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运用鉴定意见:控制专家偏见,实现裁判公正的保障

正确运用鉴定意见:控制专家偏见,实现裁判公正的保障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专家偏见在鉴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及专家偏见这一人为因素对鉴定意见可靠性的影响。具体到司法鉴定领域,在理解专门知识、认识案件材料、选择鉴定方法、形成推断意见这四个环节中,专家都有可能受到偏见的影响,导致鉴定意见不可靠。如果鉴定意见不可靠,法庭在适用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进行裁判时,就会增加错判的风险。裁判者只有谨慎审查并适用鉴定意见、综合全案证据定案,才能实现公正裁判。

正确运用鉴定意见:控制专家偏见,实现裁判公正的保障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专家偏见在鉴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以及专家偏见这一人为因素对鉴定意见可靠性的影响。具体到司法鉴定领域,在理解专门知识、认识案件材料、选择鉴定方法、形成推断意见这四个环节中,专家都有可能受到偏见的影响,导致鉴定意见不可靠。如果鉴定意见不可靠,法庭在适用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进行裁判时,就会增加错判的风险。因此,如何利用法律和技术法规规范鉴定操作过程、减少专家产生偏见的可能性和专家偏见对鉴定过程的影响,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如何评价专家偏见对鉴定意见的影响以及如何适用鉴定意见进行裁判则是裁判者的职责。本书剖析专家偏见对鉴定意见可靠性的影响,是为了给裁判者在适用鉴定意见时提醒其注意发现、评估鉴定过程是否受到偏见的影响,以及鉴定意见作为证据在证明力上的有限性。裁判者只有谨慎审查并适用鉴定意见、综合全案证据定案,才能实现公正裁判。

【注释】

[1]陈瑞华:“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问题”,载《中国司法鉴定》2011 年第5期。

[2]参见樊崇义、吴光升:“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运用规则”,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年第5 期。

[3]参见李训虎:“证明力规则检讨”,载《法学研究》2010 年第2 期。

[4]参见胡铭:“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辅助人角色定位之实证研究”,载《法学研究》2014 年第4 期。

[5]参见陈光中、步洋洋:“审判中心与相关诉讼制度改革初探”,载《政法论坛》2015 年第2 期。

[6]参见高毅、卜芃:“论公安机关侦鉴分离制度改革方向——以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鉴定比较研究为视角”,载《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6 年第3 期。

[7]参见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4 页。

[8]参见霍宪丹:“司法鉴定管理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统一”,载《中国司法》2011 年第9 期。

[9]参见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0—131 页。

[10]参见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0—131 页。

[11]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1 页。

[12]参见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6 页。(www.xing528.com)

[13]参见王进喜主编:《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则建议稿与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年版,第2 页。

[14]《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关于联合开展2016 年度司法鉴定(法庭科学)领域能力验证计划的通知》(司鉴〔2016〕 4 号),载http:/ /www.moj.gov.cn/Judicial_ identification/content/2016-03/08/content_ 65156 69.htm?node=74593,最后访问日期:2016 年9 月28 日。

[15]参见周湘雄:《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版,第145 页。

[16]See Trevor J.Rothwell,“The Role of the Policy Advisory Board for Forensic Pathology”,in Stephen Leadbeatter eds,Limitations of Expert Evidence,Rolay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1996,p.81.

[17]See David.H.Kaye,David E.Bernstein,Jennifer L.Mnookin,The New Wigmore:A Treatise on Evidence-Expert Evidence (2th ed.),Aspen Publishers,2010,pp.357-361.

[18]王进喜:《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011 年重塑版)条解》,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2 页。

[19]参见SusanHaack:“同行评议与发表:对法律工作者的启迪”,王进喜译,载《证据科学》2014 年第1 期。

[20]See Ian Freckelton,Huge Selby,Expert Evidence (3rd ed.),Lawbook Co.,2005.

[21]罗秋立:“社会研究的唯科学主义批判及其归宿——哈耶克政治哲学方法论研究”,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 年第6 期。

[22][德]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年版,第30 页。

[23]郑智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规制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及其克服——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载《法学论坛》2015 年第1 期。

[24]王进喜、胡萌:“论科学证据审查范式的发展与法学教育的应对”,载《中国司法》2015 年第7 期。

[25]易延友:“对自由心证哲学基础的再思考”,载《比较法研究》1998 年第2 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