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的图像化表达:现有形式与优化策略

非遗的图像化表达:现有形式与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与非遗保护事业的需要,我国在非遗资源的可视化、图像化实践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形式,主要有非遗图志、非遗图典、非遗地图等。其中较具影响的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志》,等等。自2011年至2012年期间,河北省先后编纂出版了两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志文献资料,对本省被列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物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分别的介绍。

非遗的图像化表达:现有形式与优化策略

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与非遗保护事业的需要,我国在非遗资源的可视化、图像化实践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形式,主要有非遗图志、非遗图典、非遗地图等。这些成果的编纂与出版,充分反映了这些年来我国在非遗资源可视化、图像化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它们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非遗资源整理、归纳、研究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对各个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性作用。

1.非遗图志(图录)

非遗图志是一种利用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记录、整理、归集非遗资源的文献资料,也是一种最接近我国传统图谱图像形式的文献资料,又可称为非遗图录。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已经相继出版了几十种非遗图志文献,它们大多是由某些省市,或者某些区县自行编纂的,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非遗代表性项目图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志等。其中较具影响的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志》,等等。2008年,《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正式发行,该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陕西文学院弓保安主持编写。书中将陕西省145项首批非遗项目结集成图册,内容包括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歌、民间传说、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十个类别,录入图片一千多幅。这套图书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推介陕西的一个窗口。

自2011年至2012年期间,河北省先后编纂出版了两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志文献资料,对本省被列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物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分别的介绍。第一辑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志》(2011年),第二辑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志(第二辑)》(2012年),两本书均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记录了本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历程、求艺经历及艺术成就,向读者展现了他们在传承、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兼具了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除了省级一级的非遗图志以外,我国市县一级的地区也相继编纂出版过许多非遗图志的资料。例如2011年,由黄长明、张卿子编撰的《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志》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图志按民间信俗、传统医药、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俗等八个种类对福建沙县相关的非遗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除了文字以外,书中对每种非遗类型的内容都配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其中信俗类、手工技艺类、民俗类等几类的内容最丰富。例如书中专门介绍了沙县地区的著名小吃如烧卖、米冻、米冻皮、喜馃、豆干、油饼芋头果等。

2013年,浙江温州市编辑出版了大型非遗图录——《守望非遗》一书。《守望非遗》同样采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追忆、复原记录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的情景,为温州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2016年,由辽宁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写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由辽海出版社和辽宁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书中共收录128位作者的660幅剪纸作品、117张照片,重点将目光投入到民间剪纸发生、发展的乡村田野,还原了剪纸传承群体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创作状态,并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特异的形式、古老珍稀的文化内涵作出了详细论述。书中选取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剪纸作品,呈现出医巫闾山比较完整的剪纸生态和不同年龄剪纸传人的文化生态。特别是在国家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数字化管理试点工作中,挖掘、发现了新作者和大量优秀作品,为丰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增添了新的内容。(www.xing528.com)

2.非遗图典

非遗图典是有关非遗资源图像的全面汇集与整合,是一种在编纂体例上与非遗图志相仿,但是在规模上比非遗图志更为庞大的大型图文典籍。非遗图典具有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查阅效果,其基本体例是将非遗的图样分门别类编辑整理,另加上条目索引,进行详细注解说明。

如2011年,由上海市文广影视局牵头组织编写,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及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参与编写的上海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专题综合图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上海第一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83个非遗项目,一大批反映上海历史、文化和工商业文明的项目,如上海港码头号子、江南丝竹、嘉定竹刻、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龙华庙会豫园灯会等列入其中。全文中英文对照,每个项目都配有代表性图片、文字介绍和项目索引,共有图片400余幅,文字简介9万余字,内容包括各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区域、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和发展现状。

又如2013年,由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出版发行,全书共8万余字、500余幅图片。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翔实地展现了全市具有代表性的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翔实地展现了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特点。其中除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晋剧、太原锣鼓、六味斋酱肉制作技艺、莲花落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还有傅山传说故事、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太原秧歌、赵氏孤儿的传说、西华门舞狮、二鬼摔跤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被收录其中。

3.非遗分布地图

非遗分布地图是主要介绍非遗资源与项目地理分布状况的一种文献资料,也是我国非遗资源整理工作较早步入图像化时代的一种代表性成果。早在2007年,江苏省苏州市就曾绘制了首张非遗地图,此后不少省市纷纷仿效。2009年,中国文化部将当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的绘制上,并将浙江省作为试点单位。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浙江省以及其他一些省份与地区相继编纂出版了本省或本地区的非遗分布地图,例如浙江省桐乡市非遗项目分布图、浙江省宁波市非遗项目分布图、陕西省非遗项目分布图、湖北省非遗项目分布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