际上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图谱图像文献。因为作为图谱图像文献,必须使所有被编入文献中的图像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清晰的谱系关系,这是“图谱”这种文体在编纂方式上所具有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有关“谱系关系”问题,详细内容将在下面一章进行专门阐述)。但是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非遗图像形式,从其整体的构架以及各个图像对象的关系来看,却并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性,它们大都是根据编者的需要而随机挑选或者组合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我国目前编制的非遗图像作品形式,都不是属于真正的图谱文献,而只是属于一种简单的“图像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