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身体理论在体育非遗保护发展中的不足与对策

我国身体理论在体育非遗保护发展中的不足与对策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著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远超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不能仅以某一项目为代表的。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名录,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给予民间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提供其所需要的经费。

我国身体理论在体育非遗保护发展中的不足与对策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现代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了以竞技为核心的职业化运动,虽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的选编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但在操作中很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就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的受众比较单一,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动作技能的传授,而且项目以武术为主,多为太极拳八段锦等常规民族体育项目。显著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远超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不能仅以某一项目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有适合中小学生的普及读本,而民族传统体育却没有;他们能说出奥运会历史,却很少知道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体有哪些项目,其起源是什么。不成体系的传承发展方式让青少年们无法系统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因此很难对民族传统体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并且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竞技比赛这一保护发展方式存在着追求身体运动机械化与片面化,从而导致其文化内涵缺失的严重问题,习练者可以在不知其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将一套动作或拳法练习得流畅自如。

根据以上几点不足,笔者尝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青少年是未来,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在学校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首要解决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知问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各地方院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本地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作为校本体育课程进行开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学校,以此强化民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还要有足够的、合格的专业教师,以达成“善本再造”[20];加强对民俗体育专业的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效的传承机制。(www.xing528.com)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普及,身体实践需要文化传承的每个个体参与其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政府需要积极营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及各种会议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与作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对珍贵或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场所进行征集、收藏、保存,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挖掘其存在的潜在价值,以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更好地落实到身体实践上来。

最后,提高传承人的身体示范效力。民族传统体育是需要通过身体运动来体现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民俗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21]。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名录,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给予民间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提供其所需要的经费。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传承人的培养,请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授课;重点培养一些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使民族传统体育后继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