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管理中的目标与创新: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

现实管理中的目标与创新: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规则”行事,可能是最简单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的做法。我们从管理系统出发,认为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目标”。在中国一直以来把营销管理等同于销售管理,在今天这样的消费者主权时代里,唯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使命。效率只能保证组织的现有竞争力,而创新才能带来未来的竞争力。人——指的是企业如何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长期保持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

现实管理中的目标与创新: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

当我从大学的管理学院从教11年后,进入干部培训学院,对各类管理者们进行管理培训工作三年后,就无法接受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教科书中的“管理学”了,我体会到真正的、现实中的管理活动远比课本上要复杂得多。我的心得是无论你怎么称呼管理,把近百年来的各种时尚、流行的管理概念、术语从表面撇去后,管理有两个不变的核心的精髓:系统性和权变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对管理者们多年的培训中,我针对“什么是管理?”这一问题设计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商业游戏的体验活动(我们模拟根据现场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帮助大家构建管理的系统性和权变性)进行了无数次。在一个蟹肥膏厚的秋日,在上百次的文字总结后,我顺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图,开玩笑说:给每位学员送一只螃蟹。这么做的目的,是使管理者们结合自己组织的具体环境,对管理工作一目了然,获得系统全面、条理清晰的认识。经过十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我终于绘出了合自己心意的“管理螃蟹图”。希望这个模型能令其他人信服,直到他们找到更好的模型。

无论你怎么称呼管理,它都拥有这么几个关键词:目标、效率、环境、规则、流程和人。其中的哲学逻辑是,管理是在组织中进行的,为了更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变了,就要求组织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目标;大多数环境里,依“规则”行事是最简单的有效率地实现目标的方式;一个组织长期形成的做事的“过程”决定其绩效,而组织中的“人”的能力和意愿最终是组织绩效的决定性来源。

每个人都在从事管理活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但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对象是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身的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就是组织的“彼岸”,是我们最终想要去的地方。从“此岸”到“彼岸”的路径很多,通过系统、有效地管理,我们能保证,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是有“效率”的。效率是个相对的概念,它追求的是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看重的是达到目标,看重的是“结果”本身,而不太在乎“过程”。这样极易导致低效率和过程路径的不透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超过9.5%,但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都不太认同也不看好这一经济增长的模式,按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说法,我们把几代人的资源都提前预支了,我们每获得一个GDP的产出,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6倍。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变了,组织的目标也应相应地作出调整,同时组织的资源配置也同步调整。几年前,我们稍带有垄断色彩的国有企业赚钱就像在隧道里开车一样的容易,环境是基本确定的,只需看“后视镜”(财务指标),车只管往前开,就能赚到钱。而如今,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要求我们及时、准确地调整目标,这种敏锐性和魄力是中国各类组织基本不具备的。在中央政府层面,以前的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暗含的目标是“为了经济增长”这一目标,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的主线是“为了社会发展”。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目标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资源(财政投入)配置方向也相应地改变。如政府是从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2006年开始真正地为义务教育买单,这几年政府对社会保障、环境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已是有目共睹的。按“规则”行事,可能是最简单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的做法。欧洲人发明的ISO9000、14000系列认证就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规则流程。环境变了,我们做事的规则也要相应地调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遵守全球通行的商业规则。一家中国优秀企业的产品早期在北美、欧洲都有不错的市场,但到了阿拉伯国家就没什么销路,原因在于它的logo是两个赤裸上身的小男孩,这违背了这一地区的宗教规则。

在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企业,同时每年有10万家企业倒闭,剩下的企业中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活不长?各种说法都有。我们从管理系统出发,认为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目标”。这个“目标”是个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包括:使命、目标、战略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不是“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同行第一、扭亏为盈”等空洞的口号。

决定一个组织绩效的要素,还有“流程”与“人”。流程是指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做事的习惯性过程,流程的科学和简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活动的效率。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也正是从“时间和动作”研究入手来提升车间一级的生产率和降低工人的疲劳的。人指的是从最高管理者到操作者的员工队伍,一支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员工队伍(从CEO到操作层)是决定组织绩效的最根本力量。

长期以来,商学院以职能为主的教学和研究,也许都可以归在我们的管理系统图之中:

目标——企业的使命、目标、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涉及的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层面的东西。商学院的核心课程之一“市场营销”属于“目标”。市场营销说的是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而非简单地卖产品。在中国一直以来把营销管理(市场营销,marketing)等同于销售管理(selling,卖产品),在今天这样的消费者主权时代里,唯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使命。(www.xing528.com)

环境——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为企业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商学院里另一个核心课程“战略管理”属于这个领域。

效率——传统的衡量效率的是财务体系——“财务管理”。新环境下衡量效率的标准还应加上“创新”。效率只能保证组织的现有竞争力,而创新才能带来未来的竞争力。

流程——指的是企业的运作过程与习惯,包括“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等。

人——指的是企业如何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长期保持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

越来越重要的“企业文化”和“商业伦理”涉及“目标”、“人”和“规则”三样,企业文化落脚于“人”,商业伦理则落脚于“规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