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密斯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为确保经济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验设计必须满足显著性、并行性、支配性、隐私性与报酬的单调性等原则。迄今为止,已有的实验经济学文献记载表明,实验被试者主要是大学里的本科生、研究生。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6.2.1.1 基本原理

实验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通过选择真实的行为人(subject,即实验被试者或者实验被试)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因此实验需要在程序、激励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实验设计的可控制性与可重复性(秦海英,20l0)。

价值诱导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已成为实验经济学的标准工具,这一理论由史密斯在《实验经济学:价值诱导理论》(Vernon Smith,l976)一文中提出的。价值诱导理论的含义为可以用适当的报酬手段去诱发被试者的特定特征,而被试者本身的特征与此无关。价值诱导方法是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把被试者置于同真实市场交易相似的模拟实验环境中,在合理的实验机制设计下,通过为被试者提供真实的物质激励,考察其在物质激励下的经济行为,而将非经济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也是实验经济学同心理经济学和其他非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区别。史密斯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为确保经济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验设计必须满足显著性、并行性、支配性、隐私性与报酬的单调性等原则。

6.2.1.2 基本原则

关于被试者问题

被试者,是指实验经济学进行的实验中的实验对象;而相对的主试者是指实验经济学中实验的主持者。

(l)被试者的选择。从原则上说,经济实验对实验对象的选择没有任何特定的限制,可以是任何背景的人,但具体选择时要视具体实验目的而定。迄今为止,已有的实验经济学文献记载表明,实验被试者主要是大学里的本科生、研究生。但是,正如前文分析中我们提到过的这种选择实验被试者的方式遭到很多非议。尽管之前也提到有学者利用非在校大学生中的社会从业者作为被试者,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学生被试者实验结果非常接近,但依然难以消除业界对此的质疑。一些经济学实验从真实市场中招募某一领域的专家作为被试者参与实验的行为决策(其实很难想象我们用熟知的期望效用理论的金融系教师们组成实验被试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验效果),但是实验结果显示,由于这些专家很看重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早已习惯与遵循自己多年习惯的法则,因此反而无法适应主试者订立的新规则。同时,由于他们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对于获得实验报酬的数额也不很看重,种种原因导致了这类经济学实验无法满足显著性这一条件。所以,与其选择某个方面的专家作为被试者,不如选择大学里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被试者参与实验。同样的道理,博士生也不适合作为被试者参加实验。

这一结论使学者们又回归到大学生被试者为最优的实验对象的初始选择,这也被一批实验经济学家所证实(Dyer(l989)、Vernon Smith(l988)、Mestelman和Feeny(l988)等)。

(2)被试者数量的选择。对实验经济学而言,被试者的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与实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然而被试者人数由于受预算经费、实验设备等限制,一般不宜过多。因此,应根据具体实验要索描述的实际经济系统的不同而决定被试者的人数。例如,讨论竞争市场中合理预期模型的适用可能性时,若利用三类交易者和两种信息上的约束,为保证任何一个组合均有最小限的竞争,把全部的交易者分为6组,每组至少有两个人,这个市场实验计划至少要用l2名被试者。实际上刚好用l2个人就可以了。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实验中,同一状况下配置2~3名被试者,就足以在实验室的模拟市场中达到竞争均衡。如果被试者数目过少,虽然节省了时间和经费,但是过少的被试者可能不足以满足实验的需要,导致实验质量较差,甚至无法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被试者人数过多,会使实验不易控制,结果实验效率并未提高太多反而耗资巨大。同时,过多的被试者还会导致实验重复的次数过多,反而得不偿失。

(3)实验被试者与统计样本的区别。自然科学实验的对象可能是动物植物等,而在实验经济学中所进行的实验对象(即被试者)是活生生的人,这也是实验经济学与其他实验的重大区别之一。实验经济学通过模拟与真实经济环境相类似的环境,利用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直接观察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经济理论进行验证、评价。

而在抽样调查中对样本的定义是: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其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因此,被试者与样本最根本的区别是:样本不一定是人,而实验经济学中的被试者则一定是人,被试者的行为决策将影响实验结果。

(4)被试者的报酬说明。由上文提到的价值诱导理论可知,通过为被试者提供真实的物质激励,可以更好地考察其在物质激励下的经济行为,并且减少非经济方面的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如降低甚至排除随机行为带来的干扰等。

而真实的物质激励,又以货币所带来的激励最为直接和强烈。由于货币报酬相对实物形式的报酬而言,既可分割,又不会饱和,还能将被试者在面对不同报酬时表现出的态度差异降到最低限度。因此,这是实验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采用报酬手段作为诱发经济主体(即人)的特征需要满足单调性(monotonieity)、突显性(saliency)和优超性(dominance)三个条件。从这三个条件来看,相比其他真实物质激励而言,货币最适宜作为被试者的报酬,这也能够满足史密斯实验设计原则,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经济学实验中采用真实货币作为被试者的报酬。

(5)被试者与主试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在处理主试者与被试者之间的关系时,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欺骗被试者。因为一旦被试者发现被欺骗,那么他的实验积极性就会降低,并且由于不信任而对实验中已说明的行动和报酬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甚至可能采取一些防御措施,这样就会损害实验的突显性和优超性。即使这种欺骗行为在该次实验中未被发现,被试者也会在以后的实验中会发现被骗,这样的结果会严重损害实验经济学的真实性。一旦被试者对实验产生怀疑和抵触,那么被试者的后续招募难度就会非常大,即使能招募到,也可能因被试者的抵触和防范使实验结果难以接近真实。

从另一方面说,不欺骗被试者并不意味着一切信息必须公开,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被试者隐瞒一些信息也是实验所要求的。比如,对被试者的报酬等私人信息,不但要求主试者对所有被试者保密,并且直至实验结束也不公开,同时还要规定被试者之间也不可互相询问,这不仅是模拟经济现实的需要,也是经济学实验的需要。因为如果被试者对其他人的货币报酬都了如指掌,那么可能由此产生妒忌或利他主义心理,而无法使被试者按照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偏好行动,从而无法控制货币激励的效果,那么实验结果就会产生偏差。(www.xing528.com)

6.2.1.3 实验的变量

由于经济学实验是在对真实环境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经济学实验越是与现实环境接近,需要引入的变量就越多,实验就越难以控制,最后的数据也越难以处理。在众多的经济学实验变量中,将实验中作为主要目标加以控制的变量称为焦点变量;而与目标无直接关系,但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干扰变量。经济学实验中的焦点变量(Focus Variables)和干扰变量(Nuisance Variables)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具体实验所决定的,随实验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在一个实验中的焦点变量,变换实验环境后,在另一个实验中这个变量可能就称为干扰变量;或者随着具体实验的不同,同一个变量可能由变量变为常量。在实验设计中要尽量突出焦点变量的影响,而把干扰变量的作用降到最低。

在具体实验中,为了达到实验的可控性,应将所有可能控制的变量加以控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突出焦点变量的影响,可以将焦点变量作为处理变量加以控制,尽量避免复杂的实验程序,以降低试验费用,因此可以把绝大多数干扰变量看作常量加以控制。例如,在市场实验中,费用和评价额等参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交易规则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在个体选择实验中可选方案集合同样也是可以选择的。这样,实验结果得到的数据是可供利用的实验数据,因为重要变量已经加以控制,所以不是偶然发生的数据。但是在实验中有的变量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或者很难实行控制,而这些无法控制的干扰变量如果与焦点变量产生交互作用就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这时我们要将这些变量随机化。

总而言之,在变量的选择上,要注意做到:首先,要将所有可控的变量都加以控制;其次,根据具体实验的需要正确划分焦点变量和干扰变量;最后,为使数据更有效,使实验结果更有意义,要尽量避免干扰变量和焦点变量产生交互作用,变量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

6.2.1.4 实验经济学实验与其他实验设计原则的区别

实验经济学与自然科学试验如物理、化学实验等不同,实验经济学把社会中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很难像商品分类一样把人简单地分为几类,因此实验对象的差异,即人的差异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即使同为经济类实验,实验经济学实验的设计原则还是与其他经济类实验的设计原则有所区别。

l)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原则与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的区别

实验经济学实验采用价值诱导方法作为其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核心就在于将被试者置于模拟真实市场交易的实验环境中,通过为被试者提供货币的激励,在合理的实验机制下,考察其在物质激励下真实的行为反应,同时将非经济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也是实验经济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的最重要区别。

而心理学实验的形式多数选择问卷调查,除部分实验的受试者会得到少量的被试费外,绝大多数心理学实验不提供报酬给受试者。此外,在心理学实验中,受试者即使能够得到少量的报酬,每个受试者得到的费用也是相同的,不会因为其个体行为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的报酬。而在经济学实验中,被试者报酬得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在实验中的决策和行为。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者通常不知道实验者的真实实验目的,而在经济学实验中则不然,被试者对实验本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实验经济学的结果更符合人的市场经济决策行为,而心理学实验的结果会大打折扣。

2)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原则与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原则的区别

即使同为经济类实验,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所讨论的“实验”本身在设计原则上也有一些区别。

第一,实验经济学家为各种实验制作详细的实验说明等操作指示文件,使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再造实验得到精确重复,即实验经济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应遵循“可重复性”原则。而行为经济学家的实验规则,一般限制性较实验经济学实验宽松。

第二,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与行为经济学实验设计在适用范围方面不同。实验经济学中的实验是典型的“静态重复”,即让被试者在不同时期重复做同一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应在实验设计方面有相应体现。而行为经济学的实验在承认长期经济均衡趋势的同时,更注重人们每一时期的经济行为。行为经济学家认为,诸如婚宴、购房养老金储蓄等很多决策,其可选次数对每一个人而言是有限的,因此是很少有机会通过“试错法”找到一个均衡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