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资源空间结构呈现的多样形式及优化探索

非遗资源空间结构呈现的多样形式及优化探索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空间范围来看,区域性非遗资源是非遗空间结构中最小的单位,也是探讨非遗资源空间结构的起点。跨区域性非遗资源是一种复合性空间整合的结果,因此其分布的范围显然要大于区域性非遗资源。3.全国性非遗资源全国性非遗资源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具有全国性特点的非遗资源形式。

非遗资源空间结构呈现的多样形式及优化探索

按照非遗资源所属空间范围的层级,从小到大依次可分为区域性非遗资源、跨区域性非遗资源、全国性非遗资源三大类型,三种形态的非遗资源在空间范围上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区域性非遗资源

区域性非遗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流传,具有某些特定的区域性特点的非遗资源形式。这类非遗资源大都呈现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点,成为某些区域文化的符号和标签。

区域性非遗资源的形成,与其所在地域的历史文脉、文化传统、民间信仰、相关习俗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以福建省晋江市的“安海嗦啰习俗”为例。“安海嗦啰习俗”又称“采莲”,源自泉州端午节习俗,因人们在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所以通常认为“嗦啰习俗”是由采莲活动而来。《泉州市志·风俗志》对“采莲”风俗有详细描述: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木雕的龙王头,名叫“嗦啰”,是龙神的代表。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先向“嗦啰”焚香礼拜,接着将其抬出沿街巷游行“采莲”。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癫,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压阵。“采莲”仪式以采“头莲”最为讲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做准备。是日,主人闻声早早等候在门口,“采莲”队迎入厅堂后,先将“嗦啰”头置佛龛前,燃香灼奉敬。执“采莲艾旗”者则在《嗦啰歌声中口呼吉祥语,以长竿“采莲艾旗”在厅堂梁间来回挥动,有的还将另一小旗交由主妇自入内室四处拂扫,谓为避邪消灾。之后主人家取出备好的红包酒米劳谢,“花婆”则从漆篮内取出香花、“嗦啰仔”“孩儿仔”等回赠主人家。据民间传说,采莲活动是继承古越族人的遗风,歌中的“嗦啰”相传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如“嗦啰啊依多啊啊礼,礼啊去礼”等。“安海嗦啰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形成原因与福建泉州、晋江等地区的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与当地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这类习俗具有明显的个别特征,成为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的符号。

又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源自纪念唐代名将陈政、陈元光父子。此二人在当地执政期间,设郡置县、传承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由于政绩突出,造福一方百姓,受到历代王朝的褒封,后人为追缅其开漳业绩,于是就建庙祭祀,奉为神明,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当地民众便要用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的特殊方式,来缅怀开漳先贤建漳立郡、惠及民众的丰功伟绩,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和怀念情怀。

区域性非遗资源突出强调了非遗资源的个别性和地域独特性,这是由非遗资源所处地域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如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条件、经济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形态所决定的。从空间范围来看,区域性非遗资源是非遗空间结构中最小的单位,也是探讨非遗资源空间结构的起点。

2.跨区域性非遗资源

跨区域性非遗资源是指在较为广泛的区域范围内流传,具有一定的跨地域、跨省市特点的非遗资源形式。上文已经论及,从空间整合结构的角度看,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会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一定程度的交融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一定的非遗资源形态文化圈。在这种跨区域性非遗资源空间中存在的诸多非遗资源,存在着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上的某些共性特征,反映了这些非遗资源内在的某些共同的本质。(www.xing528.com)

跨区域性非遗资源是一种复合性空间整合的结果,因此其分布的范围显然要大于区域性非遗资源。以我国的盘古传说为例。盘古传说最早起源于地处古代中原的河南地区,尤其是河南的泌阳桐柏一带,被认为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也是中国的“盘古圣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盘古传说逐渐开始传播到河北、江西、广西、广东、湖南等许多省份,其中如河北的青县、江西的会昌、广西的来宾、广东的肇庆、湖南的沅陵等地,不但存在着大量的盘古传说,而且也产生了盘古信仰、盘古庙会、盘古节日等诸多盘古文化形式,它们都可以看成是我国盘古传说跨地域传播所产生的结果。

又如以上所举的妈祖信仰,本是福建莆田地区的一种地方神信仰,但是后来随着不断的传播与整合,妈祖信仰逐渐被推广传播到福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台湾香港、澳门等许多沿海地区,成为一种跨地域、跨省市的文化现象。在这种跨地域的传播过程中,妈祖信仰的单一性地域空间逐步丰富发展为复合性的跨地域空间,具有了一定的共性特征和跨区域的特点。

3.全国性非遗资源

全国性非遗资源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具有全国性特点的非遗资源形式。很多非遗资源的流布和传承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村落或者社区,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几个地区或者几个省市,它们广泛地存在于全国范围内,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区。这样的非遗资源往往具有文化内容与精神价值的高度共性,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文化特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典型代表与文化符号。

以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剪纸”为例。“剪纸”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种流传广泛、普及率极高,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程度的民间美术形式,在地域分布格局上呈现了一种极为广泛的普及性。长期以来一直为全国各地的民众所热爱,所传承。以前,几乎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无论是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之日,还是在婚丧嫁娶、装饰家室之时,人们都要用剪纸这种形式来进行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审美需求。因此,剪纸完全称得上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代表性意义的全国性非遗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全民性意义的剪纸文化遗产,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民族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又呈现了一定地域自身所有的地域文化个性,在风格特点、表现方法、题材内容等方面,各个地区的剪纸往往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进一步对中国的剪纸类非遗项目进行细分,便可分为乐清细纹刻纸、金坛刻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安塞剪纸、蔚县剪纸等数十种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150多项省(含自治区、直辖市)级非遗项目。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全国性的非遗资源,其文化特征往往是一种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复合体,一方面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统一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

由此可见,全国性非遗资源在空间特征上具有着极为广泛的范围,它们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的中国大地,并且呈现了许多中华民族在价值观念、文化审美方面所共有的特性。这些全国性的非遗资源又往往带有一定地域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呈现出非遗资源在一定地域中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