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工作持续强化,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科研工作持续强化,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支撑,其他职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博物馆整体水平也不能提高。正是基于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即确立了“科研兴馆、科研强馆”的办馆宗旨,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夯实科研工作基础条件,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持续提升,从而助推了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科研工作持续强化,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曾说过:“一个博物馆没有科学研究是不可想象的。世界著名的大博物馆都有着崇高的学术声望,那些饮誉世界的馆藏品的意义及意义的传播都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虽然一般博物馆的科学研究比不上大博物馆,但同样是应该重视科学研究的。博物馆不论大小,其科学形象和科学精神应该是一致的。这是博物馆之所以是博物馆的文化素质所决定的。如果博物馆不能保持一定的科学水平和科学形象,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就会降低,博物馆就不能在科学研究中保持较高的文化档次,就会带来博物馆的科学危机。”科研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现博物馆其他职能的重要支撑。没有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支撑,其他职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博物馆整体水平也不能提高。可以说,科研工作既事关博物馆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位业务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正是基于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即确立了“科研兴馆、科研强馆”的办馆宗旨,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夯实科研工作基础条件,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持续提升,从而助推了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科研管理规划 开馆之初,当全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机构设置还停留在传统的“三部一室”(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和办公室)阶段时,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已设置了直属科研室,专门负责全馆的科研工作,同时组建了馆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和制订全馆中长期科研规划以及学术研究咨询评审工作。1994年,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又将科研室改为科研处,由直属科升为与陈列、保管等业务部门平级的副处级机构,充分说明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2017年、2020年机构调整时,又将科研处分别改为科研管理处和科研规划处,突出了管理和规划职能,体现了馆领导班子适应事业发展变化,对科研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升。而2020年建成上线的全国博物馆首个科研管理服务平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更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和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馆以来各级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名单

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重视平台建设,大力拓展学术影响 除科研处和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极为重视各种学术平台和阵地的建设。如1994年在全国较早创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立足本馆,面向陕西、全国,放眼世界,围绕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广泛联系国内外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获得各方赞誉,对助力一流博物馆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每年一辑,从1994年创刊至2020年已连续出版27辑,共发表学术论文1570余篇,其中近一半为本馆人员稿件。可以说,《馆刊》对推动馆内学术研究、人才成长以及扩大馆外学术交流、学术影响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2017年以“保护、研究和宣传人类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文博》杂志的加盟,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文博》杂志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27辑

开馆以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的原则,陕西历史博物馆加强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美院等全国十大美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单位分别建立了馆校、馆所、馆企合作关系,搭建起了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社会机构的能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明显增加。

2007年12月24日,与兰州大学签订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协议,六位研究馆员被聘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2018年1月15日与西安光机所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2019年8月30日“多元·变革·开放——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国际论坛”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积极利用学术会议这一特殊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开馆以来组织举办的“中意合作修复唐墓壁画交流会”“中日博物馆交流与合作馆长论坛”“艺术与技术——中国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与制作国际学术研讨会”“陕西——英国文化遗产高层圆桌会议”“中国博物馆青年领导力培训班”“中英文物保护与修复交流研讨会”“多元变革开放——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对扩大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际影响,树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际形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30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有近百人参加了在国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和配合展览举办的学术讲座,既显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学术实力,也极大扩展了业务人员的国际视野。

2005年9月8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森夫人应邀来陕西历史博物馆讲学

2018年2月2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业务人员谭前学在美国弗吉尼亚艺术馆做学术报告

突出馆藏优势,藏品研究成果丰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以周秦汉唐为时代重点,青铜器陶俑、壁画和金银器为类别重点的馆藏文物享誉世界。为突出特色,强化藏品的基础性研究地位,充分发挥藏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开馆之初即确立了以馆藏文物研究作为科研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以青铜器、陶俑、壁画、金银器和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为重点研究领域的科研方向。为此,从1992年开始,先后召开了“西周史学术讨论会”“周秦文化学术讨论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唐墓壁画与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讲演会”“唐代文物与中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何家村珍宝与唐代文化”“隋唐文化与日本——七八世纪的中日交流”等以藏品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显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学术实力,引领了文博界研究方向,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全馆业务人员的科研热情,推动了藏品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开馆30年来,共主办以唐墓壁画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多达13次,充分体现了唐墓壁画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地位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而面向中青年业务人员、以藏品研究为主的《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则锻炼培养了一批有潜质的中青年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以来,全馆共出版以藏品研究和历史文化为主的各种论著20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以《陕西省志·文物志》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多次被评为省部级奖励。《地上地下的秘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唐墓壁画珍品》等图书多次被评为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推荐”活动的“十佳图书”并获得“优秀图书奖”。

1993年7月,周秦文化学术讨论会新闻发布会

2006年6月13日,唐代文物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馆以来出版的部分论著

强化课题意识,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为提升科技水平,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从2000年左右开始,陕西历史博物馆强化了课题项目意识,通过整合、协调全馆科研力量,充分发挥业务人员和馆藏文物的整体优势,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逐步建立健全了科研课题申报、管理及奖励制度。2009年,《陕西馆藏佛教造像研究》成功申报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省部级科研课题申报零的突破。2011年组织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唐敬陵贞顺皇后彩绘线刻石椁综合保护研究》《壁画虚拟修复技术研究——以唐章怀太子墓马球图为例》获得函审通过,开启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向国家级课题努力的进程。2012年,《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所反映的民族关系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实现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唐代墓葬中的胡人形象研究》,与西北大学物理系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彩绘文物颜料层微结构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两项课题成功立项。2015年,《隋唐时期佛舍利崇拜制度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则进一步显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科研实力。截至2020年年底,共成功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此外,在图书出版方面,组织编写的《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以及《经典中国·大唐风韵》《净土香积》分别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2012年重点出版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与加强课题申报相适应,为促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还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如2015年“新型纳米材料在馆藏壁画保护中的应用创新团队” 获陕西省科技厅立项资助。2018年成功申报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使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博士后创新基地的博物馆之一,既显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科研的整体实力,也为今后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搭建了平台。

《陕西省志·文物志》及获奖证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研究》结项证书

博士后创新基地牌匾

2015年5月7日第15期“文博讲坛”(www.xing528.com)

举办公益讲座,促进学术成果转化 利用全国领先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丰富的学术资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后,坚持不定期举办面向行业和公众的学术讲座,大力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从2009 年开始,秉承开放、共享、交流、融合的理念,先后开设了《文博讲坛》和《历博讲坛》两个面向公众的固定的公益性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介绍有关历史文化、博物馆学、文物考古以及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目前连续举办140多场,不但拓展了业务人员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成果的转化利用,而且也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扩大了陕西文博事业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文博讲坛”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每日要情》重要批示,被称之为陕西的“百家讲坛”。为适应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于2020年5月以后举办了多场线上或线上+线下的讲座,进一步扩大了讲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19年3月7日第52期“历博讲坛”

陕西历史博物馆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名单

续表

开馆以来举办的学术会议(含座谈会)一览表

续表

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以来正式出版物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开馆30年申报立项的主要课题汇总表

续表

《历博讲坛》举办场次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文博讲坛》举办场次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