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资源时间演变的原因分析及优化策略

非遗资源时间演变的原因分析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经济因素经济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非遗资源发展演变的核心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支柱产业,从而也催生了大量的具有农业文明特点的非遗资源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如今,这些有关稻作生产的技艺与经验大多已经被列入非遗资源保护的行列,受到了重点的保护。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非遗资源时间序列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非遗资源时间演变的原因分析及优化策略

非遗资源事象及其相关的传承人与生态环境之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发生各种变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

1.社会因素

社会变迁是影响非遗事象及其传承主体与生态环境变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又以朝代变更、民族迁徙等社会因素对非遗事象及其传承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以服饰为例,汉代时期,统治阶级提倡儒家传统与礼仪礼节,所以当时的服装大多以宽袍大袖、飘逸自如为主,具有了“汉服”的典型特色。到了唐代时期,统治阶级提倡民族的融合,广泛吸收异域的文化与思想,因此当时的服装大多仿效胡服,以紧身缩袖、便于骑马为主,具有了“唐装”的风格。清代时期是满族统治时代,当时的统治者大力推行“满族旗服”,男人的马褂、女人的旗袍,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如今,这些服饰都成了典型的非遗形式,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服饰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又如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频繁的人群迁徙活动。以占中国绝大部分的汉民族为例,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文化,在东北地区“闯关东”,西北地区“走西口”和“丝绸之路”,西南地区“唐蕃古道”和“湖广入川”,东南地区“北客南移”和“跨江下海”。通过战乱、征服、屯垦、移民、传播、教化等方式实现辐射。[6]在族群的移动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伴随发生着扩布、融合、变异等现象。

由此可见,朝代更替、民族迁徙等因素,是影响与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使非遗事象的外部条件与内在机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而也导致了非遗资源本身内容及其形态的变化。

2.经济因素(www.xing528.com)

经济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非遗资源发展演变的核心因素。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支柱产业,从而也催生了大量的具有农业文明特点的非遗资源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以江南地区为例。该地处于江河密布、气候温湿、土地肥沃的水乡生态环境,其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主要以稻作蚕桑为主,因此,这一带的非遗资源也大都带有稻作蚕桑文明的色彩,诸如稻作栽培技艺、田山歌、烧田蚕、蚕花节、手工棉纺织技艺等非遗事象,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江南地区的稻作栽培技艺很早就处于发达程度,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育种、栽秧、施肥、耘草、灌溉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今,这些有关稻作生产的技艺与经验大多已经被列入非遗资源保护的行列,受到了重点的保护。田山歌是顺应着稻作生产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以前江南地区的农民们通过这种山歌的演唱,来驱除暑热与疲劳,提振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如今,田山歌这种山歌形式也被列为我国重要的非遗保护项目。烧田蚕是一种由稻作蚕桑农业演化出来的民间信仰活动,施行时间大都是在元宵节期间。元宵节的晚上,当地各个村庄的民众都要手持火把,在自己的田头巡游奔跑,其意是祈求神灵保佑田蚕农事顺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江南地区许多传统的具有稻作经济特色的非遗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的甚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例如田山歌以前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但是现在随着耘稻、锄草等农业劳动方式的日益减少,曾经十分兴旺的田山歌也已经风光不再,其中仅有少数一部分被逐渐从田间地头搬上舞台,成为一种观赏性的文艺表演形式。又如以前蚕桑经济十分兴旺,因此蚕花节等与蚕桑经济相关的民俗信仰活动十分盛行,但是如今随着蚕桑农业数量的逐渐减少,诸如蚕花节之类的民俗信仰活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蚕神信仰、蚕神崇拜的成分日益减少,而民间歌舞、戏曲、音乐等艺术表演的成分则日益增加。由此可见,经济生产方式是影响非遗资源形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非遗资源的时间发展序列,正是由一定的经济生产方式来决定的。

3.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非遗资源时间序列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社会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即是一场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全民参与的文化运动,让很多濒临灭绝的、不为人知的,或者以往不为人们所重视的非遗资源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这是非遗资源面临的重大契机,影响到非遗资源发展变化的时间序列。事实上,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多次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运动,如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运动,让许多民间信仰类非遗资源惨遭毁灭,而后,在“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中,民间信仰又被斥为“封建迷信”而被强行废止。这些对非遗资源发生巨大影响的文化因素都曾经使非遗资源的时间序列发生了中断,从而影响到非遗资源的时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持续推进以及对于民间信仰问题的重新评价,许多民间信仰又重新获得了立足生存的空间,有的还被列入非遗保护的名录体系之中,例如妈祖信俗、妙峰山庙会、龙华庙会,等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文化观念、文化思潮等各种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非遗资源的形成、发展、变化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像许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一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非遗资源的发展进程,重构非遗资源发展演变的时间序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