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变与国际经济变化相关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变与国际经济变化相关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农意识到上述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并在20世纪70年代部分修改了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变与国际经济变化相关

1.理论核心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1966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的[4]。该理论从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维农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将采取不同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见图3-1)。

图3-1 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国际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Vernon,Raymo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66,pp.190-207.

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在新产品阶段,由于创新企业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并且国内尚未出现竞争者,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限于高收入群体,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维持垄断高价吸收前期高研发投入和高生产成本。所以,在此阶段,创新企业一般是在本国组织生产,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适当向高收入国家出口,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农认为,研究与开发资金较多的发达国家,一般最有可能开发新产品,因此新产品的创新企业一般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产品生产的技术扩散,竞争的不确定性减弱,对高度熟练劳动的需求减少,市场上出现了仿制者和竞争者,价格对于需求的影响程度增大,降低成本成了竞争的关键。当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运输成本之和逐渐超过产品在国外生产的平均成本时,创新企业便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当地生产。同时,在国外也开始出现竞争者,一些厂商仿制这些产品,并直接威胁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为了维持原有市场份额,阻止外国竞争者的进入,创新企业往往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创新企业总是先到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需求类型与母国相近,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于母国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立国外子公司。

在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技术因素已退居次要地位,生产已实现批量化,国内外企业都能进行同类产品的生产,竞争的重心已从技术竞争转向成本和价格竞争。于是,创新企业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便选择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以确保价格竞争优势,并将部分产品返销到本国市场。

3.环境变化与理论修正(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露。首先,技术创新的过程加速,新产品阶段到标准化阶段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电子汽车等行业,创新企业从一开始就把新产品的生产安排在国外子公司,而且地区结构的分布也不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其次,由于战后日本和(原)西德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的技术优势日益削弱,因此创新企业并不一定在美国,日本和(原)西德的企业通过工序革新和产品差异化,可以率先投资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

维农意识到上述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并在20世纪70年代部分修改了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体系。他引用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在1973年提出的寡占反应理论[5],将产品生命周期重新划分为“创新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衰老寡占阶段”,并指出在不同的阶段,跨国公司将会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6]

在“创新寡占阶段”,跨国公司的竞争重点主要在国内市场,基于母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和市场特点从事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形成各国跨国公司不同的垄断优势,并为了保持基于创新的垄断竞争优势,适度将部分生产移至其他发达国家。在“成熟寡占阶段”,面对技术及产品逐渐成熟造成的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为了继续维持已有的市场份额,采取对主要竞争者的行为及时作出反应的战略,一是在主要竞争者的市场投资设厂的相互牵制战略;二是追随主要竞争者在相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投资跟进战略。在“衰老寡占阶段”,由于产品已标准化及原有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向在全球寻找成本最低的生产区位,利用各国(地区)的成本差异配置生产,以增强和维持价格竞争优势。

4.简要评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及产品垄断的角度,动态地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其产品和区位的选择,在论述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成功地将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不能有效地解释以下现象:

第一,产品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工序革新会改变产品特性及其生命周期,一些实现了产品工序革新的跨国公司选择多元化的直接投资战略;

第二,一些非标准化的产品早早地在国外生产,以及一些为当地市场而细分的产品在国外生产;

第三,相对于先出口后投资的国外市场开拓战略,更多跨国公司选择战略导向型的投资战略,直接投资于有潜力的国外市场;

第四,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达国家之间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产业内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