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和流动演变

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和流动演变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非遗资源地域分布及其流动演变方面的内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致使中国的非遗资源展现了一种形态丰富、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布格局,充分反映了中国非遗资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状况进行考察研究与图谱绘制时,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其流动、发展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和流动演变

有关非遗资源地域分布及其流动演变方面的内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致使中国的非遗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了极为丰富多样的状况。我国广大的内陆地区,是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区域,这里长期以稻麦黍菽等农作物作为主要经济支柱,当地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无不与这种农业文明的基因相联系,因此,我国内陆地区的非遗资源也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色。诸如各种农耕生产习俗、蚕桑生产习俗、手工棉纺技艺、庙会社戏龙舞以及神农、药王等神灵祭祀活动等,都是这种农耕文明的产物。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濒临大海岛屿众多,当地的经济产业中具有较为鲜明的海洋经济因素,诸如晒盐、捕鱼造船等,都是在适应于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适应于这种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地区的非遗资源也带有了一定的海洋特色,诸如流行于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各种开洋节、谢洋节、海洋号子、码头号子以及妈祖海神祭祀等各种仪式活动等,无不是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产物。在我国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商业经济发达,手工业门类集中,因此这些地区的非遗资源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手工艺术特性较强、手工技艺形式众多的特点。例如北京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木版水印制作技艺、玻璃烧制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上海的乌泥泾手工棉纺制作技艺、印泥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素食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墨锭制作技艺等,都是在城市手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东北、西北以及西南部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他们有着与汉族居民不同的经济文化方式,因此也相应地形成了许多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非遗资源形式,例如民族史诗与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嘎达梅林》《阿诗玛》《梅葛》等)、民族歌舞(如藏族的弦子舞、锅庄舞、热巴舞,傣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萨玛舞、赛乃姆等)、畜牧业生产生活习俗(如蒙古族的狍皮制作、马具制作、牛羊肉烹制、驯鹿、养驼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等)。总之,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致使中国的非遗资源展现了一种形态丰富、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布格局,充分反映了中国非遗资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非遗资源的地域分布状况进行考察研究与图谱绘制时,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层面上,而必须结合其流动、发展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在地域分布范围上出现或扩大、或缩小、或延伸、或迁移、或渗透等现象,以致形成一种动态化的地域分布格局。例如妈祖本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地区的一位民间女子,因救护海难有功被当地渔民奉为保护神。后来,随着妈祖信仰的逐渐兴盛,妈祖的神格逐渐由民间地方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其传播的地域也越来越广。元明时期,妈祖信仰已经扩大到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台湾等诸多省份,至清代时更是几乎遍及全国以及日本、琉球、东南亚各国,其信奉的对象也由最初的渔民,逐渐扩展为商人、行会成员以及一般的民众。因此,对于像妈祖信仰这样的非遗资源,在进行图谱编制时就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固定于某一地域之中,而必须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与阶段进行动态分析,从时代发展与地域扩布的两个坐标上来考察妈祖信仰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制作出具有动态性特点的妈祖信仰历史地域分布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