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代的纵横战略与国际外交

战国时代的纵横战略与国际外交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时代是国际特色最明显的时代,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家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务。苏秦惭愧之余,改变主张,提出对秦国采取合纵对抗政策。秦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魏国不能抵抗这个诱惑,于是同意脱离合纵。两国军队虽然被赵国击退,但第一次合纵对抗盟约,只维持一年便告瓦解。函谷关那场类似儿戏的战役中,齐王国没有参加,秦国宰相张仪对此有深刻印象,他决心使楚齐两个国家更加彻底地分开。

战国时代的纵横战略与国际外交

战国时代是国际特色最明显的时代,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家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务

公元前350年,秦国宰相商鞅把秦国的首府从栎阳(陕西临潼),搬迁到咸阳(陕西咸阳)。 公元前340年,即魏国马陵道大败的第二年,商鞅率领大军,作变法后最重要的一次武力展示,向疮痍未复的魏国进攻,魏国部队再度大败,魏国总司令魏昂被商鞅俘虏。 魏国国君魏惠王捶胸顿足地说:“我懊悔不听公孙痤的话。”魏国这次受的打击十分沉重,把吴起辛苦开辟的河西疆土(陕西北部)全部丧失给秦国。 首府安邑(山西夏县)跟秦国只隔一条黄河,失去安全保障,只好把都城迁到东边300公里外的重镇大梁(河南开封)。

这一战距离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只有19年,秦国就已经强大到迫使超级强权的魏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种声势立即引起各国的恐慌。

国际上还没出现过这种长期紧张的局面,旧时代的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知识都不能应付这个雷霆万钧的压力。 于是以秦国为对象,产生了两种崭新的但也恰恰针锋相对的战略思想和外交政策。 一是合纵对抗政策,即围堵政策,主张在南北方向上,各国缔结军事同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秦国如对某一国发动侵略,即等于向所有的盟国侵略,各国同时出兵作战。 另一是连横和解政策,即和平共存政策,主张在东西这个方向上,各国与秦国签订友好联盟条约,保持两国的和平友好。

这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是由两个出身平民的学者张仪、苏秦提出的。

苏秦原籍是周王国,家庭十分贫苦,他曾经满怀希望地跑到当时强大的秦国推销过统一中国的方案。 而嬴驷刚刚杀了商鞅,他是个保守的国王,他讨厌所有的外国人,结果苏秦碰了一鼻子灰,把旅费耗尽,几乎是像乞丐般回到了故乡

回到家,他那正在织布的妻子看到丈夫落魄归来,竟然动也不动。 苏秦向他正在煮饭的嫂嫂索饭充饥,他嫂嫂好像没有听见。 苏秦惭愧之余,改变主张,提出对秦国采取合纵对抗政策。同时,下功夫研究国际局势和各国国王的心理。 疲倦的时候,他用铁锥猛刺自己的大腿,血流了一地,然后继续读书

公元前333年,当他自觉学问充实的时候,他再次出发,先去见燕国国君姬文公,这一次他获得突破性的成功。 姬文公介绍他去见赵国国君赵语,赵语万分高兴这个建议,于是连锁介绍,苏秦一连到了韩国、魏国、齐国,最后再到楚王国。 六国完全同意签署这个盟约,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宰相,使他担任“纵约长”——南北合纵对抗盟约组织的秘书长,围堵政策宣告完成。

紧接着发生了最富戏剧性的一件事。 当苏秦从楚王国返回赵国回复使命的时候,经过他的家乡洛阳,周王国的国王姬扁,诚惶诚恐地隆重接待他,沿途扫除街道,准备官舍。 苏秦已不是上次回家那种可怜兮兮的模样了,他以六国宰相之尊,鲜衣怒马,随从如云,他的祖国同胞真是又敬又羡。 那位使他挨饿的嫂嫂,也匍匐路旁,连头都不敢抬。 苏秦问她:“你从前怎么那样轻视我? 而今天又怎么如此恭敬?”那位嫂嫂老老实实说:“只因为你今天位尊而多金。”这位嫂嫂在公元前4世纪就一语道破一个属于人性上的秘密,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尤其是想得到这种嫂嫂型势利眼的尊敬,其他什么都不用,只要有地位而又有钱就可以。

而张仪是魏国人,他是六国宰相苏秦的同学好友,他也很贫穷。 当他在楚王国游说时,曾因为太穷的缘故,被认定偷了东西,几乎被打死。 后来到了秦国,推销他的连横和解政策,秦国国君嬴驷正在懊悔失去了苏秦,以致国际上被苏秦孤立。 一旦得到张仪,就像得到了珍宝一样。 张仪的方法是,把参加合纵对抗盟约的盟国,各个击破,使他们和秦国和解。

如果站在当时东方各国的立场,只有一起对抗秦国才是唯一的生路。 可是,只有大政治家才能看到十年之后,只有历史学家才能看到三十年之后。 各国有各国眼皮底下的现实利益,但他们没有团结,反而互相征伐。

公元前333年签订第一次合纵对抗盟约。 秦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公元前332年),秦国向魏国表示让步,愿把从前侵占魏国的襄陵(山西襄汾)地区七个城市归还。 那七个城市距魏国前首府安邑(山西夏县)80公里,是防务上最需要的屏障,如果能把它们收回,安邑就可安枕。 魏国不能抵抗这个诱惑,于是同意脱离合纵。 而且为了扩张土地,还向赵国发动攻击。 而齐国在秦国的鼓动下,以为可以从赵国瓜分到土地,就也站到魏国这一边。 两国军队虽然被赵国击退,但第一次合纵对抗盟约,只维持一年便告瓦解。 苏秦无法向赵国解释魏齐两国的叛盟的行动,只好跑到燕国,担任燕国的宰相。

秦军向魏国进攻

秦国等到对抗盟约被瓦解后,本质马上暴露出来,坚决拒绝归还襄陵七城,魏国知道被欺骗了以后,竟然不自量力地独自攻击秦国,结果被秦国击败。(www.xing528.com)

第一次合纵对抗盟约虽然瓦解了,但对抗的理念却被东方各国接受。 所以十五年后的公元前318年,这时各封国都已改制为独立王国,魏、楚、韩、赵、燕五个王国痛恨秦国乘着盟约瓦解,不断向东扩张,于是再缔结第二次合纵对抗盟约,推举楚王芈槐担任纵约长,集结五国联军,进攻秦国东方边界重镇函谷关(河南灵宝东北)。 像这样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所有人都认为该好好教训下秦国了。 但是,秦国守关大将樗里疾大开关门,出兵迎战。 五国联军震于秦国部队的声威,竟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先行攻击。 僵持了几天之后,楚兵团粮道被秦国切断,在惊恐中第一个撤退。 其他五国军队也跟着仓皇拔营回国,合纵对抗盟约又在仓皇中瓦解了。

楚国虽然失去了天才人物吴起,也失去了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但它仍是当时人力最雄厚、领土最广大的大国,秦国不敢轻视它,尤其恐惧楚王国跟东方的另一个强国齐王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函谷关那场类似儿戏的战役中,齐王国没有参加,秦国宰相张仪对此有深刻印象,他决心使楚齐两个国家更加彻底地分开。

公元前313年,函谷关战役后第五年,秦国宰相张仪到楚王国访问,向楚王芈槐建议:“只要贵国跟齐王国断绝邦交,秦国愿把从前占领你们的商于(陕西丹凤至河南西峡一带河谷)六百华里地区归还。”芈槐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天下最便宜的事了,立即宣布跟齐王国绝交,为了表示他态度坚决,还派人到边界上对齐王国的国王大肆辱骂,然后由使臣随同张仪到秦国接收土地。但楚王想不到,张仪交出的只是他自己的封地六里。 使臣吃惊说:“我奉国王的命令来的,说好了是六百里。”张仪也吃惊说:“你们的国王肯定听错了,秦国每一寸土地都是战士从血战中征得的,岂能无缘无故送掉六百里。”

芈槐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当了傻瓜,他不能忍受这种自己被骗的事实,派大将屈丐进攻秦国,结果大败,屈丐被俘,汉中地区(陕西南部)300公里疆土,反而全部丧失。 芈槐气得发疯,动员全国兵力,向秦国作最猛烈的一击。 这一次锐不可当,一直进攻到距秦国首都咸阳(陕西咸阳)只40公里的蓝田(陕西蓝田),秦国岌岌可危。 可是楚王国错误的外交政策发生恶果,当秦国向齐王国求援时,齐兵团立即攻入楚王国本土,韩、魏两国也分别集结军队,准备乘机南下,瓜分楚王国。 楚王国不得不撤退。

秦国国王嬴驷故示大方地表示不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而且仍愿继续和解,并且提议用商于地区(陕西丹凤至河南西峡)的六百华里,交换楚王国黔中地区(贵州)的六百华里。 芈槐把张仪恨入骨髓,他回答嬴驷说:“我不要交换商于,只要交换张仪。”嬴驷拒绝,但张仪表示他愿意交换。 嬴驷说:“芈槐会杀了你。”张仪说:“杀了我而国家可得到黔中地区六百华里,死也值得,何况芈槐杀不了我。”

张仪于是跑到了楚国,一到达楚王国,芈槐就把他关进监狱,准备选择一个好日子行刑。 而张仪的谋略——主要的还是贿赂,适时发生力量。 芈槐最宠爱的美人郑袖向芈槐哭泣说:“张仪是秦国的宰相,秦国国王最得力智囊,你轻率地把他杀掉,秦国岂肯罢休。 一旦大军临境,我跟孩子死无葬身之地,不如早一天向南逃生,免得受秦国部队凌辱。”芈槐最亲信的宦官靳尚也秘密建议说:“人臣各为其主,本身并没有什么恩怨。 杀了张仪,秦国不过少一个人罢了,我们却要失掉黔中地区六百华里。”芈槐考虑的结果,决定就把张仪释放了,而且还和张仪做了好朋友。

郑袖向楚王哭泣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想“车通三川(三川郡),窥周室”,向中原发展,就派左丞相甘茂去魏相约攻韩宜阳。 魏国赴约了,武王到息壤(秦邑)迎接甘茂。 甘茂认为宜阳是大县,很有实力,路途又艰险遥远,很难攻下,劝武王不要进攻。 武王没有听从这个意见,就和他定下息壤之盟,约定决不中途退兵;命令甘茂与庶长封率领部队攻打。 到了公元前307年,历经五个月还是不能攻破,武王与小宰相甘茂商量,打算退兵。 甘茂提出了在息壤定下了誓言,说服秦武王派出所有部队增援。 甘茂指挥秦国部队终于击败韩国,斩首6万,攻占宜阳。 接着,秦国部队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 韩国被迫派丞相公仲侈入秦求和。

秦国尝到甜头后,对东方的攻势就更加凌厉了。 公元前306年,齐、楚、韩三国第三次缔结合纵对抗盟约,可是盟约刚刚签订,芈槐又第一个变卦,秦国国王嬴稷(嬴驷的儿子)邀请芈槐在黄棘(河南南阳南)相会,当面把以前占领的上庸(湖北竹山)土地,还给楚王国。 芈槐十分满意这一次外交上的胜利,合纵对抗盟约就第三次瓦解。

当然并不是每次秦国的战略都是成功的,但是实力已经凌驾于东方各国之上的秦国,外交上的失败并不能对它的实力有任何的损失,相反东方六国则需要在外交小心翼翼。

公元前301年,就上演了一出外交波折。 韩、魏两国因连年受秦国进逼,倒向齐国,以借强齐的力量抵抗秦国。 齐为扩张,与楚国订立和约,想联韩、魏共同抗秦。 秦国为离间四国联盟,便在公元前305年与楚怀王联姻,并送厚礼与楚。 次年,又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楚为条件,与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 于是齐以楚负约为借口,于公元前303年联合韩、魏共同攻楚。 楚就把太子横做为人质派到秦国,秦国便派客卿通率领部队救援楚国。 三国联军听到消息后,马上退兵。 第二年,太子横因为私斗杀死了秦国大夫而逃回楚国,秦楚联盟于是宣告破裂。

知道两国联盟破裂的韩、魏、齐三国,便于公元前301年,由齐将章子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 楚怀王命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 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 在齐王派大臣周最多次催促下,章子派人探测水深,想渡河进攻,但因楚军射箭受阻。 后从樵夫口中得知楚重兵把守处水浅可以渡过,于是选精兵乘夜涉渡奔袭楚军。 唐昧因联军6月余没有动静,放松戒备,在联军上岸后才仓促调兵应战。 楚军大败,2 万余人被歼,主将唐昧被杀,余部溃散。 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 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人质,向齐求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