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心理行为对动画的价值和优化探讨

视觉心理行为对动画的价值和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行为系统的观点把影像行为的运动过程看作是系统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影像行为方式的分析、处理达到对其系统运动过程规律的认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系统反思、形式发生及效果分析取代了以往人们对影像艺术含混的或推论的思考。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对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产生情感反应,是因为事物的形态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

视觉心理行为对动画的价值和优化探讨

运用行为系统的观点把影像行为的运动过程看作是系统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影像行为方式的分析、处理达到对其系统运动过程规律的认识。其分析研究把影像行为的运动过程看作系统的变化过程,在其条件下研究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在研究影像行为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把不同道具对象及其个别部分特性区分出来,通过抽象与概括和比较分类的方法,对影像类型作为系统的形式加以分析研究。该方法的着眼点是从影像整体出发研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出动画设计方法的本质特征。

对动画设计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时,必须以掌握其媒介材料为基础,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分析方法,使影像技术建构与运行在多元主体框架下展开。影像是媒介文化生活的器物,是为政治意志、宗教信仰、价值追求等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的工具。由于影像在媒介体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设计主体行为操纵着媒介技术系统的建构与运行过程,其意志的表达和目的的实现方式各异。

所谓主体性意识就是指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确立和发挥出来的本质属性即能动性,包括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等不断增强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提高是人同自然界的分化,随着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而显现,人类作为实践主体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对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转化为对象性的客体。主体还通过对象化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性的客体,使客体反映出主体的需要和意志,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其所需要的新形式和空间。

人的实践活动从过去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平台,即从物理空间转移到了虚拟空间,表现为实践手段的数字化。信息的加工、传输和存储都是以二进制数的方式表示的。所有信息对象都是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表示的,即用高度抽象的“数”来表征实物的“象”。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信息可被转化为文字、图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加以存储和传播。数字实践对象、过程及结果存在形式都具有虚拟性特点,实践的对象、过程、结果都是由数字转化成虚拟影像展现在屏幕上。

数字化技术为人们提供各种符合人性化的界面,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方式和空间,如在虚拟影像艺术的具体实践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志趣进行选择和参与,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意识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具有吸引力动态图像以及在某些具有可交换性的结构要素中活跃起来的再现而被认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意识和目的自主地改造现实世界,创造出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世界。

“如果没有格式塔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那么我们今天关于影像艺术的任何思考就仍然是由美的形而上学、批评哲学或关照心理学所构成。”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而组织在一起的,对某一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因素,也不是个别因素相加之和,而是事物的组织结构。就好比一首乐曲,是由许多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单独的一个音符并不具有完整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系统反思、形式发生及效果分析取代了以往人们对影像艺术含混的或推论的思考。爱森斯坦曾经把“一只躺着的狮子”“一只坐着的狮子”和“一只站着的狮子”的三个不同形态的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段剪辑在一起,但是其结果并不是三只造型不同的狮子,而是一头睡狮突然惊醒而起的效果。因此,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要充分考虑到两个可见画面相加后产生的崭新意义和特殊效果。可见,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意义取决于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因素相加之和。这一观点,对于动画电影创作尤其是镜头剪辑和画面构成至关重要。(www.xing528.com)

人们在观看动画影像的时候,在生理上会有一种简约的选择性,而心理上又会对其产生概念化处理,继而引发观众对影片的情感反应。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对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产生情感反应,是因为事物的形态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柳树并不光是由人的主观想象才显得伤感,还因为它在风中摇摆不定的形态结构,与人悲伤时的形态结构有着相似之处,能够唤起人们悲伤的心理共鸣。这类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联觉。动画观众正是通过联觉,对感知到的影像画面进行解读。任何线条、色彩、图像都有不同的结构和联觉效果,如水平线让人联想到安静、祥和;波浪线让人联想到温婉、流动;而红色让人联想到战争、危险;绿色则让人联想到和平、希望等等。动画电影创作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特点来制造结构完形,引起观众心理上的类似反应来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

动画电影是一个极具创造潜能的影视品种,因为其高度的自由性使得各种感知因素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但无论影片是什么类型的,各种线条、色彩、图像等因素引起人们的心理联觉是基本不变的。观众的心理感知是客观规律,动画工作者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规律,才能使影片不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影像空间结构的不断扩展,在活动的时间序列中不断演进,其时间的划分取决于特定的事实与特定的价值之间在具体活动中的特殊运动,体现了影像空间规定性与时间规定性的辩证统影像的价值目标既存在于社会生活的隐结构中,又贯穿于历史过程中,它不仅导致动画创作活动的空间系统及其历史性的变化与创新,而且引起影像的时间序列及其各阶段发生整体性变迁与进化。由此可见,影像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各部分在价值目标的导引下,在其时间序列及各阶段上所发生的实然化状态

动画影像作为审美心理定势的物化形态,天然地蕴涵着能满足观者审美心理需求的元素。中国传统动画形态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在相对封闭和统一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其影像互动的结果就是最终构成观众审美心理稳固的定势,带有明显的社会群体性心理定势和民族传承性特色。中国民间影戏动画固然与观者审美文化心理定势相契合,但在应对与其诞生的母体全然不同的文化语境时,它显然有其内在的制约与局限。

一定时期的社会主导因素进入影像内循环系统,成为观者审美心理变化的外部动因,技术的发展因素无疑是影响观者心理动向的主导性外部因素。数字信息的迅猛发展导致技术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介入并影响着观者的表层感官享受和内在品位相结合的审美风尚。

根据客体演进的整体状况,动画只有在顺应信息社会审美风尚的前提下,才能从具有现代技术美感的类型中求得生存。虽然动画主体创作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及其自身规律,但它总是以所处历史阶段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虚拟主体实践用数字符号在虚拟影像空间中建构对象性存在的实践方式,超越了实物表征现实对象的局限,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维度自由度,各种实践呈现出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主要依托智能和虚拟的信息资源,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使创作主体开始了虚拟性实践的新方式,为动画设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