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的起源:石老娘胡同的记忆

北京电影学院的起源:石老娘胡同的记忆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四石老娘胡同1950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石老娘胡同成立了,这个学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人,很伟大的一个人。来了以后,大家都帮我解决具体问题,所以我就落脚在石老娘胡同了。石老娘胡同的招生质量非常好,编剧班的同学都是带着著作来报考的,比如于芊芊,还有已去世的汪流。石老娘胡同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开始,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难忘回忆的开始。

北京电影学院的起源:石老娘胡同的记忆

李慧颖 陈德龄 张瑞坤

1947年在东影厂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电影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前就预见电影教育需要人才,因此办了四期训练班,一期、二期在兴山,三期、四期在长春,培养了大批电影人才,后来在各个岗位都是骨干。1949年,我们东影厂在兴山山沟里时陈波儿同志就跟我说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必须培养电影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成立一个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但当时最难的是没有资金,国家也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过一段时间她和我说,已经选好地址,就在北京,她决定把自己所有的稿费都拿出来办学。我当时很受感动,因为她没有什么稿费,不像现在的大腕儿能拿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那个年代她的条件很有限。后来她先去北京打前站,去办这个事情了,让等弄好了我再去。

西四石老娘胡同

1950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在石老娘胡同成立了,这个学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人,很伟大的一个人。她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走向革命道路的领路人,没有她就不会有这所学校。我们那时住在一个院子里,经常来往,天天都能见到,在食堂里都见面,领导非常贴近群众,真的一心扑在工作上。她选内行人当教员,让黎莉莉负责招生,因此表演班水平都很高。

陈波儿

现在校园里陈波儿同志的雕塑

石联星在给演员班上表演课

陈波儿同志的去世非常可惜,就是因为太累,所以在参加完一个报告会回来的路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陈波儿同志扎根于群众、干实事、群众基础好、有威望,只要她号召,大家都愿来帮忙。因而她去世后一个礼拜学校不娱乐、不放片子,为她开追悼会。这些都是师生们自发的,表示对真正勤勤恳恳为人民工作的干部去世的一种态度,也是有一种愿望,希望有这样勤恳为民的人。

现在学校在校园里给她立了塑像,我感觉特别欣慰,这表示现在的领导和同志们承认她在学校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希望学校能将敬仰英雄、尊老、敬老的作风延续下去。人们不能光是敬仰大腕和明星,明星去世大肆宣扬,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去世却默默无闻,我就觉得心里很愧疚,很难受。

北京电影学院早期有很多教师都来自东北老区,陈波儿、孙月枝、白大方,包括唐远之都是从东影厂到的电影学院。他们来了以后觉得学校人员不够,就需要从老区调人。于是,1950年表演艺术研究所成立以后不久就有一道调令将我从东影厂调过来当干部、当助教。那时我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才4岁,感到调到北京确实有一些困难。我爱人在东北,同时听说北京要生煤炉子、摇煤球,我还得雇保姆,可是我在东北生活条件已经很好,托儿所是免费的,做饭煤气。另外我从小热爱演员工作,不太愿意当老师。后来组织上让孙月枝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新建立的学校需要干部,个人生活上的事都是小事。因为这么几句话,我就毅然决然抱着4岁的孩子来了。来了以后,大家都帮我解决具体问题,所以我就落脚在石老娘胡同了。(www.xing528.com)

石老娘胡同的招生质量非常好,编剧班的同学都是带着著作来报考的,比如于芊芊,还有已去世的汪流。我管过档案,头一次看档案里有这么多水平很高的著作。同时学生们都很勤奋、用功,连表演系也有很多人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很多其他大学别的专业的学生都来报名了。

表演艺术研究所在一个三进的四合院里面,以前是个大官的宅邸。教室和办公室都在正房,大家在院子里排练。领导、教员和同学都住在厢房中,像一个大家庭。因为我带孩子,所以待遇最好,可以住一个单间,保姆和我们住在一起。虽然总体来说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在一起做一件事情,就觉得挺好。

演员班学生在练习中国古典舞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的教员都很有经验,教学专业有表演和编剧,教学方式是学习与生产相结合,陈波儿带着第一届学生集体去长影厂参观。平时学校几乎每天都在院子里放电影,还组织集体外出看电影、看戏曲,活动很丰富。领导很亲民,得到演出票都想着送给教员,例如张瑞坤老师的爱人喜欢评弹,白大方院长每次都想着留票给他。

石老娘胡同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开始,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难忘回忆的开始。我们好多老同志在一起做事情,大家想的也都是要把学校的教学搞好,那段记忆是很难忘的了。

作者简介

李慧颖,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5年、1959年在表演系专修班、师资进修班学习,后留校任教。代表作有《法庭内外》《最后一幕》《于无声处》《家庭问题》等。

陈德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1年任表演艺术研究所教员,曾任表演系形体教研组组长,先后担任了17个班级的形体教学课程。曾经编写《电影演员形体教学与训练》教材。

张瑞坤,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江苏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分配来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从事录音教学。先后开设过电影录音艺术、电影录音技巧、声学基础等课程。曾担任影片《沙鸥》《邻居》《鸳鸯楼》等10余部影片的录音艺术工作,先后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录音奖评委提名。论文《重视和发挥音响的艺术力量》《寻来真声表真情》受到影视录音界的重视。曾担任《电影艺术辞典》录音分科主编和撰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